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玲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学会阅读学生、品味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安排和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有目标地做好教学引导,使得学生的认知过程流畅而自然,少一些障碍,多一些效率。
一、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恰当的角度切入
当今社会背景下,学生的视野是开阔的,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已经累积了许多经验,有一些甚至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之前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定位在我们的想象之中,认为他们可能怎样,而应当脚踏实地地去研究学生,品读学生,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切入教学。
例如,“认识小数”的教学,教材中给我们提供的情境是用不同的单位去表示课桌的长度,但是考虑到长度单位不是学生最熟悉的小数,要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还有一定的障碍,所以我考虑更换一个切入方式。我将情境设置为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果然学生能顺利地报出各种商品的价格,能理解零点几元就是几角,零点零几元就是几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请学生回忆在以往学习过程中有没有相似的方法可以将几角和几分表示出来,学生立即想到了分数。就这样他们将十分之几与零点几,百分之几与零点零几的联系建立起来,更加具化地体会出小数的意义。其后我安排学生用格子图来表示出一些小数,说一说其它情境下小数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感知范围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完成了小数认识的数学建模。
反思这样的教学,情境的更换为学生更自然地将生活与数学衔接起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金额切入显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数学教学就是要要注重这些细小的环节,才能激发出学生强大的“战斗力”。需要说明的是,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还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读懂了这个学生,不等于读懂了所有学生,读懂了个体,不一定能代表整体,所以把握学生的基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致的任务。
二、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往更高的层面引导
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变化是我们必须把握的,这些可以从情绪、反应、回答、状态等方面来度量。当我们掌控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就更容易有针对性地做出方向性的指引,推动学生的向他们感兴趣的、期望挑战的目标前行。
例如,“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学生将一根长度为24厘米的铁丝围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计算出围成图形的面积。一些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感觉比较简单。集体交流的时候,这些学生的观察和概括更加深入,他们不但发现了这些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面积不等,而且总结出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的结论,这些发现都被学生们一一认可。就在我准备鸣金收兵的时候,还有学生要求发言,他提出了“长与宽相差越大面积越小”的想法,学生们经过观察也验证了这样的观点。感觉到学生的不满足,我又将问题向前推进了一步:假如长和宽不是整数还有这样的结论吗?经过思考和实践,学生通过画图展示出来将原来长是11厘米、宽是1厘米的长方形的宽缩短成原来的一半,长只增加了一点,弥补不了面积上的损失。这个规律学生虽然不能用计算来说明,但是通过画图的方法已能领会,在数学认知上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三、把握学生的课堂反应,向更实的方向挖掘
学生会解决问题不等于他们已经理解了问题,假如题型有一定的变化,也许他们就有些迷糊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从学生的眼神、表情、语言、语气等细节读懂学生的内心,再通过引导使得学生的学习更踏实、扎实。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尝试似乎发现了规律:可以用字母来代表任意不知道的数。但是为什么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未知的数,怎样表示才最恰当,学生不一定理解。于是我给学生呈现出这样一个问题:一本故事书共84页,小明第一天看了a页,还剩多少页?有不少学生用一个与a有关的式子来表示。当然还有学生有疑惑,他们提出来看过的页数是a,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数,那么未看的页数也不确定,为什么不可以用b来表示,我给学生自由交流的时间,最后通过集体的力量找到了理由:尽管未看的页数不确定,但是与a有关,即b=84-a。
总之,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我们遇到的问题是教学必须有的态度,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想学生所想,解学生之惑,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真实而高效,扎实而鲜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五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