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伊豆的舞女》赏析

2016-05-09 12:59房舒
青年文学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川端康成文学作品

摘 要:作者川端康成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其作品《伊豆的舞女》完美地演绎出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当自己没又能控制对优雅而又纯真的舞女薰子冲动而鲁莽的内心的感情时,非常后悔、自责和懊恼。作者生动的刻画出一个出生贫苦但是却有圣洁的古典女孩。“我”与舞女熏子从最初相遇时的惊艳,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渐渐对舞女熏子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个可爱天真的女孩却因贫困不得不挣扎在苦难之间。作品中熏子的那种纯洁之美和苦难的命运都描绘的栩栩如生,让我们都不禁为那个善良的小女孩担忧,也向我们展示出了当时日本现实的社会下女性之美。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文学作品;美学思想;川端康成;女性之美

作者简介:房舒(1992-),民族:满族,性别:女,出生地: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外语系,日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3

川端康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早期的作品《伊豆的舞女》,是一篇及具影响的短片小说,在各国都广为流传。《伊豆的舞女》自问世开始,来自不同地方的评价和赏析的文章,特别是日本本土对这篇巨作有很多细致的研究,分析文章中的内涵和品味舞女熏子的女性之美以及文章中暗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伊豆的舞女》毋庸置疑是一篇非常成功的巨作,广泛地被读者所喜爱,无数次被影视导演搬上了银屏,甚至被文部省选为教科书中的文章。

一、作者简介

1.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出生于日本大阪一个医生家庭,是日本唯美主义小说家。川端康成十分悲惨,在他出生后不久爸妈就先后去世,他被祖父母抚养着,但是在其16岁的时候祖父也即将病逝,看着病床上面奄奄一息的祖父,激发了川端康成写作,他想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在其祖父母也双双离开人世后,川端康成只能生活早伯父家中。他不断地学习写作和阅读了大量名著,1920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的英语系,第二年其就转到他所喜爱的中文系。《新思潮》就是川端康成与其他人共同开办的,并且在其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之作《招魂祭一景》,从此走入文坛。毕业后还参与开办《文艺时代》、《文学界》等杂志,1926年发表了其著名的短片小说《伊豆的舞女》,走上写作事业的巅峰,他还出任过笔会会长、国际笔会副会长并且成为日本艺术院中的一员。获得了日本文化勋章,川端康成一生创作了无数的文学作品,优秀作品也数不胜数,1968年,因其《雪国》、《千只鹤》、《古都》三篇小说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16日,他却选择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写作背景

《伊豆的舞女》写作背景需要归根到川端康成童年的成长历程,川端康成在幼儿时期父母就双双离世,而到了16岁时,祖父母也相继离世,而从小就体弱多病的川端康成不得不与外界隔离,生活在完全封闭的世界里面,这种想隔离外界伤害的保护行为没有让其健康成长,反而使其性格受到扭曲,变得十分的忧郁。虽然上学后情况有些许好转,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面改变他因童年的遭遇而形成的悲伤心理。在一次伊豆的旅途中,川端康成遇到一行流浪的艺人,邂逅了年少的舞女,舞女平等的对待川端康成,并一再地说他是好人,他们在相互的交流中,相互温暖,少女用他的真心温暖了他一直冰封这的心,而他也对舞女有了纯洁的友情,并没有同世人一样歧视舞女,而是像舞女尊重他一样尊重舞女,两颗自卑的心都因彼此而变得明朗、温暖。他们有了孩童般真挚、纯洁的友谊。而《伊豆的舞女》便是根据自身的经历而引发的创作灵感。

三、内容赏析

1.作品内容概要

《伊豆的舞女》描写了一场非常经典纯洁的爱恋,主要是围绕着一个无亲无故的孤儿青年高中生“我”和一个天真纯洁的舞女熏子的浪漫的爱情故事。“我”孤身一人在伊豆旅行时邂逅了舞女熏子,由最初的相遇一见钟情到跟随着舞女熏子一起。起初“我”爱慕着舞女熏子,一直以为舞女熏子和装扮一样是以为成熟的女性,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舞女熏子不过是一个小女孩而已,舞女熏子只是借着成熟的装扮,“我”被深深的震撼到,由最初的爱慕之情转化为只是想单纯的跟随舞女熏子一起,但是一切并不是那么如人所愿,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旅游经费也用光了,这意味着离别已经悄悄地来到。离别的伤感围绕在他们之间,离别之情不禁流淌在我心中,但是,“我”换一个角度想,自己和舞女熏子有过一段快乐的回忆,心情也变得好起来。在当时的年代,人们思想还受到当时封建社会的影响歧视舞女这样的流浪艺人,如熏子和百合、不富裕的吉荣夫妇、自己都瞧不起女性的阿马妈,这样艰苦、悲伤的景象,与“我”这个因生长环境而使性格怪异、忧郁的高中生而产生心灵上面的共鸣。

2.小说的语言风格

《伊豆的舞女》与作者其他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所运用的语言和写作手法的风格都是相同的,使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典雅、恬静、古典韵味的环境之中。而这种环境与作者自身从小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川端康成的小说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方向,其一是着重的描写其孤儿的生活和孤儿根性而扭曲的性格,其二是底层人员特别是得不到公平对待的妇女。《伊豆的舞女》就是描写了受到歧视的妇女的生活,川端康成在用词的手法上面十分的考究却又通俗易懂。就像《伊豆的舞女》在开头中描写时,如:“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阵雨已经把丛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原始森林和深邃幽谷的秋色”、“胸中却紧张地悸动着”、“好不容易才来到山顶上北路口的茶馆我呼了一口气”中修饰的词语“曲曲折折”“眼看着”“白花花”“深邃幽谷”“悸动”“好不容易”等等。不难看出川端康成对于用词是十分有研究的,将研究与通俗两个不同方向的词语搭配在一起恰到其处,是文章既不缺乏考究之词又通俗易懂。在这篇短片小说里作者还注重环境描写的风格和人物语言的风格,川端康成在描写环境风景的时候主要描写了安静、淡雅的景色,例如“走进黑暗的隧道,冰冷的水滴纷纷地落下来。前面,通往南伊豆的出口微微露出了亮光。”“出了隧道口子,山道沿着傍崖边树立的刷白的栅栏,像闪电似的蜿蜒而下。从这里望下去,山下景物象是一副模型,下面可以望见艺人们的身影。”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描写角度都描写了一个典雅的环境,将景色描写的淋漓尽致。人物描写的时候有显得十分的幽默,充满着欢乐的气息,生活充满了乐趣,与其景色的描写却大不相同,悲欢交加。

3.小说中有关女性的描写

川端康成描绘的舞女熏子具有日本传统女性,文章中描写了熏子在与“我”初次相遇的时候熏子梳着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发髻衬托出她的鹅蛋脸玲珑小巧,十分匀称,非常的美。日本传统的女性就是梳着发髻,而鹅蛋脸也为日本所广泛喜欢。而性格上面更是显示了日本传统女性的贤惠善良的美,如“舞女看见我呆立不动,马上让出自己的坐垫,把它翻过来,推到一旁”时,熏子在面对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男子,熏子将自己的贤惠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喝茶的时候主动的帮“我”倒好茶;出门时,帮“我”提前放好木屐;在我们爬山山顶的时候又体贴地为“我”拍去身上的灰尘等等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我”都表现上都体现出日本传统女性的美。将舞女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日本传统女性的特征描绘得栩栩如生,封建社会下面日本是一个男尊女卑的国家,小说中对于阿妈的描绘就充分的显示出来了,在他们下山的时候,在山下喝泉水的时候要让先让“我”先喝,因为前面喝水的时候手伸进去谁就会变浑浊,男生应该先喝,女生应该后喝,阿妈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觉得男生喝浑浊的水不行,而女性就可以。熏子身上还洋溢着少女纯真的气息,在美景的衬托下,熏子孩童般的快乐天真都得到了最大的释放,在面对爱情的时候是那么的惊喜却有着少女害羞的情绪。在登山的时候,熏子一直跟着“我”身后跑,但是又因为少女的羞涩她只是与“我”相隔一两米的距离。

4.小说中流露出的悲剧色彩

《伊豆的舞女》主要是围绕着“我”和熏子之间一段懵懵懂懂、纯洁的爱情故事。原本应该是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但结局却不如人意,最后以分离而结束了这段似有似无的爱情。川端康成在刻画种种美的意境的时候依旧流露出悲伤的基调。14岁我们应该还在父母的港湾里面被保护着,而熏子却已经开始为生活而忧愁,为温饱到处奔波,居无定所。还受到社会上面的歧视,在茶馆里面老妇人对流浪艺人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来,就连纯洁美好的爱情也有悲凉的感觉,当“我”初次和熏子相遇时,是用平等的心态真诚的与熏子交往的,当熏子感受到温暖并且开始付出她的感情的时候,有了懵懵懂懂的不明情愫,当有了似有似无的爱恋的时候“我”却不得不离开了,着短暂的爱情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爱情以美好开头,可并没有以完美收场。流浪的艺人在那是封建社会下身份非常的低微,生活上面也是困难重重,温饱都成为问题。在他们的旅途中每个村庄的门口都树有乞丐、巡回演出艺人禁止入村的牌子,在人们心中,流浪艺人和乞丐的低微是一样的,是不受人们欢饮与喜爱的。

四、小说中暗含的作者情感

川端康成在小说的描写过程中,对小说里的人物灌注了很多感情。这可以从作者在描写我和舞女的几次交集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出。在小说中,我的身份设定是一个预科生,舞女则是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二十的命运相当悲惨的十四岁的美丽女孩,每天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而我最开始只是对这个美丽的少女出于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与怜悯,但在与之接触的过程中,这种怜悯逐渐转变成了一种怜爱。然而特定的日本社会时代,让我注定无法和舞女有个美好的结局,这就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小说悲剧的源头。注定无法有幸福结局的交往导致了我在和舞女交往的过程中始终被忧伤与伤感所笼罩,这也正是作者本身真实的忧郁情感的体现,这无疑使得整本小说充斥着浓郁的压抑与伤感色彩。

在小说里面,我喜欢舞女的单纯、善良、美丽以及羞涩,然而因为日本的独特文化背景和社会时代,女性在日本的地王往往很低,这也使得舞女养成了深深的自卑心理。在小说里面,有很多细节的描写都有提到这种女性地位低下的情况,例如在洗澡的时候,女人得帮男人搓背,女人不能先喝找到的泉水,一定要要男人先喝之后才能喝,“女人先喝了就把水弄脏了”。这些细节的描写就像是阳光下的阴影一样,这是因为有了阴影的对比,才让人明白阳光的可贵。而作者川端康成之所以很用心地去刻画这些细节就是为了告诉读者们,虽然现实有那么一些残酷,但却无法阻止他对美的追求。小说充斥着日本古典的唯美以及现代社会压迫,这种鲜明的矛盾成就了小说唯美与忧伤的风格。而对于作者,现实生活中的他受过高等教育,但却拥有者丰富的亲身孤独经历,这种矛盾的性格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作品风格。

五、结语

《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将一段具有浓厚日本情韵的爱情故事描写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爱情给人一种恬静清淡的感觉,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蕴含深意的人生观。在小说里面,川端康成为我们一个理想境界,人们在悲哀的时代下,靠心灵的交流让自己所处的生活和谐幸福。小说所描绘的爱情的点点滴滴中都透露出了东方的独特情怀,用优雅婉转的方式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勾画出忧郁的迷离的东方情韵。川端康成用他独特的风格让我们体会到小说主人公们在相遇与离别中的唯美。川端康成在现实中受到佛教的影响相当大,因此他对于自己人生理想的构建显得非常的大气磅礴却又虚无缥缈。他喜欢用佛教的理念去看待世界和思考人生,但他却不是一个纯粹的佛道主义者,因此他没有采纳接受佛教的一些传统观念与感情却因习,所以川端康成喜欢将人生进行放大来诠释自己的思想,不喜欢谈现实,更喜欢在小说的细节上抹上现实的色彩,让读者自己去品味。这一切集中的反应在他写小说的手法上,他热心于改革小说的表现手法。川端康成文学也正是由于他的人生观、宇宙观以及文学观的结合才得以形成。在川端康成开始文学创作的早期,他更喜欢用悲剧和人物的寂寞情感进行小说的主体构思,他想用自己对于佛教的理解帮助那些悲哀或者寂寞的人们脱离痛苦的根源。他主张通过自省的方式进行自救,虽然他的文学作品的基调是哀伤和颓废,但它的文学作品里的道德升华以及理想的伟大成就了作品的主题。川端康成的这种写作风格以及作品想表达的思想也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委员会的肯定,从而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人。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伊豆的舞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28.

[2]代超.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小说女性形象塑造中的悖论[J].青年文学家:2011,(20):4-5.

[3]孟庆枢.再谈《伊豆舞女》的主题及其他[J].日本学论坛.2001.2

[4]刘婧.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5]刘毅.新感觉派的背叛——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一种读解[J].北方论丛.2004.4

[6]周晓瑜;浅析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J];消费导刊;2008年24期

[7]李翠霞.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S1期

[8]占才成.张丽芳.论《伊豆的舞女》的创作技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刘腾.《伊豆的舞女》的行文之美[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李伟萍.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D].山东大学.2007年

[11]李静波.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的女性形象探微[j].短片小说:原创版.2012.19:115-116

[12]李娇.论川瑞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悲与美——以《伊豆的舞女》为例[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川端康成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川端康成肖像(素描)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