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同步性研究综述

2016-05-09 03:15:0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经济波动经济周期同步性

洪 勇

(九江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

经济周期同步性研究综述

洪 勇

(九江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

经济周期同步性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深入研究这一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视角理解和把握一国经济波动的原因与性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梳理、归纳和评述已有研究成果:(1)经济波动在国家(地区)之间的传导机制;(2)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测度方法;(3)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和评述,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经济周期同步性;传导机制;测度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国家(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越来越频繁,一国内部的经济波动通常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至其他国家,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周期呈现出了同步波动的特征。1997—1998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和2007—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衍生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风暴使得有关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陷入衰退之中,国家间经济周期同步波动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事实,凸显了经济周期同步性(协同性)相关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周期的同步程度、经济周期的内在传导机制、决定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各种因素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经济周期同步性通常是指国家(地区)间经济运行的繁荣和衰退阶段在时间上基本同步或比较接近,经济周期的进程在节奏上基本一致,且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大致相当。相当多的研究者认为,经济波动的跨国传导是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核心问题,一般表现为一国的经济波动会影响与该国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国家的经济运行。早在20世纪60年代,有关经济周期同步波动的研究就已出现,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问题才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经笔者检索、整理和归纳后发现,现有文献在研究经济周期同步性时通常围绕着传导机制、测度方法和影响因素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

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周期性波动,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人们经常发现一些国家之间的经济运行在时间和幅度上呈现出大致相同的波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许多学者认为一国的经济运行经常受到其他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故而使得一国的经济波动传导至其他国家,正因为这样的传导,国家间经济周期才出现了同步波动的现象。因此,一些学者对经济波动的内在传导机制展开了研究,以揭示经济波动是如何在国家之间进行传导的。

有关经济波动传导机制的研究由来已久。最初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金德伯格(Kindleberger,1962)[1]、麦金龙(McKinnon,1963)[2]和梅尔泽(Meltzer,1976)[3]的论文。此后,多恩布什(Dornbusch,1980)用“反馈模型”来解释经济周期在国际的传导[4]。格拉奇 (Gerlach,1988)的研究发现,各国的产出在经济周期频带上是有一定联系的,当国家间的经济变量的相关性较强,且在时间上的同步性较高时,一些外部冲击形成的经济波动就会在国家间传导,较强的经济周期同步波动现象就会在这些国家出现[5]。希尔曼和克尔科 (Sherman & Kolk,1996)认为经济波动在各国之间的传导程度会随着贸易、投资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经济波动在国家间的传导主要经由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体系等渠道完成,其中国际贸易是经济波动传导最重要的渠道[6]。弗兰科和罗斯 (Frankel & Rose,1998)认为,当经济冲击是由特定产业引起时,如果产业间贸易是两国的主要贸易形式,那么两国的贸易发展会促进两国间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故来自于特定产业的冲击很可能会弱化两国经济波动的同步程度,反之,如果产业内贸易是两国占主导地位的贸易形式,当两国贸易一体化程度加深时,特定的产业冲击则会使两国的经济周期同步程度加强[7]。宋玉华和吴聃(2006)将经由经济纽带传导所形成的经济同步波动的机制归纳为 “外部冲击—部门传导—国际传导”[8]。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已有关于经济波动传导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基于微观层面的研究并不多见,这就使经济波动传导机制的研究缺乏微观基础。特别是在跨国公司迅速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当代,却很少有学者从跨国公司全球利益布局和风险共担的视角对经济波动传导机制进行研究,这毫无疑问应该是该领域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拓展方向。

二、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测度方法

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测度是在进行经验研究时无法回避的问题。不能准确测度国家(地区)间经济周期的同步水平,相关的经验研究就无法深入地展开,它是经济周期同步性实证分析的基点。现有文献中测度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方法众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相关系数法

相关系数法是通过计算各国之间某些经济变量的相关系数,通过相关系数的大小对经济周期的同步程度进行判断。该方法的思路简单明了,计算也不复杂,但存在着明显缺陷:即使两国间经济变量的相关系数较大,也无法得出两国间经济周期同步程度较高的结论,主要原因是有着相同经济发展趋势的国家,相关系数高可能体现的只是它们有共同趋势而已,不一定表明它们之间的经济周期同步性就较高。为此学者们纷纷采取各种方法,从原变量中分离得到该变量的周期成分,然后再用所得的周期成分计算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就可以反映经济周期的同步性。从原序列中分离出周期成分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采用滤波方法(H-P滤波)。通过滤波先获取趋势成分,然后再从原序列中剔除趋势成分以获得周期成分;二是使用增长率周期法。该方法是按同比增长率来测度变量的周期波动,通过与上年同期值的比较,能大致消除时间序列中的趋势和季节成分,因而能反映出经济序列的周期波动。通过滤波法和增长率周期法可以得到原序列的周期成分用于计算相关系数,这就能避免直接计算相关系数的缺陷,因而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但用周期成分计算相关系数以反映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方法也存在问题,该方法通常只能用于截面数据的分析,而不能有效反映各国在任何单一年份经济活动的相关性。即使可以将样本人为地划分成若干子样本从而得到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但是这种划分同样存在问题:一是时间截断点的选择存在盲目性;二是观测次数会有较大损失。

2.均方根误差法

均方根误差法是阿里辛娜等 (Alesina et al.,2002)提出的用来衡量经济周期同步程度的方法[9]。该方法的思路是计算两国真实相对GDP,即yit/yjt,然后估计如下二阶自回归:

(1)

yit表示i国在t年的真实GDP,yi,t-1、yi,t-2表示真实GDP的滞后值。估计式(1)可以得到残差序列εijt,残差序列εijt解释了两国真实相对GDP不能由其滞后值解释的部分,代表了随机性。这种随机性越大,则说明两国间经济周期就越不同步。阿里辛娜等 (Alesina et al.,2002)[9]用残差序列的均方根误差来衡量经济周期同步性,即:

(2)

其中,VYij为残差序列的均方根误差,其值越小表明随机成分越小,两国之间经济周期同步性就越强。均方根误差法的优点是思想简明,对数据的要求不高,较容易实现。但从式(2)可以发现,均方根误差法和相关系数法一样只能用于截面数据分析,因此,它也无法克服相关系数法的缺点。

3.C-M同步化指数法

由于前述几种方法都存在着只能用于截面分析的缺陷,为了完善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测度方法,瑟克依拉和马丁斯 (Cerqueira & Martins,2009)提出了一种新测度方法,即C-M同步化指数法,该方法是瑟克依拉和马丁斯 (Cerqueira & Martins,2009)在研究1970-2002年20个OECD国家经济周期同步性时首次使用的[10],其形式如下。

(3)

使用C-M同步化指数来反映经济周期同步程度有如下三个优点:第一,该指数可以较好追踪经济周期同步程度的变化,即它能有效识别各国在任何时期经济活动的相关性;第二,不用人为地设置时间截断点就可以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处理;第三,样本观测数不会减少(这对于小样本的实证研究来说特别重要)。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主要测度方法外,还有其他一些测算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方法,如:共同趋势与共同周期理论[11]、经济景气指数法[12]、B-B算法和动态因子模型等,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经济周期同步性进行测算,是对前述的几种测度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因素

现有文献在对经济周期同步性进行经验分析时主要围绕着其影响因素展开。已有文献中所关注的影响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因素通常有:双边贸易、金融一体化、产业结构相似度等。

1.贸易对经济周期同步程度的影响

贸易和贸易方式对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科拉克和温库普 (Clark & Wincoop,2001)认为,双边贸易显著地影响了欧盟国家以及美国各州间的经济周期同步性[13]。格鲁本等(Gruben et al.,2002)基于21个发达国家1965—199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能够使经济周期的同步程度提高,但产业间贸易对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则不能确定[14]。费德姆克 (Firdmuc,2004)基于 1990—1999年OECD国家的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经济周期同步性与产业内贸易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15]。寇斯和易 (Kose & Yi,2006)运用21个OECD国家的相关数据估算了经济周期同步性和双边贸易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双边贸易强度能显著促进经济周期同步性[16]。博尔金和林 (Bergin & Lin,2010)的研究发现,组成货币联盟的国家能有效促进双边贸易广度边际绝对量和相对量的显著增加,从而进一步对联盟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周期同步性产生重要推动作用[17]。刘恩专和刘立军(2012)的研究结果显示,双边贸易中的广度边际可以有效促进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周期同步性,而双边贸易中的价格边际与数量边际则不对经济周期同步性有显著作用[18]。于震等(2014)基于对东亚经济体的研究认为,双边贸易强度越高,经济体间的经济周期同步性就越强[19]。邵军和李爽(2014)基于亚太15个经济体数据的研究表明,产品内贸易对经济周期同步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0]。

2.金融一体化对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

有关金融一体化如何影响经济周期同步性的研究直到最近才进入学者们的视线。寇斯等 (Kose et al.,2003)的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与G7集团的经济周期同步程度随着其金融开放度的提高而提高[21]。简森和斯托克曼 (Jansen & Stockman,2004)运用1982—2001年的数据对OECD国家的研究显示,FDI与经济周期同步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从1995年以后,FDI的影响逐渐增强[22]。伊卜斯 (Imbs,2004)的研究发现,如果各国之间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越高,则这些国家的经济周期同步性就越强[23]。因科拉尔等 (Inklaar et al.,2005)研究了各国证券市场收益相关性与经济周期同步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证券市场收益相关性越高的国家,它们的经济周期同步性也越高[24]。吴等(Wu et al.,2009)的研究显示,FDI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周期同步程度的提高,并认为相比于产业结构相似度和双边贸易这两个因素,FDI可以更好地解释经济周期同步程度的变化[25]。

但还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周期同步性却不一定会增强,例如:科莱姆里—奥斯坎等(Kalemli-Ozcan et al.,2001)[26]的研究结果显示,金融一体化虽然可以强化跨国企业的专门化生产,但生产专门化的发展却会弱化相关国家的同步程度,同时,持有多样化的有价证券可以有效化解国家层面的冲击,使得经济波动在国家间的传导被弱化;金姆等(Kim et al.,2003)的研究也发现,金融一体化程度对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27]。

3.产业结构相似度对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

经济周期同步性与产业结构间的关系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产业结构相似度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各国间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增强[28]。伊卜斯 (Imbs,2004)的研究发现,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的国家在面临产业层面冲击时,由于国家间内在相似性较高,使得产业调整方式比较相似,故经济波动的同步程度较高[23]。因科拉尔 (Inklaar et al.,2005)利用出口结构相似度、工业结构相似度和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比重等指标来表征产业结构相似度,发现这些指标与经济周期同步性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24]。李和阿扎妮 (Lee & Azali,2009)在研究产业专业化模式与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动态关系时发现,如果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越相似,则它们的经济周期就越同步[29]。许统生和洪勇(2013)认为,产业结构相似度对中国省区间经济周期同步性有重要影响[30]。

然而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经济周期同步性和产业结构相似度之间的关系并不能完全确定。科拉克和温库普 (Clark & Wincoop,2001)研究了产业结构相似度对欧盟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结构相似度没有显著地影响经济周期同步性[13]。奥特等 (Otto et al.,2001)在研究包括贸易、金融一体化、国家的经济和制度特征等变量的多元回归中同样也发现产业结构相似度无法显著地影响经济周期同步性[31]。巴科斯特和库皮拉特萨斯 (Baxter & Koupiratsas,2005)使用100多个国家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相似度影响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方向并不稳定[32]。

4.其他因素对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

除了贸易、金融一体化和产业结构相似度以外,还有部分学者对影响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其他因素进行了研究。温妮和库奥(Wynne & Koo,2000)认为地理距离在某种程度上会对经济周期同步性造成影响[33]。奥特等 (Otto et al.,2001)的研究发现,国家的经济和制度特征也会对经济周期同步性产生影响[31]。依尔伯内和哈恩 (Elbourne & Haan,2006)的研究发现,如果两个国家属于同一个区域贸易协定或货币联盟,就能提高它们的经济周期同步性[34]。国家间政策协调越紧密,则越能促进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提高[35-36]。瑟克依拉和马丁斯 (Cerqueira & Martins,2009)[10]认为出口目的地相似度是影响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周期同步性的重要因素。

四、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波动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经济周期同步波动的现象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有关该领域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大量出现,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应该说,上述文献已为经济周期同步性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能从不同的方面对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但是,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对经济波动传导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极为少见,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特别是,在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重要推动力量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从跨国公司全球利益布局和风险共担视角对经济波动传导机制进行的研究。其次,在对经济周期同步性进行测度时,虽然方法众多,但每一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在测度经济周期同步性时不应只单独使用一种方法,而是需要将各种方法结合使用,对各种测度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相互印证,这才能使结果更稳健,结论更具说服力。再次,现有研究经济周期同步性影响因素的文献非常丰富,涉及面也相当广,但有些因素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某一国的出口产品会对该产品的众多进口国带来类似的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有可能使这些进口国之间的经济周期趋于同步,因此,进口产品来源国的相似度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在现有文献中却被忽视了。最后,现有经济周期同步性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国家(地区)之间展开的,研究一国内部不同区域间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文献十分少见,而一国内部不同区域间经济周期同步性的研究能为一国在不同区域实行差异化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从而使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

[1]KINDLEBERGR C P.Foreign trade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2.

[2]MCKINNON R I.Optimum currency area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53(4):717-725.

[3]MELTZER A H.Monetary and other explanations of the start of the great depression[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76,11(3):455-471.

[4]DORNBUSCH R.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0.

[5]GERLACH H M S.World business cycles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8,20(4):621-632.

[6]SHERMAN H J,KOLK D X.Business cycles and forecasting[M].Tempe:Harper Collins College Press,1996.

[7]FRANKEL J A,ROSE A K.The endogeneity of the optimum currency area criteria[J].Economic Journal,1998,108(5):1009-1025.

[8]宋玉华,吴聃.从国际经济周期理论到世界经济周期理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 (3):23-30.

[9]ALESINA A,BARRO R J,TENREYRO S.Optimal currency areas[R].Harva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2.

[10]CERQUEIRA P A,MARTINS R.Measu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 using a panel approach[J].Economics Letters,2009,102(3):106-108.

[11]ENGLE R F,KOZICKI S.Testing for common feature[J].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1993,11(4):369-395.

[12]高铁梅,王金明,陈飞,梁云芳.中国转轨时期的经济周期波动——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3]CLARK T E,WINCOOP E V.Borders and business cycl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5(1):59-85.

[14]GRUBEN W C,KOO J,MILLIS E.How much does international trade affect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s[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Manuscript,2002.

[15]FIRDMUC J.The endogeneit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 criteria,intra-industry trade and EMU enlargement[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04,22(1):1-12.

[16]KOSE M A,YI K.Can the standa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 model expla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de and comove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68(2):267-295.

[17]BERGIN P,LIN C Y.The dynamic effects of currency union on trade[R].NBER Working Papers,No.16259,2010.

[18]刘恩专,刘立军.贸易边际与经济周期协同性——基于中国双边贸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2 (2):24-38.

[19]于震,李晓,丁一兵.东亚经济周期同步性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8):21-38.

[20]邵军,李爽.产品内贸易对亚太地区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分析[J].经济经纬,2014 (5):48-53.

[21]KOSE M A,TERRONES M E.How does globalization affect the synchronization of business cycl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2):57-62.

[22]JANSEN J W,STOCKMAN C J.FDI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 co-movement[R].Amsterdam:Nederlandsche Bank Discussion Paper,2004.

[23]IMBS J.Trade,finance,specialization and synchroniza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4,86(3):723-734.

[24]INKLAAR R,JONG A.P,HAAN J.Trade and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 in OECD countries a re-examination[R].CESifo Working Paper,No.1546,2005.

[25]WU J Y,YAU R,HSU C C.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cycle co-movements:the panel data evidence[EB/OL].[2016-03-01].https://editorialexpress.Com/cgi-bin/conference/download.cgi ? db_name= FEMES09& paper_id= 353.

[26]KALEMLI-OZCAN S,SORENSEN B,YOSHA O.Economic integration,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and the asymmetry of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R].Brown University and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Mimeo,2001.

[27]KIM S,KIM S H,WANG Y J.Regional versus global risk sharing in east asia[J].Asian Economic Papers,2003,3(3):182-201.

[28]KALEMLI-OZCAN S,SORENSEN B,YOSHA O.Risk sharing and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vide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3):903-918.

[29]LEE G H Y,AZALI M.The endogeneity of the optimum currency area criteria in east asia[R].Monash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No.1509,2009.

[30]许统生,洪勇.中国省区间经济周期同步性研究[J].经济科学,2013 (3):34-47.

[31]OTTO G,VOSS G,WILLARD L.A cross section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business cycles[R].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2001.

[32]BAXTER M,KOUPIRATSAS M A.Determinants of business cycle comovement:a robust analysi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5,52(2):113-157.

[33]WYNNE M A,KOO J.Business cycle under monetary union:a comparison of the EU and US[J].Economica,2000,67(1):47-69.

[34]ELBOURNE A,HAAN J.Financial structure and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in transition countrie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6,34(1):1-23.

[35]BOWER U,GUILLEMINEAU C.Determinants of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 across euro area countries[R].European Central Bank,Working Paper,No.587,2006.

[36]CALDERON C,CHONG A,STEIN E.Trade intensity and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ar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y differ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71(1):2-21.

Literature Review on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

HONG Yong

(Jiujiang University,Jiujiang 332005,China)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With deep study on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it is possible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economic fluctuations in a country from different prospectives.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literature into three aspects:(1)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economic fluctuations among the countries(regions);(2) measure of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3) impact factors of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se literatures,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transmission mechanism;measurement methods

魏小奋)

10.13504/j.cnki.issn1008-2700.2016.03.015

收入日期:2016-03-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企业规模分布视域下的中部地区城市规模分布与产业圈层耦合机制研究”(13BJY047);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代价测度:生态效率的视角”(15YJC790042)

洪勇(1975—),男,九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一体化。

F15

A

1008-2700(2016)03-0117-06

猜你喜欢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同步性
时滞非线性复杂动态网络的牵引自适应控制同步性
经济周期调整
美国经济数据背后:“拉长”的经济周期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2:02
跨越经济周期,中国企业如何创新成长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3:50
产品装配中的时间同步性测量技术
电子测试(2018年6期)2018-05-09 07:31:50
关于总供给的理论探讨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8:47:25
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浅析产业结构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
金融冲击和中国经济波动研究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0:02:31
经济周期与宏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