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亮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借助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谈点体会。
一、教学案例
1。“浮力”教学片段。师:把橡皮泥放到水里就沉下去,有什么方法不让它下沉呢?生1:把橡皮泥捏成小船。生2:把橡皮泥做成中空的。师:其他同学赞成这种做法吗?学生(异口同声):赞成。师:现在各组把橡皮泥做成小船,然后把小石子放进去,看哪组放的石子多。学生迅速行动起来,不时发出“再放一块,再放一块”的声音。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很好,哪一组来说说,要想让你的“小船”承载更多的“货物”,你有什么好方法?生1:要想承载更多的“货物”,让橡皮泥更多些。生2:他的观点不对,承载“货物”的多少和橡皮泥的多少没关系。生3:他说得不对,有关系,橡皮泥越多做出的小船越大,装的“货物”越多。师:哪个组补充一下?生4:应说用相同的橡皮泥做出的小船空的部分越大,装的“货物”越多。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现在各组再体验一下吧。(各小组积极做起实验来)师:哪组来说一说,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生3:小船排开的水越多,小船受到的浮力越大。师:你能用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吗?生3:我们是用易拉罐,把易拉罐放在水里面,用力往下压,感觉越向下压时,感觉越用力,说明排开的水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师:你说得真好,我为你高兴 ……
2。“力”教学片段。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现在就利用你身边的物品,通过实验来说明你学习到的知识。(很多学生迅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起实验来)生1:用力推桌面上的文具盒,文具盒运动起来,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生2:用手接住飞过来的橡皮擦,橡皮擦由运动变为静止,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师:很好。其他同学呢?生4:这张纸我稍一用力,纸就碎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生3:两手握住一根铅笔,双手同时用力,铅笔断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师:在做这个实验时,你的手有啥感觉?说明什么。生3:手感觉到有点疼,还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生1:用大小不同的力推物理书,它运动的快慢不同;当力的方向改变时,物理书的运动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说明力的大小、方向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二、案例分析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应用能力。上面的课例,都是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一改过去的传统实验只能到实验室去做实验的做法。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生活中的物品是无处不在的,能够提供的实验器材也是取之不尽的,我们的身边就是实验室。例如,在教学片断2,教师只说了利用身边的物品实验,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学生也完成了实验,这说明学生是有这个能力的,这里教师就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一旦学生能够养成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发挥出来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拓展了实验技能,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两个教学片断都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其中教学片段1是利用橡皮泥、石块、易拉罐,探究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尤其是让学生自制“小船”看哪组能够装更多的“货物”,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片段2是学生用文具盒、橡皮擦、铅笔、物理书、纸等来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力的三要素知识。这样的物理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
3。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优良品质和科学探究的实验精神。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实验,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能够促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对课堂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长期重视生活中的小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优良品质。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物理和生活的结合,不能仅限于教材的实验,要走出教材。其实,所学的物理知识,有很多都可以在生活中看到它的影子,有很多可以用身边的物品去验证。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点拨学生,鼓励学生去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是深刻的,同时是有价值的。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投入到实验教学的改革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