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檀香刑》中的民间文化

2016-05-09 12:45王晓红
青年文学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檀香刑民间文化莫言

基金项目:教育厅2013年人文社科专项项目(2013JK0066 )“渭南戏曲民俗文化研究”。

摘 要:《檀香刑》中有着众多的民俗活动,莫言用生活化的语言,给民间的读者群展露了一个个鲜活的民间人物形象。而充斥其中的民间文化也丰富了《檀香刑》这部作品,使这部作品呈现出瑰丽奇谲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俗;莫言

作者简介:王晓红(1978-),女,河北邯郸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中教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1

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这样说过:“现在大量存在于民间的文学艺术,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时代的回音。”“对于创造时代的新文学和新艺术具有滋养作用。”[1]63-64

莫言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演讲时就阐明了自己的写作立场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而《檀香刑》则是他的民间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檀香刑》中有着众多的民俗活动,莫言用生活化的语言,给民间的读者群展露了一个个鲜活的民间人物形象。而充斥其中的民间文化也丰富了《檀香刑》这部作品,使这部作品呈现出瑰丽奇谲的艺术世界。

一、丰富的民俗活动

《檀香刑》小说中构筑了一个真正的民间社会,各种民俗活动充斥其中。如女主角孙眉娘比脚,四月十八日要看知县夫人,孙丙开设神坛等。最引人注目的是《檀香刑》中“猪肚”部分用了整整一个篇章专门写了“斗须”这一民间活动。民间存在着很多的斗戏活动,这是民间杂艺的一种。民众们常常会参加斗鸡、斗蟋蟀、斗牛、斗羊等,这些活动古已有之,有些活动保留至今。参加者在比赛中获得各种奖励和满足自己的好胜心,观众们也乐在其中。

在《檀香刑》的作品中,“斗须”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知县钱丁和孙丙进行“斗须”比赛,民众拥挤围观,看得津津有味,整个比赛过程生动鲜活,此时的胡须成为了非常美的艺术品被众人欣赏,钱丁的潇洒自若和孙丙的表演虚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场比赛改变了孙丙的人生轨迹,让孙丙开始了重新做人,唱起了属于自己的戏。这一场比赛也让眉娘陷入了对钱丁的一往情深中不可自拔,另外,也让知县钱丁在宣称与民同乐的同时,在以后的情节发展中陷入了以他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民间的尴尬处境。

二、民间化的语言

莫言在被采访时曾经这样说过:“譬如语言,譬如故事,都要有自己的鲜明的风格。到了写《檀香刑》时,我的追求已经十分自觉。我想我首先要用一种跟自己过去的语言、跟流行的翻译腔调不一样的语言。这时候我想到了猫腔的戏文。所谓‘撤退,其实就是向民间回归。所谓‘撤退得还不够,就是说小说中的语言还是有很多洋派的东西,没有像赵树理的小说语言那样纯粹。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也许再往后退几步,使用一种真正土得掉渣、但很有生命的语言,我相信我能掌握。”[2]

莫言在《檀香刑》中所运用的语言有着鲜明的民间色彩,无论是叙述的语言还是人物中的对话尽皆如是。在作品中,尤其是“风头”部分和“豹尾”部分,其中的人物的叙述语言是非常个性化的语言。无论是眉娘、赵甲、小甲还是钱丁、孙丙,他们的叙述都采用了大量的民间口语,俗语、言语,都有自己的特点,各自呈现出不同特色。

三、突出民间戏曲——猫腔

在《檀香刑》后记中作者说:“一九九六年秋天,我开始写《檀香刑》。围绕着有关火车和铁路的神奇传说,写了大概有五万字,放了一段时间回头看,明显地带着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于是推倒重来,许多精彩的细节,因为很容易有魔幻气,也就舍弃不用。最后决定把铁路和火车的声音减弱,突出了猫腔的声音,尽管这样会使作品的丰富性减弱,但为了保持比较多的民间气息,为了比较纯粹的中国风格,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牺牲。”[3]

《檀香刑》这部作品全篇充斥着一种悲怆凄厉的声音—猫腔,这是一种在山东高密一带流传的地方小戏。它在作品中成为一种主要的叙述载体,又吸纳了部分地方的土语和俗语,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小说中的地方性和民间性,给小说带来传奇色彩。

在作品建构上,莫言在小说凤头部和豹尾部的各个篇章先采用猫腔作引,又用了猫腔式内心独白方式,让各个人物纷纷出场讲出自己的独特话语。这样调节了作品节奏,让小说充满乐感。在叙述作品内容时,随着情节的发展,莫言安排了各种原汁原味的人物唱腔穿插其中,推动故事情节同时,也使得作品表现力更强,更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

另外,莫言对《檀香刑》这部小说的读者群也有自己的考虑。作者舍弃了魔幻色彩的写法,毅然采用了民间传统文化的“凤头”“猪肚”“豹尾”的写作方式,并将民间口语戏曲带入作品,摒弃了自己颇为拿手的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式书写方式。莫言说:“我的这部小说也只能被对民间文化持比较亲和态度的读者阅读。”[3]可见,莫言对于作品的读者群有自己清晰的定位,面向大众、面向民间是他的选择。

莫言在他的《檀香刑》中的民间化的追求在他的文学追求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愈是中国的愈是世界的”,这也显示了莫言对于创作性的自觉性和对于世界性的企盼。同时,这也给近些年来处于小说创作尴尬处境的作者提供了一条别样的文学创作之路。当然,莫言在民间文学道路上前进的同时,也融合了现代中西方小说的写作技巧,是一种正在实践中的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

[2]张慧敏.用耳朵阅读——与莫言的对话.《深圳周刊》2001(8).

[3]莫言.《檀香刑》后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3).

猜你喜欢
檀香刑民间文化莫言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莫言不言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檀香刑》的生命意识解析
莫言小说狂欢人物的动物性诉说
新时期长篇小说语言、内容结构和思想性的新突破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摹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