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海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至最佳状态。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包含: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许多学校开设了寄宿制班级,实行了全封闭式管理。这为学校实行统一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但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突出问题。诸如“敌对、敏感、恐慌、孤独、迷惘”,如不加以及时正确疏导,不仅不利于学生个人成长,也给学校管理留下种种隐患。
一、寄宿制高中学生不良心理的表现
高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发展的青春期前后,他(她)们在心理上正处于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形象地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由于他(她)们的社会阅历浅,对人、事、社会环境认识不清,很容易被一些假象迷惑。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异常活跃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升学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健康网络、影视、书刊的诱惑等,使原本单纯、缺乏美丑分辨力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寄宿制高中学生的不良心理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例如面对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新的老师和同学而产生的茫然、畏惧、抑郁、紧张、烦闷等心理。
2.对教学内容的不适应。由于课程内容的增加,难度、深度的加大,特别是高考的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厌倦、畏难、焦虑、自卑或狂妄心理。
3.对和同学、老师、家长关系处理不好而产生的孤僻、嫉妒、多疑、怯懦心理。
4.对青春期的不解而产生的困惑、敏感、早恋心理等。
5.和父母产生隔阂。寄宿制班的学生一周有五、六天不能和家长见面,而到了周末又由于家长要上班(或干活)也不能和自己的孩子很好地沟通。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之间几乎没有交流的时间,导致许多学生和自己的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日渐减少,甚至有的学生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说话。
6.攀比心理严重。寄宿制班的学生长时间呆在学校里,有些家长出于方便考虑,给了学生足够甚至更多的零用钱,绝大多数家长都为孩子配备了手机等通讯工具,这就势必会引起同学间的羡慕和攀比,有些学生还向家长提一些无理要求。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第一中学是一所市级重点中学,有五十几个教学班,三千多名学生。在寄宿制高中生中,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高三学生次之,高二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究其原因,学生升入高中后,第一学年他们对新的环境和学习生活有新鲜感、陌生感,能自觉遵守纪律;进入高中二年级后,学生的心理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学习要求提高,少数同学心理压力加大,自我调节能力差,在竞争中失败,遭受困难与挫折之后,容易消沉,出现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升入高三后,学业负担加重,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压力,也存在不少心理问题。
对这些不良的心理现象,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它将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的学生会因此思想消极颓废,萎靡不振,厌学,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有的甚至出现精神异常现象,或离校出走,或厌世轻生。教师发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因势利导,立即进行补救性和矫治性心理咨询、疏导和诊治,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重建自我,恢复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寄宿制高中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分析
1.自身原因。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从少年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是一个人思想品质、人生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格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成熟与幼稚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卑与自傲的矛盾;自觉与盲动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望被理解的矛盾,等等。诸多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原因。(1)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心灵受到扭曲和摧残。多数学生家长本身就缺乏心理素质教育的常识,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正确的科学教育。有些家长或者对其子女骄纵、溺爱、袒护;或者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或者简单粗暴,实行棍棒教育。(2)娇生惯养下的“温室花朵”,经不起挫折的考验。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对子女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吃好穿好玩好,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打击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3)缺少家庭温暖。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务工、生活贫困等原因,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特别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时得不到鼓励,就逐渐产生了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4)家长的期望过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强迫子女去完成他们提出的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和目标,迫使他们过早地告别了“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生活,背上了无形的“精神枷锁”,严重地摧残了孩子们的心灵。重压之下,压抑、嫉妒、自私、任性、独来独往,逐渐成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3.学校原因。(1)由于学习任务重、各种检测考试、评比排名,学生感觉压力大,使部分学生产生了自卑、恐惧、焦虑、厌学等不良心理。(2)现在,全国上下虽然在高喊“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但各级组织乃至全社会,评价一所高中的标准仍然是高考升学率。例如某所县城高中,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高考指标任务,学校把指标任务层层分解,先是与年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把任务分解到年级,然后年级再分解到每位科任教师,科任教师再细分解到每个学生。于是,层层加压,背书、做题、强化训练、检测考试……无边无际的题海,没完没了的考试,胆战心惊的排名,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持久的“高压”政策,使部分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久而久之,学生都变得性情冷漠、动作机械、思想消极,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像野草一样滋生、蔓延。(3)有时由于部分老师工作繁忙,只顾迎考复习的进度和任务,而没能及时与个别学生交流谈心以帮助他们克服种种心理障碍,致使他们不健康的心理越来越严重。
4.社会原因。(1)当前,我国社会正外于转型期,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转变。在转型期中,由于存在着许多制度上的漏洞,许多新的游戏规则没有建立和完善,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在潜移默化中对缺乏分辨能力的学生起着腐蚀的作用。(2)部分大众传媒出于商业营利目的,置孩子教育于不顾,宣扬金钱名利,竞争欺诈,凶杀色情等内容,这对自觉抵制力较差,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的青少年来说,长时间熏洗,必然造成学生的畸形心理。(3)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后,学生用手机上网成为一大特色。上网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会诱发青少年的双重人格障碍;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此外,网络还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的还会造成网络犯罪等,所以,认识、研究这些负面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三、寄宿制高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与疏导
1.学习方面。(1)学习动机不强。如考试焦虑、逃课、厌学等。主要要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愿不愿意学的问题。心理疏导的方式可采用教师讲述名人事迹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学生角色扮演与自我测验相结合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明白:要保持适当、较强的成就动机,必须有抱负,抱负水平必须比自己的现有水平要高一些,这样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取得成功感。(2)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或稳定性差,作业马虎粗心,不踏实学习,缺乏条理等。主要是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能不能坚持学的问题。心理疏导的方式可采用剧情表演与分析、自我测查、团体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认识、反省、改进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制定出改进学习习惯的具体措施和计划并长期坚持训练,最终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学习方法不当。如学习无计划、不会科学利用时间、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抓不住重点和难点等。主要是通过疏导,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帮助学生解决不会学的问题。心理疏导的方式可采用心理评估(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目前的学习方法,然后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打分评判)、讲授法(老师具体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讨论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所使用的学习方法及其主要特点,掌握有效的预习、听课和复习方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4)升学与考试压力过大。主要表现是过度焦虑紧张导致学习失败,如考前忧心忡忡、恐惧不安,考场上呼吸急促、神情慌乱、思维混乱等。心理调整的方法主要有:调整认知,自我减压,不要被凭空想象的后果吓倒;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坚信自己定能成功;肌肉放松法(紧缩肌肉、深呼吸、释放思想),通过肌肉放松达到精神放松。
2.人际交往方面。(1)师生关系问题。师生关系由于社会角色的规定,一开始就体现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明显的不平等关系。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特别是居高临下、动辄训斥的做法,使学生极易产生对抗心理;有些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也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抑,出现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甚至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更加失望,导致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所以,要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关键,教师首先要积极主动,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充满爱心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以消除学生的防卫戒备心理,使学生能主动亲近老师,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最终才能克服目前师生之间普遍存在的情感障碍。(2)同学关系问题。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却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教师可利用心理辅导课、班会课、校园服务、聚会、夏令营、书信联谊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习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与人交谈、学会倾听、运用非语言沟通等技巧。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理解人际交往应遵循的规范、礼仪和常识,形成正确的交往互动和态度,增强交往信心,进而促进相互了解,融洽同学关系。(3)学生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民主、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子女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易造成子女孤僻、专横的性格。家庭的不幸、伤痕,往往会给子女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老师要教育学生学会设身处地理解父母的爱意,体察父母的爱心,学会体贴父母、尊重父母、为父母分忧,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长大懂事了。
3.青春期性心理方面。青春期的年龄界限一般为11、12岁~17、18岁,正是初高中阶段,这是一个性机能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过渡时期,被许多心理学家称为“疾风暴雨期”“事故多发期”“心理断乳期”。从这些称呼中就足以看出,青春期是一个不平常的时期,它伴随着身体的迅速增长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和问题。突出表现在:(1)情绪化心理严重。由于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且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等。(2)青春期闭锁心理。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其主要表现是关闭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有意疏远老师、同学(包括异性)、家人,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孤独、苦闷、抑郁、独往独来。(3)出现早恋。这是从青年初期中后阶段开始的,相当于高中二、三年级阶段。在此阶段,男女生的异性意识发展相对成熟,他们开始按照各自心目中的偶像寻找“意中人”,并喜欢与之单独相处,带有“离群”色彩的心理倾向。这就是时下最为普遍、最为麻烦的“早恋”问题。由于他(她)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谈情说爱”中,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滑,整天神思恍惚、昏昏欲睡、萎靡不振,甚至出现逃课、旷课、出走等现象。对这些性心理问题,主要是通过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包括普及有关性知识),消除他们的性无知和性神秘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性观念。也可通过班主任、心理课教师,建立心理咨询站,设立学生信箱,教学生自我诊疗。把反映的突出问题集中起来,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对“早恋”现象进行讨论、辩论、分析,使他们认识到“早恋”存在的危害与异性间正常交往的重要性,珍惜人生最宝贵的高中时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4.网络方面。高中生过度沉溺于网络浏览或热衷于通过网络建立人际关系,成瘾者会产生消极后果中的一种“网络成瘾综合症”。这种异常属于网络心理障碍。上网成瘾对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如:睡眠、休息时间减少、视力下降;心理有依赖感(一旦离开网络就会出现急躁、压抑和敏感的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的畏缩化(对现实逃避的心理导致团体意识淡漠,组织观念弱化,拒绝与他人交往);学习成绩下降等。对上网成瘾的学生,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甚至心理治疗。(1)心理疏导方面,通过谈话引导,让学生明白:网络交流只是一种现实生活的补充,若过度依赖易出现心理障碍;网络不能代替现实生活,现实生活的成就感必须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也必须在现实中解决,要做网络的主人,不做网络的奴隶。(2)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增强自我约束力。制定一些管理制度,适度处罚。(3)运用自我控制法,进行自我强化。(4)学校要开展一些适合青少年的户外文体活动,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现实人际交往中来,减少他们沉溺于游戏和网络的时间。(5)加大对学校周围网吧的整治力度,关闭一些不健康的营利性网吧。
总之,寄宿制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迫切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只有全社会齐抓共管,各负其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使高中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甘肃陇南市康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