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远林
【摘要】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个永恒的讨论话题。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语文教学更精彩。但也有不少语文教师只追求虚伪的美丽,在课堂上故弄玄虚,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笔者认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实实在在的语文“根部”抓起,要从“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扎实训练”、“优化教法”等几个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环节做起。
【关键词】 实效性 兴趣 能力 训练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4-022-02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这就是说,语文教学就应该把教材上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语文技能。这样才使学生真正学到语文知识,真正体现课堂的实效。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现浅谈如下:
一、“以趣激学”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可使人积极、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去活动,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成功学习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从开始到结束都应该不停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课有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才能学得快,记得牢。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方法略举以下几个:
(一)发挥语文本色,激发学习兴趣。语文科与其它科有所不同,它具有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是小学语文的课文编排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感染性等特点。例如,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先用一个简短的发问来导入:“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叫做‘天堂吗?”接着,教师出示《西游记》影片中人们想象的“天堂”图片,让学生感受“天堂”的美。接着再问:“课文中的‘鸟的天堂又是指什么呢?在这一节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去揭开这神秘的谜,一起去领略那令人向往的地方!”。通过这一导入,初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往往新、奇、美的事物最容易使人产生兴趣,而“天堂”是属于新奇事物。通过这一导入,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接着老师就“乘胜追击”充分发挥这篇课文语言精悍、质朴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把“新、奇、美”揉合为一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活跃课堂气氛,延续学习兴趣。大多数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若只是靠语文生动的语言来激趣,过于反复就会失去“新”意,产生闷感。要把学生的兴趣延续就必须活跃课堂的气氛。例如,在教学生阅读课文时要充分让学生做到“三勤”,即“勤动口、勤动脑、勤动手”。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延趣”。
(三)课内外相联系,发展学习兴趣。兴趣又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是属于短暂的兴趣。要让学生产生稳定兴趣,必须结合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形式来结束该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课尽,趣不尽”的感觉。
二、“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标
在小学阶段,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应该与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离开能力的训练,孤立的传授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会导致语文教学陷入繁琐哲学和形式主义,削弱了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讲述课文的内容,应该致力于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上《鸟的天堂》时,我先提出问题:1. 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2. 作者每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合着课本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读有关的课文内容后再回答问题。这样不但有意地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当学到描写在大榕树上群鸟欢闹的情景时,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那鸟多欢闹的场面。通过这样的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并训练了学生有条理地说话。又如教《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听老师范读时在文中划出为之感动而流泪的部分有感情的读一读后,让他们说说为什么听到这部分会流泪。然后出示一道练习题:“当我读到……的时候,我哭了。我想到……”。让学生有条理地写出自己所想到的内容。这样进行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训练。课后,布置学生学习课文生动描写人物的语言、内心的手法,以题为《我最敬佩的人》写一两段话,使学生融类旁通进行有趣的写作训练。课文是最好的阅读和写作例子。在课堂教学上,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各方面的学习技能只有这样才使学生有利于掌握好知识,达到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训练扎实”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由于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能力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思维,训练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体做法有:
(一)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每一个词语。在课堂上不能脱离课文,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理解意思和含义。
(二)通过比较、揣摩、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只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语才能更好地学好语言和写作。能有效地消除“肚中无墨写不出”的毛病。
(三)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及时把课堂上的重点巩固。
(四)要以情入境,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如上《月光曲》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话,从表面上学生会误认为是在写海面的实景。其实,从“微波粼粼”到“波涛汹涌”是由钢琴曲的节奏柔和到强劲的变化而产生的想象。要让学生体会这一想象,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课堂情景——放下窗帘,出示投影,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听着名曲,看着海面月亮初升的画面,充分去引导学生想象,开阔他们的联想空间。
(五)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典型例子,善于引导学生去训练月和和写作。但是训练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应结合课堂的实际教法进行随机训练、扎实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优化教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所谓“优化教法”,并不是那些只追求表演形式的方法,而是在他人成功的教法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找到最合适自己和学生的教法。在教学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文体裁的特点,灵活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给学生思维活动导向、牵线、搭桥,在关键处点拨,使学生“开窍”,并且能做到精讲、活练,又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
首先,执教者以轻松愉快的《草原之歌》开始带学生进入“草原之旅”。然后,结合课文的内容把文章分成五部分,进行变换地点“游览”。即“初到草原——接近蒙古包——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联欢”。每到一个“地方”就放映有关的录象资料,并结合每部分课文内容的要点实行发问引导学生掌握。就这样,学生以迷人的草原风光图片进入课文,教者以生动感人的语言重点突出地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联想融为一体,以情入境,使他们更加深入领略到蒙古人民的热情和广阔无边的草原壮丽的风光。最后,以赞颂草原的《刺勒歌》和“热情联欢”的画面结束“旅程”。在这一节课里,学生是求学心切的游客,老师就是热情而又爱发问的导游。全堂课以带学生去旅游的形式来完成授课,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吸收知识,开阔视野,培养了能力。因此,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诸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方面结合的。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多方面去考虑。如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征等因素。正所谓“教法无边”,对于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赖于我们更深入去探讨和实践。以上只不过是笔者个人的一些浅见。
[参考文献]
[1] 刘锦章.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陕西教育·教学,2008(6).
[2] 陈相元.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
[3] 杜明贤.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当代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