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乡土之上的“笨花”

2016-05-09 12:34赵亚倩
青年文学家 2015年8期
关键词:铁凝

摘 ; 要:铁凝在长篇小说《笨花》中虽使用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展现了上世纪初到四五十年代中国的抗战史,但小说更多的是用饱含热情的笔触描绘笨花村的生活细节,笨花人的质朴无畏,勾勒出冀中平原上一个回荡着原始生命力与人情美人性美的乡村世界。

关键词:铁凝;《笨花》;乡村叙事;生活细节;人情美

作者简介:赵亚倩(1990.9-),女,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01

铁凝作为中国当代文坛颇负盛名的女作家,自1982年的成名作《哦,香雪》到《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的面世,她一直以关注女性命运,探索女性灵魂世界为创作核心。而2006年出版的《笨花》让人们看到一个与过去不一样的铁凝。小说借冀中平原上的笨花村及以向氏家族为代表的凡人凡事的沉浮变化为主线,映照出从清末民初直至抗战胜利那段跌宕起伏的中国历史变迁。然而小说所要表现的核心是中国的乡土社会,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宏大的历史主题通过日常肌里展现出来。

一、乡村叙事

“笨花”在小说中具有明喻和隐喻双重含义。明喻是指冀中平原上名为笨花,靠种棉花为生的小村庄。从隐喻角度讲,“笨花”是对中国本土小说的象征与回归。由域外传来的“洋花”让读者不自觉地与外界的西方文化产生联系,而产自本土的“笨花”则隐喻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是一种质朴而深沉的乡土文学。

铁凝在《笨花》中第一次将个体生命放置在历史脉络中,以发展的眼光截取清末民初到上世纪40年代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在朴素自然的叙事中将军阀混战、民国成立、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巧妙融入到华北平原一个普通的小村子中。向喜坎坷的从军生涯和对人生信条的坚守展示了一位军人的荣辱人生,他的儿子向文成以过人的才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文麒、文麟以及女儿取灯,孙子武备、有备都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战争,成为继他之后中国新一代革命力量。小说通过对笨花村日常生活、凡人琐事的肌理式描绘,将笨花村、向氏家族与整个中国历史联系起来。书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对平凡乡村生活的细致刻画,是作者对乡村题材流露出的热忱与熟悉,以及温婉、从容、沉静的乡土气息。“铁凝既想去书写一部现代中国史,一部乡村卷入时代大潮的历史,但她又不愿被历史压垮,她还是执著地回到她的乡村,回到那些活脱脱的小故事,这使《笨花》保持住它的乡土本色,保持住铁凝固有的纯真之气。”

二、笨花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笨花村处处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这源于铁凝对乡村的生活细节、风俗民情细腻真实地刻画。

小说以西贝一家为开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像狭长胡同般的院子,院主人吃饭的情景,由吃饭排列次序依次介绍家中成员名字、关系及性格,还有晚饭前的保留节目——小治媳妇儿登房叫骂,这些带有农村典型生活化的符号组成了西贝家的黄昏,继而又引出整个笨花村的黄昏:门前打滚的牲畜,鸡蛋换葱的小车,卖酥糖烧饼的老人,卖酥鱼的骗子……这些活计真实可靠,丝毫不显累赘,冀中乡村独有的生活细节在作者娓娓道来中变得可触可感。

铁凝对日常生活叙述的重视使笨花村成为冀中平原上数不尽的乡村的缩影,我们可以看到坎坷的村路,袅袅的炊烟,白花花的棉花地以及上面点缀的或尖或平的窝棚。“《笨花》提供的乡村经验不是知识分子话语建构的意象,而是更多地回到了乡土生活的直接性,建构了乡土世界的日常生活美学,描绘了一幅非政治化的乡村地图。”

三、笨花人——温暖的乡间人情

《笨花》中依旧延续了铁凝写作一以贯之的温暖,追求永恒的人情美,这种美不仅存在于乡村生活细节中,也包含在鲜活的人物形象中。

向喜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他本是卖豆腐脑的普通农民,从小父亲便送他入私塾学习《孟子》《论语》。儒家传统的精髓为向喜一生定下基调。他为自己取名向中和,字谦益。由于他的勇敢机智,他从一个普通的新兵成为人人敬仰的“向大人”,但其内心深处始终坚持自己最原始的道德与原则。他时刻惦记家中的妻儿和父母兄弟,不断把积攒下的军饷寄回老家,体现了儒家的百事孝为先。在描写最激烈的龟山战役中,他不顾生命安危践行忠君之道。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做一名卑微的挑粪工人。为解救同胞他独自抗击日本兵,在宁死不做亡国奴念头的支撑下对准太阳穴扣动扳机。“他不是乱世中的英雄,最终也没有在军界和政界混出名堂,但是他有着最朴素的内心道德秩序,最终他的归属还是笨花村。”

铁凝多达40万字的《笨花》涉及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最深刻的革命变革,在波诡云谲的乱世风云变幻中,依旧以植根于乡土世俗的人情美、人性美为叙述的着力点。正如作者所说:“我侧重的还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这群中国人的生活,他们不屈不挠的生活之意趣,人情之大美,世俗烟火中的精神的空间,闭塞环境里开阔的智慧和教养,一些积极的美德。以及在看似松散、平凡的劳作和过日子当中的、面对那个纷繁、复杂年代的种种艰难选择,这群人最终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和内心的道德秩序。”正是这群黄土地孕育出的庄稼人,他们的智慧、仁爱、宽容往往是令人感动的,是我们在如今喧嚣的社会中值得坚守的一份宁静。

参考文献:

[1]贺绍俊.铁凝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

[2]范川凤.寻找理想和现实的和谐一铁凝小说创作心路历程探析[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3]贺绍俊.笨花叙述的革命性意义——重读笨花〉及其评论[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铁凝
主持人的话
铁凝三谢张守仁
一声姥姥
孙犁与黄豆
大作家与小黄豆
铁凝的三重身份
中共中央委员、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及省上领导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铁凝的爱情
铁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探讨
放弃报考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