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生死场》中的国民心态

2016-05-09 12:25梁晨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1期
关键词:生死场惰性萧红

梁晨

摘 要:当同时代的作家试图创作带有鲜明革命意识形态色彩的作品时,萧红却站在历史的高度,注意到了我们民族自身的蒙昧与惰性。《生死场》正是一部很好地呈现民族惰性的经典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把原始的生命状态与国民性格无所规避地放到了列强的刺刀下捶打检验,也因此体现了作家反思与重塑国民灵魂的精神品格。

关键词:萧红;惰性;生死场;国民性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1

萧红作为黑土地孕育的女儿,一直对农民的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为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萧红与鲁迅精神气质的相似性。但尽管鲁迅对中国农民的命运也是深切同情的,但鲁迅是自觉地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去悲悯这些人物,所以鲁迅往往是以一种隔岸观火的心态去塑造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批判更为理性与客观。相对来讲,来自民间的萧红更多的是以农民一份子的心境去剖析她的家乡生活,所以她在表现农民的愚昧与落后的同时,也有着自身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矛盾的复杂性使得萧红的作品具有极强的冲击力。

一、“动物性”心态与人性的扭曲

在文坛享有极高声誉的中篇小说《生死场》正是这样一部极具有冲击力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萧红深入细腻地展现了与乡土自然相对应的乡土大众的心态。与众不同的是,萧红笔下的国民心态是通过一种带有原始生命气息的动物性心态予以展示的。萧红集中笔墨刻画了一群“蚁子一样的愚夫愚妇们,他们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而且萧红笔下的劳苦大众似乎与政治和社会毫无瓜葛,更谈不上革命和历史拯救的希望,而是被因袭的传统观念束缚着,直到在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之下,这种动物般的心态才有了初次觉醒,但这种觉醒并不意味着政治上的觉悟,而只是处于在一个从动物性心态剥离出来的初级阶段。

并且在《生死场》中,萧红又揭露了另外一种非人的生命状态——人的生命的异化。从而深刻地揭示出乡土大众的病弱心态。本是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母爱,在冰心眼中具有着至高至上的伟力,但在《生死场》中母亲们更像是孩子们的敌人,在王婆看来孩子的生命还不如菜棵,在这些农民的眼里,土地与牲口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人的价值。更令人悲哀的是这群乡土大众并未意识到这种生存状态本身的可悲性,由此体现了萧红对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的深深地忧虑与思考。

二、女性命运的悲剧性与“奴性”心态

在讨论萧红作品中的国民心态时,乡村女性是一道不可忽略的风景。小说《生死场》以生活画面的形式展示了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月英本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却终被折磨成为一个眼球和牙齿变绿的魔鬼,最后惨然死去;在金枝丈夫的眼里,她更像是一块肉,最后走投无路当了尼姑。作家就是有意将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推到人们的面前,揭示出男权社会中男性对于女性的摧残与压制。我并不否定创伤性的记忆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从而也更加凸显作家身为一个女性对不公平的社会的反抗与控诉。

女性的悲剧命运也造就了她们的“奴性”心态。我们这个民族由于长时期处于在蒙昧之中,使得农民对命运只是一味地屈从。尤其是被框定在“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之下的传统女性。二里半的女人麻面婆就是这样一个恪守传统的女性,她对丈夫唯命是从,在丈夫面前“像一堆蜡消融下来”,作家显然对这种国民心态是持有批判态度的,说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总是发着猪声。”可见萧红创造这个人物时流露出了尖锐的讽刺,暗示了作家对传统女性“美德”的批判与否定,在作家看来,生命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丝毫意义与价值。

三、国民心态中的潜在力量

萧红虽然将国民心态中最丑陋的一面撕破了给人们看,但她在揭示与批判国民性的时候并没有对民族的精神失去信心。恰恰相反,萧红对自己的故乡是深深眷恋的,对家乡人民也是充满深切的爱的,所以作家在《生死场》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以一种近乎割裂的方式讲到了东北抗日斗争,随着日寇的侵入,村落封闭的生存状态被打破,农民们也开始逐步觉醒,救亡图存。这是觉醒意识虽然只是流于表层的,却表明了他们终于努力以“人”的姿态站立起来。这种不自觉的抗争意识也正是萧红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贡献。

鲁迅先生在为《生死场》作序时写道:“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对于这个描述,我认为在王婆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她曾因为丈夫赵三对东家感恩戴德,对其“奴性”心态深感失望。后来因为儿子被官府捉去枪毙而选择悲愤自杀,又以坚强的意志参加了抗日活动。而在这群乡土大众身上爆发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力量,在萧红看来,这种民族觉醒的精神是可以成为建设新民族的力量的,也是萧红所极力赞扬与推崇的。

四、结束语

《生死场》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家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作品中萧红深得鲁迅先生“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影响,有意将这种国民劣根性放在日军的刺刀下暴露无遗,难能可贵的是,作家又竭力表现出民众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意识的萌动与初醒,尽管他们的觉醒是那样的不健全,但在萧红那里足以体现出我们民族的韧性与生命的张力。这也正彰显了萧红作为女性作家的巾帼豪气与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胡风.生死场读后记[M].花城出版社,2009.

[2]肖风.萧红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生死场惰性萧红
萧红《生死场》版本流变及副文本探析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运动多枯燥 惰性需克服
刺破天空的“忍者飞镖”——美军神秘的新型惰性制导武器
从善如登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从语言层面看《生死场》小说与话剧的异同
从 《生死场》 看萧红的女性生死观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