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

2016-05-07 11:47王军姜有荣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实招观照做人

王军++姜有荣

思想的深度、思维的广度是评判议论文高下的一把重要尺子,为此,考生要想夺得高考议论文的高分,就必须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个环节上放出“我的”思想光芒。

一、提出问题——有“我的”见解

高考议论文要想从人尽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中突围出来,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就必须在大家都能提出的观点基础上生发出那么一点与众不同的“我的”见解。那么,“我的”见解从何而来呢?从思维方式的转变而来。如下六种思维模式有助于衍生出“我的”见解:

1.向深处想一想,揭示本质。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就只能看到现象;只有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方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如:

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看书”只是一个现象,但透过“谁在看书,看哪些书”这一现象可以洞察出“一个国家哪些国民有追求,这些国民又在关注和追求什么”这一本质,而它将决定着这个国家国民的文明素养和价值取向,因而也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2.向前面想一想,探明原因。事物所呈现的任何一种特质,都有其特定的“缘”或“故”,我们对前因探得越明,就能对事物的发展脉搏把握得越准。如:

现在很多人兴趣太多了,其实把有限的力量聚焦于一点,就有穿透力了。

现在很多人的穿透力不强,不是因为力量减弱了,而是因为力量分散了。苹果公司CEO幕姆·库克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讲话可以给我们以警示:“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最好的,但苹果公司只选择其中一种,并努力把它做到极致,其他的都会果断放弃。”

3.向后面想一想,预见发展。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我们只有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趋利避害。如:

大风来了,塑料袋也会飞;可大风停的时候,掉下来的也是塑料袋,因为它没有翅膀。

这句俗话是个比喻,它所要说的道理是:从眼前来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为此,只有提升自身的实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4.换角度想一想,提出新论。角度改变观念,换一个角度,就可以见人之所未见,从而发人之所未发。如:

每一个稍微出色的人身边都不缺风言风语。因为这个世界上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扭曲灵魂太多了。有这样的声音,其实比没有要来得好,起码说明你比一部分人优秀。但同时也警醒我们,那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好,所以才会有人指指点点。

听到“风言风语”的常规反应是义愤填膺,但转念一想,就会有新的发现——我们“比一部分人优秀”,但“还不够好”。怎么办?一个人要想不被嫉妒的唾沫喷到,最好的办法就是站得比别人更高些,超越别人更远些。

5.切开来想一想,分清析透。许多事物都具有复杂性,既看不清,更道不明。为此,必须将它切割、分解开来,逐一加以思辨,方能分清析透。如:

做人像水,做事像山。做人尽量往低处走,让着别人,遇见利益和名声尽可能往下退,给自己留下做大的余地。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目标,像山一样挺立在那儿,才能把事做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为“处世”感到纠结呢?那是因为我们常常将“做人”与“做事”纠缠到了一起。只要切开来想一想,心里便顿觉明晰而透亮:“做人”要低调,而“做事”则要高调;“做人”时要心灵柔软,“做事”时则要意志坚强。

6.合起来想一想,立体观照。对事物的观照,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只有将从各个维度观照、思考后作出的判断加以整合,才能形成对一个事物全面而准确的判断。如:

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会有两条命,即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他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责任。

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一个人既有其自然属性,也有其社会属性;既有其物质追求,也有其精神追求。为此,卓越的人只有对这诸多方面进行立体观照,方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既珍惜性命,又提升内在修养和生命质量,更要把自己的生命同国家、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去肩负起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二、分析问题——有“我的”逻辑

议论文要把“理”讲清说透,就必须将中心论点切分成几个分论点,即“论层”;而要把“理”讲得让人心悦诚服,论层在设置上就必须符合事理的逻辑,即人、事、物演变发展的内在原理、规律、机制等。议论文是要讲“理”的,如果把几个论层胡乱地堆砌在一起,就不仅达不到讲“理”的目的,还会给人造成一种思维混乱的感觉。

为此,广大考生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一定要用论层之间清晰的逻辑链来展示思维的清晰度,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如下两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是提升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素养,二是增强思维的缜密性。因为前者欠缺,就理不清事理上的头绪;后者欠缺,就形不成事理上的“必然”。在实际操作中,前者的提升路径有三:一是学科渗透。以思想政治课的理论为“刀”,以作文课的素材为“料”,以“刀”试“料”,以“料”验“刀”,彼此渗透。二是重温原理。

三、解决问题——有“我的”实招

在议论文的解决问题环节,高中生写作的最大缺陷是什么?是空喊口号而无实招,诸如“我们一定要(应该、必须)……”等。广大考生要突破这一写作瓶颈,就必须切实地从“知”走向“行”。如能在末尾一两段联系社会现实,反思当下,进而亮出恰当、可行的措施,充分展示广大考生对社会的关怀与思考,让前文的分析阐释接上“地气”,落到实处,就会给全篇增色不少。请看下面三个实招:

【教材中的“实招”】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苏洵为六国亮出的图存实招有三: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此三策,“可谓至论”(陶望龄《三苏文苑》)。它警示我们:空喊口号,只有虚张声势之嫌;只有亮出实招,方显试手补天之力。

【案例中的“实招”】

在柏林墙被推倒的前两年,东德一个名叫亨里奇的守墙卫兵,开枪射杀了攀爬柏林墙试图逃向西德的青年克利斯。

在墙倒后对亨里奇的审判中,他的律师辩称,他仅仅是施行命令的人,基本没有挑选的权利,罪不在己。法院驳回了律师的这一辩护,大法官为亨里奇亮出的实招是:把枪口抬高一厘米——打,但故意打不准。大法官认为,任何人都不能以“听从命令”为借口,却跨越道德伦理的底线。这就是“一厘米主权”的道德义务,否则就必须承担罪责。

【作文中的“实招”】

近年来,多次发生路人搀扶摔倒老人后反被讹诈的事件,以致大家避之唯恐不及。其实,不是人们不愿做好事,而是做好事的成本与风险实在太高,以至于人们不敢做好事,这种潜藏在救助关系里的风险,最终造成了“老人摔倒无人救”的社会难题。(杨鑫宇《要降低搀扶摔倒老人的风险》)

对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难题,杨鑫宇同学亮出的实招是:在类似事故认定之中引入“谁主张,谁举证”的现代司法理念,要求指控者提出证据证明被指控者有责。其实,证明一件事确实发生了,要比证明一件事没有发生容易得多,在没有物理证据的情况下要求被指控方自证清白,本来就不公平。这一实招并不会损害真正被伤害的老人的权益,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施救者的风险,保证那些好心人不遭受无妄之灾。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广大考生在议论文中解决问题时也应该以运筹显实功,以实招夺高分。

我们坚信,广大考生只要三“思”而作,就一定能使自己的高考议论文闪烁出耀眼的思想光华,抢人眼球,夺得高分。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实招观照做人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以实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之成效
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立足市情支实招 精准施策促脱贫
从零开始做人脉
由《论语》观照孔子的修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