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旋栖息者”激活我们的感知

2016-05-09 14:02
艺术汇 2015年4期
关键词:气旋策展比喻

由“公园小组”策划的展览“气旋栖息者”于3月8日在草场地应空间开幕,展览呈现了布雷特?斯文森、李然、李亭葳、林科、麻剑锋、娜布其和陶辉七位艺术家的作品。“气旋栖息者”在提出我们周遭急促变化的同时,也提示着当下艺术家的思维状态。艺术家在现实中行走,但又抽离于现实,他们重视直觉,但更相信知觉;他们独立、各具系统,其实这不仅仅是此次展览艺术家的共性,也是当下大部分年轻艺术家的一种状态。展览希望以此激活新的社会意识,重建我们支离破碎的生活,但是我认为这种新的社会意识应该是特别微观的,它不以某种完整的概念方式出现,而可能只是一时的情绪触动或者某刻的灵光闪现。

I ART:公园小组是什么时候成立的?为什么以团体的方式进行策展工作?公园小组会是一个固定的形态吗?还是会不断发生改变?

韩丽:公园小组于2014年冬天成立,最初的小组成员为富源与韩丽,目前小组成员增加到四位,新加入了毕昕与杨紫。公园小组成立的初衷为批判性地推进与测试策展的边界,以策展的方式发现新的探讨议题或新的思考方式,团体的工作方式当然对于这一意愿而言在层次上与内容上,都具有更多可能性。小组的形态不排除会在某些时刻发生改变,我们就像这一时刻在“公园”之中相遇的、有着共同诉求的旅人,因此变化也是必然的,只是无法预测。今年下半年,公园小组将开始运营独立的非盈利项目空间,而我们也期待在变化之中迎向新的光亮。

I ART:看到你们此次展览的文字内容,其实是把我们所处周遭比喻为龙卷风的中心,为什么会有这么暴力的比喻?

韩丽:生活本来就并不容易,尤其对于不在社会标准系统尺度之中的艺术家而言,个体的选择相较于宏观的历史也总是微弱的。实际上,这样的比喻并不暴力,而影射了一种确切的事实,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与面对的日常状态,然而这种对于“暴力”的感知前提是自省的感受力的存在与觉醒。

I ART:“气旋栖息者”选择了七位年轻艺术家,想知道你们作为策展人对他们进行观察后的个人感受。

韩丽:实际上即使存在“策展人”的身份区分也并未使我们具备优先观察艺术家的权力与视角,甚至可以说,所谓的“观察”是相互的,因为七位艺术家与我们是同龄人,只能说我们在这次展览之中集结成为一个具有沟通关系的临时社群,我们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I ART:展览中不同作品的感觉构成了整个展览主题的气氛,那你们能谈谈选择的作品与主题之间的感觉联系,或者探讨的问题联系?

韩丽:其实这次展览最集中希望回答的问题就是年轻的艺术家在纷乱的生活、在全球化的文化交错的缝隙之中,如何更加明确与清晰地应对自己的创作以及周遭的现实。“气旋栖息者”选择的七位艺术家的创作是直觉性的,并未对技术、材料或形式产生过多的迷恋与依赖,因此也就促使了他们共同向内的气质。而他们在此次展览之中呈现的作品,如果参照其其以往的创作线索,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微妙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是出于艺术家创作的内驱力,但另一方面也是在艺术家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缓慢的回应,这样的状态正如在风暴中心安稳行走的人,周遭的一切正在裹挟着他们向前,而他们也反过来将周遭的一切转化为向内的力量。如娜布其的作品《物体》系列,艺术家以日常物筷子为相互连接的单元,将身体因对于材料的塑形而产生的力量以布的不规则缠绕,凝结于作品呈现的线性空间之中,配合现场的光影,所有的外部因素最终都内化为作品的能量;而布莱特?斯文森在盐碱滩之中寻找到的已被锈蚀的汽车火花塞,以多变的形态与沉积的时间一同在平静的表象掩埋之下,不断在周遭不同湿度与温度的大气环境之中悄然变化,未知的过去与未来在这里重叠了。艺术家自身直觉性的判断力,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与细化了我们对于生活粗糙的感知,也让处于风暴中心的我们有所适从。 (采访:王针 图片提供: 应空间)

猜你喜欢
气旋策展比喻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买椟dú还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以“锋面气旋”为例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
浅谈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构建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