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变迁的会计目标逻辑演进探析

2016-05-07 15:13翁怀达张廷新何倩
会计之友 2016年9期

翁怀达++张廷新++何倩

【摘 要】 近年来,资本市场诚信缺失问题凸显,企业社会责任功能被严重忽视,诸多社会功能的缺位,已严重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健康良序发展,志在为完善资本市场提供信息的会计目标应随之作出调整。文章从环境变迁角度分析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历史演进,提出两种观点各自的存在基础和功能,最后提出在现行市场环境下会计目标应包含权益保护观。

【关键词】 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 权益保护观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9-0030-03

一、前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方面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很大一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有用。……财务报表还反映了管理当局对交托给它的资源的保管责任或和受托责任的实施成果。”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一号概念公告规定:“财务报告应当提供有利于现在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和相似决策的信息。”不同国家分别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受托责任观或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目标。基于特殊的经济体制和企业发展现状,我国会计目标则同时采用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观有用两种观点。

过去,决策有用观占据了会计目标的主流。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道德诚信缺失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制约愈加明显,企业社会责任功能被利益相关者选择性地忽视。为了资本市场更加健康良序发展,会计应打破决策有用观对会计目标的统治,提供更加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信息。许多学者对决策有用观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会计目标需要达成共识。沈洪涛[1]基于对国外研究综述视角从受托责任的“深绿观”和“道德观”对决策有用观进行了批判。谢志华[2]认为现行会计目标应加强投资者保护。本文从会计目标的内在逻辑角度,分析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的历史演进,进而提出权益保护观是其发展趋势的观点。

二、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产生的基础是公司制出现后企业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委托专业管理人员代为管理企业的前提是专业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管理能力,他们管理企业带来的回报高于企业所有者自己经营企业带来的回报,符合企业所有者开办企业的盈利性目的。专业管理人员接受企业所有者的委托代为管理企业后,有责任按照所有者的意图管理企业,为所有者获取更多的回报。一旦双方签订委托契约,成为企业管理者的专业管理人员便具有了受托责任,包括确保受托资源的安全完整、按照所有者的意图经营管理受托资源、尽可能为所有者获得更多的回报等。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道德风险等客观存在,双方的委托关系天然存在漏洞,需要作为受托方的企业管理者主动向所有者证明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这个缺失的社会职能正好由会计人员承担。因此,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是为了缓解企业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管理者向所有者证明其代为管理的受托资源的经营管理情况,是否实现了保值增值。受托责任观主要反映企业管理者的受托责任,以历史信息为主,强调企业的所有者是股东。会计主要是向股东提供有关管理者经营业绩的历史信息,反映企业管理者在受托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达到股东事先设定的要求以解除受托责任。

狭义的受托责任观认为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代理问题。管理者并不总是和股东的利益一致,其经营管理企业的努力程度并不能够被股东获得,即双方之间存在的道德风险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发生。解决代理问题的措施是监督和激励。监督是在企业内部制定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通过外部审计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激励则是对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与激励挂钩,引导管理者和股东的目标一致。受托责任观下会计目标如图1所示。

管理者是否以股东的利益为目标进行工作以及工作努力程度如何不得而知,而且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及管理者的有限理性,管理者的工作付出不一定能够形成预期成果,即管理者努力工作不一定给股东带来好的经营业绩,企业有了好的经营成果不一定是管理者努力工作获得的,对管理者的业绩考核评价应综合考虑努力程度和业绩的关系,以及客观因素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等。对管理者的激励是否有效,除了对管理者的业绩评价要准确,还要分析管理者的需求因素。只有给予特定的管理者急需的需求因素(比如物资激励、精神激励和社会地位等),有效激励才会产生。现行国内外公司普遍的做法是基于财务报告计算的评价指标和公司股票价格对公司管理者进行激励。一般来说,激励方案侧重于利润指标,会导致管理者重视短期经营成果,忽略研发等长期竞争力的培养;激励方案侧重于股票价格,会导致管理者重视公司长期利益,但会增加企业和管理者的风险。

受托责任观存在的环境是公司制的两权分离,股东以“主人翁”的身份对企业尽心尽责,包括对管理者进行监督、考核评价、激励等。现阶段,国有企业国家股一股独大,国资委代表全国人民行使股东职责,国有企业管理者需要通过会计向国资委解除受托经济责任。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越来越分散,逐渐深入人心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仅仅是股东的企业,企业应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这时决策有用观逐渐占据会计目标的主导地位。

三、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此时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企业管理者和包括所有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主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企业管理者为了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获取更多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资源,就有动力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内部的信息,让资本市场上各方相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入企业。资本市场上的各方通过企业主动提供信息等途径了解企业,并作出其合理有效的决策。因此,会计便演变为帮助企业管理者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内部信息,为资本市场上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支持。

随着经济发展,资本市场规模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单个所有者占企业股权的比例逐渐缩小,股权越来越分散,所以导致任何一个股东都不会花费成本对公司管理者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和激励,而让其他股东“搭便车”。监督的经济外部性造成股东对公司管理者受托责任的监管转移到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中,公司股票具有极高的流通性,股东通过财务报告等方式收集信息,作出经济决策,然后通过“以股投票”向公司管理者传递股东意愿,来表达对管理者努力程度和经营成果的满意度和监督激励。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经营环境发生变化,股东虽然仍掌握着公司利益的剩余索取权,但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诉求也越来越受到公司的重视。公司会计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支持以帮助他们作出相关决策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决策有用观下的会计目标如图2所示。

决策有用观认为既然会计不能提供真实的信息,便提供能够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以此为基础,会计的首要目标便是确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谁,他们需要作什么决策,怎么作决策,作决策时需要什么信息,回答出上述问题,会计的目标和内容便形成了。决策有用观是理论基础,其在实际操作中演变出信息观和计量观。信息观基于资本市场半强势有效,只要充分披露会计信息,披露方法和方式才不会对信息使用者造成影响,市场上的“无知者”会自动寻求市场价格的保护,所以信息观下会计计量属性一直采用更可靠、更容易取得的历史成本。随着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资本市场并未完全达到半强势有效,市场中的信息使用者并不能充分理解和利用财务报告中包含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便有义务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计量观认为会计信息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估企业价值,优化其经济决策。但大量学者基于资本市场经验数据对财务报告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分析,均发现目前基于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相关度不高,并不能很好地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支持。

决策有用观存在的环境是资本市场发达、公司股权分散、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影响不可忽视。资本市场成为连接资源供需双方的纽带,一方面为吸引更多的资源,公司主动提供信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为提高投资效率,资源供给方需要获取被投资公司更多的信息以作出理性决策。可以说,决策有用观是为所有和公司有或潜在有利益关系的各方提供信息支持,帮助他们作出相关决策。但目前作为主流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只提供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将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限定为股东、债权人等主要资金提供者,主要是财务资金的信息,对顾客、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关注不够。另外我国资本市场是否达到半强势有效仍受质疑,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并不能很好地被利益相关者理解,并反映到价格中。剧烈的股市波动不断冲击着作为决策有用观理论基础的资本市场有效,道德诚信缺失、企业社会责任被资本市场忽视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四、权益保护观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型企业高管薪酬经常受到非议,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有些企业主携款跑路,大量私人投资者基于投机目的紧盯企业短期股价波动,这些问题说明了我国目前资本市场欠发达和存在道德滑坡、诚信缺失和忽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功能等。根据现代契约理论,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为了各自目标的实现,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经过讨价还价,共同签订的一系列契约的联合体。企业不是股东的企业,不是投资者的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是社会的企业。生产并不是企业的唯一责任,现代意义的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功能。美国联邦失业税法要求企业必须对失业人员作出自己的贡献,联邦保险贡献法则要求企业和员工都要通过向社会保险基金会纳税对退休人员和社会提供保障,他们认为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有责任对社会稳定作出贡献,只有在稳定的经营环境下企业才能经营下去,才能实现既定目标。这些都是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和企业缺失的、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企业契约不仅包括企业与股东、债权人、经理和员工签订的显性契约,还包括企业与政府、社区和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隐性契约。企业与经理等签订契约的执行和解除是受托责任观研究的重点,与股东、债权人等签订契约的执行和解除是传统决策有用观研究的重点,与政府、社区和公众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隐性契约的执行则没有受到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重视。企业所有契约的实现是企业存在的基础,而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为所有契约签订、维护和执行提供了可能。会计的目标应为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契约有关信息,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即权益保护观),而不仅仅是目前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提倡的投资者利益[3]。另外,产权理论指出,企业涉及实现缔结企业契约的所有产权主体的产权利益,会计应以保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产权为目标,而不应仅仅保护具有显性契约保护的债权人与员工和具有剩余索取权的股东的利益。会计应突破现有决策有用观对会计目标的垄断,将权益保护观加入会计目标,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契约执行和权益保护提供有用信息。权益保护观下的会计目标如图3所示。

五、结语

我国企业的形式和规模多样化,有一股独大的国有企业,也有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还有大量中小型私有企业,选择单一的会计目标肯定不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因此,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同时选择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体现的是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利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道德滑坡、诚信缺失问题凸显,大量投资者基于投机目的紧盯企业短期股价波动,忽视企业的诚信状况和承担社会责任功能,公司老板或经理携款外逃现象不断发生,已经严重制约了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危害了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企业并不仅仅是投资者的企业,而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会计应为保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服务。作为市场经济信息基础的会计在不同环境下选择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基于其能满足当时社会职能的需要,现阶段将权益保护观纳入企业会计目标也是社会职能需要,不仅对丰富会计理论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对资本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目标与理论基础[J].会计研究,2010(3):86-92.

[2] 谢志华.财务会计目标:演变与动因[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1):7-12.

[3] 席龙胜.会计目标重构: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契约理论[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3(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