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四性”

2016-05-07 02:21刘继军
文理导航 2016年11期
关键词:娃娃课件多媒体

刘继军

【摘 要】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中的有效运用,具体可以表现为教师对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一位教师能否较好的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把它有效地运用于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已成为影响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这一工程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中的有效运用,必须充分体现学科的教学特点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体现“趣味性”、“学科性”、“交互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达到有效辅助教学的目的,使“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可行、高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创新”;品生(社)整合;课件;教学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更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世界教育的发展同样正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这场变革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渐被人们认同,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模式已走进了小学日常课堂。然而,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未体现课程的学科特性,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二是未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无效的整合反而在可用其它教学媒价值观取代时变得苍白无力;三是未恰如其分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四是荧屏取代了课本的作用,人机互动取代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沟通。这些不利因素导致课件的“主导”影响着学生的主体,课件领着学生学、学生跟着课件走等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模式混乱低效。在此背景下,我校提出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已开展实验研究一年多。笔者以课题实验过程中取得的点滴心得,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实施“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借以抛砖引玉。

一、信息技术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应体现趣味性

信息技术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在设计制作优秀的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 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视听合一的效果,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而教师精心选择的画面、音乐、动画等,以充分的新鲜感、动荡的好奇感、强烈的震撼力,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以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改变以前固有的教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使“乐学”落到实处。

例如:我校的刘老师在《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的《和春风一起玩》一课的教学中,就借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顺利达成目标,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课前,她播放《春天在哪里》渲染气氛,课伊始,就利用多媒体出示风娃娃图片及风声,声情并茂的一句“瞧,调皮爱玩的风娃娃迫不及待的赶来了。”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可爱的风娃娃呼的一吹,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儿歌。(课件再出示《调皮的风娃娃》),大家一起来读读吧!”借助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视听合一的效果,创设巧妙情境,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接着,在“玩一玩,我和春风捉迷藏”的体验活动中,出示课件,春风拂过的活动画面,“春风娃娃藏起来啦,她在哪?你们能找到她吗?那就赶快找一找吧!比比谁的眼睛亮!”在这一环节,刘老师打破了单一、呆板的课堂模式,借助多媒体课件春风拂动的生动画面带领学生自主去寻找风、发现风的存在及特点,让同学们在玩一玩的游戏中体验和风一起玩的乐趣的情感。这样的活动设计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体现了新课程中品德活动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多媒体课件真正起到辅助优化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应体现学科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具体体现在在学科教学中能够抓住学科特性、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品德与生活》学科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和春风一起玩》一课的教学中,刘老师在执教“我和春风娃娃玩游戏”这个环节时,借助风娃娃的侃侃而谈的温馨语音提示:“1.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打扮漂亮!2.风娃娃可不喜欢乱扔纸屑的小朋友!3.要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哦!”结合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动手操作体验中,自主养成良好的习惯。课的高潮部分,在“说一说,和风娃娃一起玩的收获”这一环节中,刘老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操场上学生玩风筝的视频,当学生看到熟悉的同伴,熟悉的场景时,一下兴奋起来。这时,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我们和风娃娃玩,感觉真开心,我发现了____。”这样,又一次成功的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投入积极的思考中。

三、信息技术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应体现交互性

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就是交互性,互动式的教学设计可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机之间以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可以选择、探究、创新,实现个性化的探究性学习,使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共同提高。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信息,有大量的信息、事例可供利用、挖掘。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事例,步步渗透,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成长中的新问题》时,课一开始,通过播放音乐《我们多么幸福》和学生成长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幸福,然后通过音乐的渲染,图片的再现生活,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出现过的新问题,并且谈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态度。学生在互动探究活动得到充分的促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改以来,关注生命,激活课堂,以学生为本,促进发展,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强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而以往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辅助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相对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下,可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任务,使学习过程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全动、真动、主动”的过程。

例如:在《多姿多彩的媒体世界》一课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便捷、丰富的阅读资源。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如进入“泉州信息超市”可以搜索查找有关景点介绍,了解家乡及世界各地的民俗民情。进入全国各地的旅游网站,可以查找许多名胜古迹、传说故事等。学生通过查找、下载信息,有了广阔的文化背景,习作时就能游刃有余。又如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六单元《向人民英雄致敬》,通过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从黑暗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也曾走过一段艰难坎坷的道路,英雄、伟人也都经历过挫折的考验。让学生通过自主上网查找资料,整理、交流、汇报,在一系列视频短片中体验、畅谈,畅谈中感悟。这样开放性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照顾到全体学生的不同水平、个性,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反思空间,发挥学生潜力,使学生在探究—创新活动过程中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运用于“探究—创新”教学中,在于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中,突出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功能,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或动机,诱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有效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猜你喜欢
娃娃课件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三个娃娃一台戏
简易娃娃床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