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群
新课程标准主张转变传统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要明确教学方向,要选择适用性强的教材,要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翁”。然而,由近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现状来看,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无法协调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资料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严峻形势下,深入对“三要”的教学思想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明确教学方向
教师应以帮助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宏观的教学方向。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围绕新的教学内容,设法营造一个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进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首先,教师应整合教材内容,以物理概念和学生实情为出发点,尽可能做到“一课一实验”,以深化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凸显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学习经验与物理规律,通过图像语言及文字运算将一系列物理定律或公式完整地呈现出来,帮助其掌握物理公式的深刻意义。最后,教师还可建立物理模型,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旨在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发掘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得到启发。
例如,在讲“摩擦力”时,笔者结合该课时的教学结构,以摩擦力、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为侧重点,将三种力的定义作为落脚点,让学生尝试推动课桌,并在推动过程中思考问题:如何求出木箱推动过程中静摩擦力的大小?借助小实验,深化学生对“二力平衡”的理解。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感受手推动课桌时受到的阻力,提出问题:为什么推动中的阻力随着手对桌面的压力增加而增大?有学生答道:因为在推动过程中,手受到来自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且其与手指移动方向相反,对手指运动产生阻力,即手指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也就越大,阻力也随之增加。此时,笔者要求其他学生给该学生以热烈的掌声。笔者因势利导,引出对公式F=μFN与Fmax=μFN的讲解。
二、要正确选择教材
高中各版物理教材均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类,包含了物理实验、彩图、旁批、注释、做一做、思考与讨论、课题研究等多个板块。因此,教师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内外部重组,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处理教学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此外,教师还须高度重视教材中“思考与讨论”这一板块,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尝试自己总结,及时纠错,以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例如,在人教版“物理1—1”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卡片式教学法,将各单元内容整合后罗列出来,编写成一张卡片,且每张卡片均包含“知识点”、“讲解点”、“练习点”及“考试点”,将各单元的重点、难点及检测试卷都集中起来,合成一整册“卡片”,控制每册卡片在30张以内,确保各教学井井有条,为有序、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作好铺垫。需要注意的是,在物理教学中,难免使用参考资料,教师应控制参考资料的使用率,避免“题海战术”、“机械化练习”等教学现象的产生。
三、要归还课堂主动权
新课程改革提出,现代化教学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新定位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
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多关注社会新闻或热点,强化自身的是非辨别能力和问题理解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讲“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时,笔者仅花了10分钟完成了理论部分的讲解,以“现有A、B、C三个金属小球,且三个小球完全一样,A带电量7Q,B带电量-Q,C不带电。假设将A、B固定,两球之间的间隔为r,让小球C与其他两个金属小球反复接触后移除C球,试想A、B两球形成的相互作用力是之前的多少倍?(设金属小球A、B的间距>r)”为探究性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笔者从旁指导,纠偏释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题,促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人翁”,实现学生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作为物理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创新课堂实践活动,由激情从教,由实践提高,由反思升华,锲而不舍地坚持“三要”的教学思想,明确物理教学目标,正确选择适用性强的物理教材,为营造优质的物理课堂创造有利条件,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