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从多角度形象诠释了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传奇历史以及著名军事家曹操的经营之道。刘备是蜀汉时期的具有社会化历史意义象征的典型代表,在现在的人们看来也是一位明君典型,刘备不仅有勇有谋,而且善于发现人才,如“三顾茅庐”探望诸葛亮,从此成就了一代佳话。纵观《三国演义》这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刘备的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多面的,从多个角度都可表现出他的治国理论和天赋。然而在很多文学家的眼中,刘备却是一个“形象塑造并不成功”、“缺乏现实基础”的一个封建君王,即使是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中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描述不足之处,最终刘备也是身染重病而死。通过本文,针对《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及其塑造方面的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论述刘备作为一代君王的文学形象和社会影响。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形象;塑造
作者简介:才旦卓玛,1993年生,女,藏族,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2
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以及文学界的描述中,刘备都是一种浓墨重彩的人物代表,《三国演义》中也是采用大篇幅对刘备的个人形象进行塑造和分析,很多读者都是极力推崇他的仁义厚德、胸有大志、知人善任、忠厚诚信的形象,《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是对此是以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刘备的形象寄托着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也体现着一种仁政爱民的性格特点。尽管部分研究者对刘备的形象塑造给予了否定,认为他很“做作”,表面风平浪静实则充满心机,在对待朋友方面也是以己谋私,也有的人说他是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一代枭雄,外表忠厚实则充满争权多利的野心,还有的人认为书的作者不过是极力烘托他与乱世中美化的奸臣曹操向对应的仁君义士形象,其实刘备在蜀国中也将整治无赖、流氓枭雄的一面充分显露出来。笔者认为,关于《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塑造应当从多角度进行考虑和分析,不要仅凭个人的一己之见,因为刘备本身的形象并不是单一而是立体的,没有站在综合的高度来考虑很容易扭曲人物的形象特点。
一、《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封建明君形象塑造
站在正义的角度,刘备是一位典型的封建时期具有社会代笔性的明君,与曹操的形象特点不同的是,作者在《三国演义》作品中一开始并没有将刘备描述为乱世枭雄的战争角色,而是一位明君,并企图将他作为曹操的对立面,侧面对双方的性格形象进行阐述,因此书中采用大量文字来烘托刘备的仁政爱民,比如在当阳战败时他第一时间联想到了人民,携人民一起撤退渡江,他始终奉行着“奉行大业必须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从不忍心放下人民,及时被击溃的只剩下几匹马也要尽最大努力保证人民的安全。在这一点上与曹操就形成了鲜明的形象对比,如屠戮徐州、残杀大臣,曹操的酒后乱性让周围很多大臣或宫女都惨死宫中,他以杀人为乐,尽管在治国方面十分聪颖,但最终也因他的野蛮成形而酿成大错。
作者在书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一代明君,显示出了刘备的才略和对人才的态度以及驾驭人才的艺术,这一点作者也正是希望能通过文学的塑造让后世的君王学习刘备的治国谋略。在善用人才方面,他更是超越了曹操,无论在哪里,他都渴望贤才,希望能得到一位名师辅佐,最终诸葛亮出现了。他部下的人才个个都是肝脑涂地、一心报国,刘备观马谡,深知其“言过其实,不可重用”然而孔明却错用之,为刘备留下了后患,在检讨中,孔明深感自责,“乃甚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尔”,刘备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他,只是耐心地为他讲述笼络人才的道理,后人的李赟也在诗中赞美道:“聚拢驾驭乃玄德也。”
小说在开篇写刘备年幼之时就心怀大志,与同伴在树下玩耍,他脱口而出:“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一句简单的话语震惊了全场,谁都没有想到,任何人听了都仅仅是作为一句戏言的刘备最终真的成为了一代天子,并让“三足鼎立”的局面持续了数十年,尽管战略频繁,三国之间为争权夺利战争不断,但是他始终为了人民着想,救困济危,上报国家,下庶安民,兴复汉室。当初刘备在一个小镇安喜县任职是,一些地方官员嫉妒刘备的业绩而向朝廷诬陷投诉,督邮奉天子之名来此淘汰刘备,就在当天,几乎全镇的百姓都自发地来到了衙门为刘备求情,最终保住了职位。在曹操攻打徐州企图篡位时,结义兄弟张飞和关于都劝他接受徐州之印的掌管,但是刘备却推辞了,并说“此乃陷尔等于不义”,果然最终徐州落入曹操手中,掌管者也落得个服剑自刎的下场。
在宽厚待人方面,刘备与结义兄弟张飞和关羽的情谊也是一触即发的,三人就如同手足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丝毫不因他的政治功绩而自高自大,也正是通过他的这种处事义气和刚直不阿的作风,让他成为一代佳话。
二、《三国演义》中的乱世枭雄
作为君王刘备正义仁厚,与孙权、曹操呈三足之势鼎足而立拥有君临天下的风范。根据史实记载,刘备既是蜀汉的开国明君又是乱世三国中的一个“枭雄”。所谓“乱世枭雄”,即在政权此起彼伏的乱世中拥有一方势力,怀揣着雄霸天下的野心既骁勇善战又满腹谋略的人物。刘备便有此争霸天下的野心,其实力雄厚堪称枭雄。
此外,多处史实也有记载刘备的枭雄一面。赤壁之战前夕,刘表刚去世,此时鲁肃建议孙权与刘备联盟共同抗曹,其上书时曾称刘备为“天下枭雄”;曹操也曾称刘备为枭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而”;除此之外,称呼刘备为“枭雄”的史实数不胜数,此不再一一列举。下面来分析刘备能够成为天下枭雄的原因:
其一,审时度势、善于谋略。刘备被称为天下枭雄的原因之一是其称霸天下的巨大野心,因其野心和满腹谋略他审时度势准确把握了天下形式,在起步时牢牢制定好了两种政治策略。第一个策略便是紧握“汉室宗亲”这一王牌。由于当时人们思想守旧颇为封建,十分注重血统和身份象征,刘备四处奔波见人便称自己为“汉室宗亲”,这的确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帮衬。其与关羽、张飞的结拜便是搭了“汉室宗亲”的顺风车,于是三兄弟起事很快聚集了几百号人马。接着,刘备又以其“汉室宗亲”的身份投靠了刘焉、刘表等人,这些人对于他雄霸天下的野心都起了关键作用,帮助他登上了蜀汉皇帝的位置。
接着他开始紧握第二个策略即树立“宽厚仁德”的形象,以收买人心。俗语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刘备正是这句话的身体力行者。处于三国乱世之中,当权者大多靠着实力、暴力、武力来夺取天下,枭雄霸道横行,世事霸道昌而王道衰。在建立政权初期,刘备不能比拟曹操雄厚的实力和孙权占据江东险恶之地的优势,他势单力薄只能靠“仁德”取胜。因而在建立政权初期,刘备便满打“仁义”牌,将自己知人善任、宽厚仁德的名号打出去,广纳天下英豪,其诚心甚至感动“卧龙”诸葛亮为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靠着贤士的帮扶,刘备最终坐稳了皇位,与曹操、孙权形成鼎足之势。
其二,能屈能伸,随机应变。这便谈到了三国中最著名的“煮酒论英雄”,当时刘备因吕布设局失去了徐州被逼迫到小沛,后又因吕布的攻击只得暂时屈居于曹操门下,俨然羊如虎穴。许田打猎时,曹操与汉献帝并驾齐驱,关羽、张飞意上前将曹操杀之而后快,刘备及时制止,却在暗地里与汉献帝密谋除掉曹操。为此,刘备躲在菜园中韬光养晦以待时机,曹操想在他口中探出虚实便想邀与之“青梅煮酒”,曹操对刘备说:如今天下论得上英雄的就只有你和我了啊。刘备陡然一惊,筷子落地;此时雷声炸开,随即他便巧借惊雷掩盖过去,曹操自是没能探出他称霸天下的野心。而刘备的能屈能伸、随机应变也最终助他逃离困境。
其三,坚韧不拔,以柔克刚。
纵观《三国演义》全文,刘备虽自称为“汉室之胄”确是汉室宗族中已经较为衰败的一支,其实力与曹操、孙权无法相提并论。刘备打着满满的“亲情牌”与刘焉、刘表接近并获得他们的支持。他深谙“得民心者的天下”的道理,凭借着名闻天下的“厚德仁义”成为了一代仁德之君,深得百姓和有识之士的青睐和支持。后因吕布设计,他不得不投靠于曹操,暂栖虎穴。不得不赞扬刘备的坚韧和智谋,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下,他仍能想出起死回生的计策:在菜园中韬光养晦布置谋杀曹操的计划。如此坚韧,如此宽厚便是刘备成功的秘诀。
三、关于《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的得失
从《三国演义》的记载中可以知晓刘备是一个知人善任、人的宽厚的明主形象。他的宽厚仁德和赏识人才的品质备受百姓和有识之士的敬重,在他统治的一方水土下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这也使得愿为他效力的人士众多,这一写作手法从侧面写出刘备是封建百姓心中典型的明主形象,烘托了其身份形象的高大。刘备的宽厚仁德在其他一些史书中也有相关记载。此外,在《三国演义》中也用了大幅度篇幅记载了刘备的枭雄形象,其勃勃野心被形象地记录到小说当中。包括刘备的多谋和隐忍等优秀品质,连同他身为枭雄称霸天下的野心被生动刻画进《三国演义》中,烘托出一个鲜活的刘备。此外,文中对他沉迷女色、以貌取人等缺点进行了阐述,例如由于沉迷女色,他误入周瑜、孙权设下的美人计;由于以貌取人,他曾在初见庞统时令他去做县宰。他也曾因为一心为关公报仇而擅自率领几十万大军出征,导致事先做好的计划付之东流,影响了整个大局。这样的刻画说明刘备不仅仅是明主、枭雄那样单一的角色,他也是具有缺点的、立体的一个人物。在文章中将刘备的优缺点详略得当的展现出来是本文的优点,也因此优点而塑造出性格特点明确的刘备这一人物。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对于刘备的描写并不全是真实恰当的,还有些许夸大的成分。例如,当描写到刘备送别徐庶时,文中写刘备泣别徐庶并凝泪而望这一举动已能说明刘备的仁义所在,然而下文接着写道他想要砍伐掉所有阻挡视线的树木,便显得有些言过其实。此处令人顿觉:刘备连树木都不容怎能容人,怎能知人善任?作者自相矛盾,实为文章的一处败笔。再如,作者在文章中欲描写刘备在携民渡江时,为了描写他于危难之时都不抛弃百姓增写道:刘备看到周围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绝,骤然心中难忍,无脸苟且偷生意欲投河自尽,左右急救之。这一写显得未免有些苦情,好似琼瑶剧一般,颇有失真情实况,实为塑造刘备这一形象的不得之处。
四、结论
从《三国演义》书籍中来看,刘备这一人物形象在刻画时也是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投入,对于这一人物的研究应当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显然给与了刘备高度的评价,也为刘备佩戴上了理想的光环,他任意忠厚、善良朴实,且心系苍生,这一形象在《三国演义》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然而对于刘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单一化、一成不变的,需要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思考,尤其是对于小说本身,对刘备的性格和形象特点的描述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在与曹操作为对比时,他的心机、治国的谋略都略逊一筹,且对于诸葛亮的相关描写也有点过于夸张。然而总体来说,刘备的形象还是比较丰满的,从治国观念和道德观念上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也希望能够通过这部作品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巴蜀书社,2001年,第1183页
[2]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1992年,第113页
[3]魏崇新.刘备非儒家理想之“仁君”论[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 ( 8) .
[4]徐扬尚.明清经典小说重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19.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