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中刘呈庆姚中杰顾兴国
(1.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工商学院半岛经济研究院,山东烟台264005;3.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2)
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初探
尹建中1刘呈庆1姚中杰2顾兴国3
(1.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工商学院半岛经济研究院,山东烟台264005;3.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推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的经济形态和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途径,需要对其运行系统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分析城市循环经济运行中政府、企业、公众以及中介组织四大主体职能、作用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结构和过程,探讨了影响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的驱动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和统筹机制,以期为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的发展和形成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循环经济;运行主体;运行系统;运行机制
(一)城市政府
新型的城市循环经济无法从工业文明的经济系统中自发演变而来,需要政府、企业、公众、中介组织的合力推动发展。在合力推动过程中,城市政府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利于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引导激励企业、公众和中介组织共同推动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城市政府具有多种政策调控手段,例如政府采购、信息发布、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强化监督等,特别是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直接对城市循环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在城市循环经济中,政府主要为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循环型消费体系提供所需的循环型城市基础设施。
(二)企业(公司)
作为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主体,企业不仅是传统三大产业中的企业,还包括废弃物回收资源化产业和生态修复产业中的企业,它们是循环型产业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执行主体。企业通过组织管理、技术引进与创新、发展产业链等实现资源再生循环,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循环和企业之间循环两种模式。企业的内部循环是指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适当处理,作为原料重新作为原料返回到生产流程中。企业之间循环是指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交换,作为其他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原料。城市循环经济中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经济中的企业,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还要符合生态规律,追求在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前提下的经济利益。循环型企业要从纯粹的经济型管理向经济型管理与生态型管理结合转变,在管理对象、目标、任务、职能等方面体现出生态与经济的两重性,实施生态化管理[1]。
(三)公众(市民)
公众在城市循环经济中主要参与循环型消费体系建设,同时为循环型产业体系提供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作为经济系统中的主要消费者,公众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对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产生推动或阻碍作用。公众自觉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有助于引导企业开发绿色工艺、生产绿色产品;发展城市循环经济需要具有相关技能或管理经验的劳动力要素,公众积极学习循环经济知识和技能,可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公众在监督政府和企业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行为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中介组织
中介组织主要指服务于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非政府组织,在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形成中起桥梁作用。中介组织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创建综合性信息网络平台等途径,开展有关城市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洽谈、人才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发布废弃物再生资源、废旧物资等交易信息,促使城市循环经济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形成联合网络,促进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成为推动城市循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2][3]。通过中介组织的中介作用,更能有效发挥各运行主体的作用,推动城市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一)系统结构
通过抽象总结,笔者认为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由核心控制力、内部执行力、运行对象和外部环境组成,呈同心圆状结构。
从内层到外层,首先是核心控制力: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必然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作为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又要求政府的大力推进和调控。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构成城市循环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其次是内部执行力:即四大运行主体发挥各自的职能,执行城市循环经济中各循环体的运转。城市循环经济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没有“人”的参与,便没有经济之说。中间层是运行对象:城市循环型产业、城市循环型消费、城市循环型基础设施和城市生态建设工程。最外层是运行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需要制度和科技的保障,更需要地理要素的承载,因此制度和技术为软环境,资源为硬环境。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是在其运行对象与核心控制力、内部执行力以及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有机体。
(二)运行过程
城市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由资源循环利用环流模型分析得出,面对不可再生资源耗竭的客观趋势,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就是创立在技术进步基础上的资源循环利用。因此,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过程是围绕着资源循环利用来组织的。图1反映了城市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施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的不同部分承担着相应的功能,构成城市循环经济物质流动平台。
图1 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过程
政府、企业、公众、中介组织在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中扮演执行主体的角色,发挥着相应的功能和作用;城市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同样具有资源配置的要求,政策调控、市场调节互补实现以循环利用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制度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发挥引导和规范作用,城市循环经济说到底是人的经济行为,适合的制度环境能够规范和约束人的经济行为,引导人们从事符合资源循环利用要求的行为;城市循环经济是一场技术范式的革命,相应的科技支持,促进其经济、环境等多重目标的落实;城市资源和环境提供了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的物质基础,城市与周边区域的空间联系也影响着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的过程与效果。
(一)驱动机制
驱动机制是指政府、企业、公众、中介组织等主体推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及作用机理、过程和功能。四大运行主体在城市循环经济运行中的主要职能是:政府制定政策、建立制度;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构建生态产业链;公众进行绿色循环消费、行为监督;中介组织建立信息桥梁、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各运行主体的职能与其价值观念、经济利益、环境责任等密切相关。
政府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掌舵手,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理。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形势,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并以发展城市循环经济为重要实现途径;企业以经济利益为发展的内驱动力,当实施技术、工艺、设备改造的成本低于废弃物资源化带来的资源节约效益时,企业会自觉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中来;社会公众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绿色价值观,其所关注的不仅是产品的价格与质量,更多注重环境、生态因素,从而支持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中介组织是个综合体、中转站,它的存在既有利益驱动,也有环保责任,符合政府、企业、公众参与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控制机制
1.政策调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通过制度和政策调控的方式,推动城市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政策调控是根据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的需要,对于市场失灵的资源配置问题采取有效的政策管理,多属于反馈控制。
在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初期,政府政策调控是推动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主导力量。新型的城市循环经济构建,不能由传统市场经济自动来实现,需要企业、公众、中介组织在政府的主导下合力来完成。政府要创建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政策制度体系,规范和引导经济主体的行为转变。根据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激励、管制政策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由于传统经济的制度存在缺陷,导致市场机制只能解决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资源配置问题,并不能解决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这就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政策管理,推进城市循环经济建设。
在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完善时期,政府的政策调控仍需要与其他调节机制一起应对循环经济的波动。除了环境外部性、资源定价等问题以外,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公共物品等也是影响市场机制不能全面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因,而且难以通过制度安排一次性完全解决。城市循环经济仍然会因为一些干扰因素产生波动,甚至可能衰落。为此,政府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对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进行宏观、微观调控,并及时应对干扰因素带来的经济波动。
2.市场调节
市场机制的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实践证明,市场机制是一种高效的经济调节机制,可以被应用到多种经济形态或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是在解决传统市场经济的缺陷和问题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不是对市场经济的否定,是对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的资源定价、环境外部性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是对市场资源配置的改善。而要真正推动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高效资源配置功能,培育和构建有利于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例如再生资源市场、环保产品市场、绿色技术和服务市场等,利用市场来实现城市循环经济的资源最优配置。
城市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构建的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模式。在循环经济的框架下,市场机制可以发挥更大的功效,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稀缺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城市循环经济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定价,市场机制根据资源的稀缺程度调节资源价格,控制对资源的消耗与使用。当某种资源变得稀缺从而价格上升,就会促使生产者出于成本的考虑而高效节约使用这种资源;当价格上升到生产者难以承受时,生产者就会寻找它的替代物,比如用可再生资源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这样就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城市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限制资源过度消耗的目标。城市循环经济通过构建循环型消费体系和废弃物回收资源化产业来实现产品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消费系统中旧货与废弃物回收资源化产业的再生资源产品,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高效配置,实现循环经济的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无害化目标。
3.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机制主要包括信息中转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信息中转机制是指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有偿或者无偿的方式配置到相关需求者,即信息的有效配置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是指公众通过成立合法非政府组织,辅助或者主导解决经济、社会与环境问题的调控机制。信息中转机制能够促进循环型经济技术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公众参与机制对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进行监督并发挥一定的促进或约束功能。
(三)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
制度是经济秩序良好运行的保证,政府根据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制度调整与创新,以适应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度在城市循环经济运行中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平衡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将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矛盾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激励和引导人们从事符合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行为,主要通过外部利益内部化来实现;规范与约束人的经济行为,使其适应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有效引导和规范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应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第一,城市循环经济规范与调控制度,包括清洁生产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标志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绿色消费制度、循环消费制度等;第二,城市循环经济政策扶持与激励制度,包括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科技扶持制度等;第三,城市循环经济核算与监督制度,包括绿色GDP核算制度、绿色审计制度、行政问责制度等。城市循环经济制度体系的建立可以专门针对政府、企业、公众和中介组织来实施,使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科技支撑
循环经济是继工业经济之后的生态型经济,工业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也同时要求科技体制的改进,以适应新型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推广、转化与管理需要建设相应的科技支撑体系。应创建循环型经济技术研发中心,形成城市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关键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突破,以满足城市循环经济运行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循环型经济技术领域建立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机制。
(四)统筹机制
应该指出,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是一个多要素、多目标的开放系统,因此应建立城市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工程的统筹机制,优化配置要素资源,建立统一的循环经济市场,形成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发展格局,推动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
[1]李蓉丽.循环经济中的企业生态管理[N].经济日报,2005-11-11.
[2]郎芳.循环经济的制度环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10).
(责任编辑:刘茜)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山东半岛‘蓝黄’经济区城市循环经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3RKB01275)。
[作者简介]尹建中(1960-),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刘呈庆(1968-),男,汉族,山东莱芜人,编审,博士,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姚中杰(1965-),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顾兴国(1987-),男,汉族,山东枣庄人,博士,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2.2;F2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1-0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