摘 要:英语教学中语言习得过程的性别差异是困扰着英语教学双方的问题之一。相同的外部条件下产生了基于性别的习得差异。本文以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前结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知识储备的匮乏。
关键词:语言习得性别差异;前结构
作者简介:周仲强,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大英部,从事教学法和翻译方向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2
语言习得的性别差异一直贯穿着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人们发现,从英语学习的初期阶段,一直到大学英语的各个层次教学,女性在语言习得的各个方面表现都要优于男性。即使在同等外在条件下,例如:相同的任课教师,相同的教材和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以及几乎完全一致的内在条件下,例如: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单位时间对英语的投入等,女性习得者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这五大语言表现形式的应用能力上均更胜一筹。
男性在英语习得过程中,不仅在语言应用能力上逊色,在语言测试的各个环节上表现也不如人意。笔者在任教的2012级随机抽取了工业设计1201班(本科,理工类设计专业方向),通过对2014年6月份的英语第四学期期末考试的各项数据反映,得出了下列图表。(其中,各项测试环节都换算成百分制;鉴于理工科男生人数远远超过女生人数,笔者在数据选取时,采用人数均等的方法,即:调取与女生人数相同的男生数据,并确保这些男生成绩在全部男生中位于前列;而将该班女生的考试数据全部纳入。)
针对该班的考试各项数据对比,不难发现,在同等条件下,女生的各项测试成绩均优于男生,尤其是在听力和口语方面,差距尤为明显。在笔者任教的其他各班中,该现象也普遍存在。在与本单位同事,以及校外其他同行的交流中,男女生语言习得的时效相差迥异,是广泛存在,并日益恶化的大学英语教学顽疾。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英语教学总体效果不佳,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性别差异逐渐加大,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各项措施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长期以来,对不同性别人群的语言习得规律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于不同理论的语言习得性别差异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解释。
不同理论框架下的语言习得性差异的原因
基因学理论认为,性别的差异导致了人类语言语言器官的不同,并最终产生了语言习得的差异,属于先天范畴,后天难以更改。从生理角度来说,女性较男性有着更敏锐的视觉,听觉和更优化的发音器官,对语言的掌握要快于男性。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从人类牙牙学语的语言学习阶段到利用语言进行专业研究的高级阶段,女性表现出高于异性的语言应用能力。但是,该理论无法解释中外语言大家中,男性占绝对多数的现象。如果说先天的基因决定了人类的语言能力,那么古往今来,国内外学者和作家中,对人类语言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女性就不应该如此凤毛麟角。由此可见,语言习得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性别的先天不同。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 2000)在论述语言的学习时,语言能力是由人类的左右大脑控制,而女性的左脑较男性更为发达,使用频率也更高。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层次,女性左脑的运用均值高达64%;而男性仅有59%。但是,人类的思维过程从来都不是大脑和小脑分开单独发生作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协同,例如,在讲述一个故事时,通常左脑负责处理语言的语法,词语等方面,而右脑处理故事的情节,感情等方面(Dwight Bolinger 1999)。而且,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当左右脑单独受损时,会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的整体思维能力。单纯地认为语言能力的不同是来自不同大脑的使用,缺乏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甚至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性格更加温顺,更容易服从命令和接受任务,所以,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的模仿能力更强,语言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更有效;在受到表扬时,能够产生更多的愉悦感,提高了语言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理论是基于前苏联巴甫洛夫的“刺激理论”在语言习得的应用。但是,“刺激理论”是建立在忽略实验对象性别的基础上,生物对外部刺激产生的不同反应受到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的制约,同样也就无法解释人类在进入生理发育成熟后,外部刺激减少时,女性的表现依然好于男性。
海德格尔的“前结构”理论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09. -1976.05.)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理解认知方面提出“前结构(Precontext)”理论,认为人对外部事物的理解基础是“先行,先见,先知”。只有认知主体具备了对客体的先觉知识储备,对客体理解过程才能避免出现“贬值性误置”。由此第一次明确提出“前结构”对于理解的重要意义,海德格尔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目的性语言习得的先决条件。
语言学习模式分为无意识和有意识习得二类,前者广泛指初生婴儿,学龄前儿童等对已知世界认知较少,几乎完全无意识的语言习得模式;而后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往往与已经获得的对世界的认知有关,并且常常受制于语言习得者对世界的认知范围和程度(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 1995)。很明显,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出现的语言习得性别差异是与语言习得者预先储备的认知不同有关。这也能够很好地解释女性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表现要优于男性。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女性的启蒙和发育时间要早于男性,她们对世界的认知相应地也要早于男性。当各种信息进入人类思维器官时,已经储备了相当数量的认知材料(先觉知识)的女性能够比男性更好地理解,分析,判断。在此阶段,无论是在口语交流,还是在语言测试时,女性的表现远远好于男性。但是,也恰恰是性别的特殊性也束缚了女性在随后的成长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和增加对世界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比较而言,男性在此时对世界的认知却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进入青春期后,社会传统习俗和自身的性别差异使不同性别之间产生了对认知截然不同的结果。国外的一项测试有力地证明了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在对一组由青少年构成的研究中,调查人员要求处于发育阶段或即将进入青春期的随机实验对象挑选自己喜爱的公共场所。女性挑选的是幼儿园,学校,餐厅,医院和超市;而男性更多地选择火车站,汽车站,警察局和消防局。该实验证明:在人类进入发育成熟期时,男性对世界的认知渴望程度要远远大于女性。选择火车站和汽车站表明了男性对周围及更远的未知领域的好奇。对女性而言,医院和学校则意味着安全和受到保护。不难发现,进入青春期后,男性对世界的认知将会优于女性。海德格尔的“前结构”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语言学习的不同阶段(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创新),二性不同的表现。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女性在语言习得的初期表现要好于男性;而大多数语言大家却为男性,后天对世界的积极认知欲望极大地弥补和促进了男性的认知构建。
奥素贝尔( Ausubel 1968:VI), 当代认知心理学者,高度评价预知识的作用。“如果使所有的教育心理形成一个原则,那就是:影响学习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者已经学到的知识。”无独有偶,弗莱艾尔( Freire, 1970) 是这样描述认知的过程,“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中,学习者们最终获得的是已知的知识”。这些看法与我国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教授在其著作《知识论》也曾论述:“在不同的官觉事实中,语言底重要更显明。没有语言则官觉者底经验限制到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或亲觉范围之内”。这更加论证了语言习得过程中,“底经验”,即:“提前预置的认知”,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意义。许国璋先生(1999)在评价金岳霖教授关于语言的哲学论述时,也谈到“即是一个词语的习得,经过多次接触后变为句法网络和构词网络的一个交点,……受到社会经验的制约”。所谓社会经验,就是指对社会的认知。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对社会的认知不断地积累和完善,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当外部信息经过人类的感觉器官进入大脑时,预先储备的知识开始对新的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和归纳,例如:即将问世的iphone 6的样机出现以后,人们无一例外地把新机型和以往的iphone5或iphone5s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实现了对新事物的先决知识。反观喜欢使用三星系列手机的用户对苹果系列的认知就不如前者。所以,先决知识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认知的准确度。国内外语言学专家和学者充分肯定了知识预先储备对于语言认知过程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的语言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前结构”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对于该理论对语言教学的促进和指导作用达成了广泛共识,并且在中小学语言教学领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对“前结构”理论的重视和应用还差强人意,问题主要表现在:1. 提倡大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主,“自主性学习”,但却忽略了该学习模式的具体内容,是以词汇语法为主,还是以口语,抑或听力为主,乃至通过语言的习得加强对当今世界的认知为主要目的?2. 在突出语言应用的教学环境下,对语言习得者的知识提前储备要求略显不足,尤其是在双语转换过程中,预置知识储备匮乏,即:对一般性语言和专业性传递的信息知之甚少,难以支撑语言的理解,和交流任务的完成。3. 最为重要的一点,当前大学生的“前结构”现状堪忧,具体表现在:1.大学生阅读范围狭窄,主要集中在言情,虚幻等非现实题材,2. 传播媒质单一,往往集中于手机和电脑等网络交流工具。3. 阅读时间无法保证,据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尤其是男生的每年阅读量不及德国在校生的二十分之一。虽然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一直在进步(以我校为例,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逐年递增,2012级第一次四级通过率就已经达到84.5%),但是,预置知识的匮乏直接导致了语言应用能力的不足,对于作者表达的思想难以完全理解,出现女性在大学阶段语言学习阶段的各项表现仍然优于男性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但是,我国的大学中,工科院校仍然占绝对优势,工科专业依然是主体科研方向,男性一直以来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如果不加强对知识的先期储备,拓宽和加深知识的层次,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广大理工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同时会制约其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对正在深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会产生巨大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Oxford:Blackwell.1995.
[2]Dwight Bolinger, Aspects of Language [M]. FLTARP 1999
[3]Chomsky, 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 [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 许国璋,《论语言》[M],FLTARP 1999
[5]Ausubel, 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Holt, Rinchart and Winston 1968
[6]Freire,P.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M] The Seabury Press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