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唯贞
摘 要:新课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得寻找制约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因素,然后从根本上解决,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新的起色。
关键词:小学生;创新思维;合理评价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启蒙,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谈不上数学中的创造。数学思维贯穿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实际教学过程割裂开来,以为只有在一题多解时才可以培养思维,进而为了单纯的思维训练而培养思维,导致思维培养的条件化和特殊化,使得思维能力始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前预习精致化
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易于学习,提前让学生将新内容做了扎实的预习,这导致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教师课堂的导入和情境问题的铺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失去了新鲜感,这样的一堂课很少有学生积极主动思维,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积极思维的训练。按照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学生对于知识是自己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过程。课前对于知识的过分预习,使得学生对于专家和权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认识,缺少了自己的建构。
2.注入式和暗示性的导入
教师在导入时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将学生的思维顺利地引导到要教学的新知中,往往不容学生思考就直接过渡到新课探究的思路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想“飞”的美好愿望,而且极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布鲁纳指出:“在未经学生自己探索尝试之际,就将答案告诉学生的教学方式,不是囫囵吞枣半知半解,就是因知之不详而迅速遗忘。”
3.教学活动形式化
在大多数课堂中我们看到的学生活动实质上是敷衍的、表演性的,为了迎合教师而做的摆设,属于对知识的模仿与记忆,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也逐渐消失。
4.练习的教条化
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或对于以后考试能更加有效,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的简单重复训练,而且量大,造成学生思维倦怠和思维定式。
5.评价的单一化
教师在对学生回答问题错误与正确的评价中过于简单化,正确的就表扬“做得好”“回答得好”,这样简单的评价语只能表示前一个同学回答得不好,或者是在告诉本来想下一个发言的学生别讲了。回答错误就让学生坐下或再想想,不去倾听他们的见解。皮亚杰认为,儿童之所以会出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他不了解问题的性质,不知道如何思维去解决问题;二是他虽了解问题的性质,但他对问题持有异于成人的看法。如果我们武断地认为学生是错的,不让他说出来,容易挫伤孩子认知发展的动机,让学生感受到:由教师肯定的答案才是我们应该尊崇的答案,从而导致学生只追求正确率,不注重思维过程。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我认为是由于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是单纯在解决问题中进行逻辑思维或发散思维的训练就可以了,认为解决问题的举一反三、多样化就是创新思维,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系统思维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二、解决方案
1.教师理念的转变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首先,要从思想上对教学目的正确定位。教学是为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成长,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究活动过程,体会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再发现”来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发展的乐趣。其次,遵循学生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教师要以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在教学中应当配合儿童的思维方式,要留有儿童思考的余地,否则,教学效果难见成效。最后,营造和谐的思维环境。教师创设的环境必然是信任学生、允许冒险、敢于质疑、师生平等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构建合理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
(1)导入引题,培养直觉和形象思维能力
依据赫尔巴特的统觉概念,我们知道,学生对新知的构建离不开先前经验的基础,所以,大多数教师在新课之前都有对相应旧知的复习,或直接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以前的旧知,以此顺利地解决新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学生为什么在遇到新的问题时总是焦躁不安,无法独立解决,因为他已经习惯于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很少有自己独立解决的意识。旧知究竟该如何呈现?在这里布鲁纳做了很好的诠释,他说,在学生发现答案之前,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情境先做一番直觉思维。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在最初的上课就应该唤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学生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经过分析、比较,寻找新旧知识点的联系,从长期记忆中抽取相关信息,进而推理或想象,在大脑中构建过程形象。
(2)大胆放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它最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独创性得以培养。学生经过了最初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对问题就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然后经过进一步的推理论证找出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解题方法中,启发学生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学生的每一次新的发现都算作学生的创造,都是努力思维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3)合理评价,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教师要因人而异,尤其是对于错误的答案更要挖掘其错误的原因。在教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分针的认识时,我告诉学生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之间有5个小格,其中有一位同学说有六个小格,我让他再数一遍,他仍然说是6个小格,于是我走到他跟前让他数给我看,这时我才发现,他从起点就算起,一共有6段。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称之为植树问题。所以只有在教师认真对待中才能发现突破点。另外要让学生学会总结评价,在自我的评价中,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出现的问题或表现好的方面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思维是复杂但完整的体系,在经过从最初的观察到识别再到发现,最后验证,都经历了一套完整的思维过程,有时候他们之间是互相穿插交织在一起,或许也有思维的跳跃即顿悟。人的思维能力是在长期的训练后逐步形成的,如果没有正确合理的训练渠道,不会形成积极主动有意识地思维的习惯。因此,教师应意识到思维的全面化系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张建伟.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朱志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王仲春,李元中,顾莉蕾,等.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王子兴.数学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邱仁宗.当代思维研究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杨志杰.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J].学周刊,2013(29).
编辑 乔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