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芒雄
海门市海门街道光明路北端一幢黄色的大楼静静矗立在街口。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中共海门市委、海门市人民政府在楼西侧光明路30号立了一块高2.5米、宽4.3米的“汤景延团旧址”石刻浮雕,以纪念新四军传奇英雄汤景延及所部的事迹。
我以敬仰的心情仔细阅读浮雕铭文:“一九四三年初,为了战胜日伪军的‘清剿,中共华中局决定让驻扎在通海地区的崇明县警卫团和通海自卫团合编成一个团,以特殊方式‘成建制打入敌伪内部。该部由通海自卫团团长汤景延领导。汤景延(一九○四年——一九四八年),名克祚,号景延,如皋人。卢沟桥事变后投身抗日。一九四三年四月,‘汤团成功潜入敌伪内部,并与敌伪巧妙周旋,分化瓦解敌人,收集军事情报,秘密为新四军输送枪支弹药,不断为抗日军民创造打击敌人的有利时机。一九四三年九月下旬,‘汤团举行军事暴动,在击毙三个敌伪头目,摧毁敌伪行动大队队部和一个伪区公所、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后,顺利返回根据地。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史上,这支被人们称为‘汤团的部队,为反‘清乡斗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里曾是汤景延率部打入敌伪时期的团部所在地。”
此前,这里为1989年当时的海门县人民政府树立的高1.8米、宽1.0米的“汤景延团旧址”石碑,碑文为:“一九四三年四月十六日,由苏中区党委决定,通海自卫团和崇明警卫团合编一个团,又名‘汤团,由汤景延团长率领,以‘投降为名打入日伪内部,改编为‘苏北清乡公署警卫团。党的秘密活动点——汤景延团部设立于此。”
彼时的硝烟早已散去,现在这里车来人往,十分繁华,人们享受着和平带来的幸福生活。纪念碑前,常有一些市民、过客驻足观看,从纪念碑简介中遥想72年前那惊心动魄的167天。谁能想到,这里曾上演过一场堪比大片的近代“木马计”故事。这支被人们称为“汤团”的部队,以成建制的600余人打入敌军内部,后又成功暴动回来,为反“清乡”斗争作出重大贡献,为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谱写了抗战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篇章。
回到革命队伍后,汤景延率所部以新四军一师独立团的番号,参加二分区反“扫荡”斗争。同年12月,该团编入新四军苏中军区联合抗日司令部,汤景延任联抗副司令员。1945年日军投降前夕,在苏中军区敌工部工作的汤景延奉命参加对伪军的策反。为争取率部驻在江南某地的一位旧友、敌伪军头目,汤景延果断派出大儿子汤新民只身渡江,劝说老朋友迷途知返。未料,这名顽固派竟将汤新民抛入滔滔长江,汤新民壮烈殉国。1945年9月21日,如皋县城光复,汤景延任城防司令员,解放战争开始后任华中军区海防纵队司令员,为组建“海纵”机关和海防第一、二、三大队,竭尽心力。
汤景延后来是如何牺牲的?笔者近年查阅了时任新四军沪淞支队支队长等职的朱亚明撰写的回忆录《棋盘上的小角》,《奉贤县志》副主编周正仁撰写的《拨开迷雾 奔向光明》及其他一些档案资料,了解了汤景延不幸被俘及英勇就义的经过情况。
1948年初,中共华中工委、华中军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边区游击纵队(师级建制),任命丁锡三为司令员,汤景延为政委兼副司令员、参谋长,并任党委书记,进入浙东山区,招集新四军北撤时留下的游击队员,配合大军正面战场开展对敌斗争。
2月9日,汤景延与丁锡三率60余名指战员,从江北斗龙港南下,13日(年初四)零时左右于奉贤县钱家桥(今钱桥乡)石桥头外登陆,凌晨3时许西进至潘家角(今奉贤区胡桥乡境内)地区。由于孙皎等先遣人员被叛徒刘葆珊出卖遭逮捕和事先未与浦东地下党、浦东人民解放总队取得联系而无接应,丁锡三派外甥王荣上岸联系。途中王荣叛变,丁锡三在国民党旧部时的部属徐顺庆出卖,当日下午4时汤景延、丁锡三所率部队即遭到国民党军警的袭击,经过几度被围、突围,自浦南的松金奉交界一直转战至青浦县西部。2月18日(年初九),部队乘船进入拦路港北上至安庄镇(今青浦区沈巷乡)附近时,与国民党地方团队遭遇,被迫弃舟于西岸登陆,转移到尤浜村(今青浦区莲盛乡)。12时左右,为避免当地群众受损,部队撤至一独头圩内,遭国民党青年军一五二旅四五五团一部和青浦、松江两县地方团队的围攻,敌人像毒蜂一样一批接一批围上来轮番攻击。汤景延与丁锡三等身先士卒,带领指战员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回击,直至展开近距离白刃战,战斗异常惨烈。自清晨开始激战至下午3时许,毙伤敌多名。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加上地处平原旷野无所隐蔽,后撤至四面环水的独头圩,尽管殊死搏斗,终因弹尽粮绝,无法突出重围。丁锡三等14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汤景延等42名指战员被俘。后汤景延等近20人被杀害。
狱中,汤景延这位富有革命斗争经验的共产党员在严酷的考验面前大义凛然。看过电影《铁窗烈火》的观众大都还记得,影片中与以王孝和烈士为原型塑造的主人公张少华一同在狱中坚持与敌人斗争的,还有一位新四军游击队的汤司令,其原型就是汤景延。他鼓励同监难友们说:“我们是在上海快要插上红旗前流血的人,这是光荣!”
如今,在上海烈士陵园馆藏的一份民国37年5月15日出版的国民党《新闻报》第6版上,由国民党记者撰写的题为《匪江南纵队副司令汤景延昨枪决》的一则消息,定格了传奇司令汤景延在江湾刑场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该匪昨日(即1948年5月14日)下午三时半,由警备区看守所提出时,态度仍极傲慢,身穿被俘时之青蓝色便服及布鞋,承审军法官询其有何遗言?仅称家在解放区内,在沪并无亲友,并拒绝注射麻醉针剂,亦不索烈性酒食,上车时高呼口号,面部毫无恐惧之色。奉令执行之士兵第一枪击中汤匪颈脖,但仍直立未倒,旋即以枪杆击倒,加补两枪,一中头部、一中背胸,乃告毙命……”刽子手就这样残暴地杀害了汤景延。
英雄忠心永世,热血长沃人间。汤景延长眠于上海烈士陵园,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化成了丰碑,高矗在我们后人的心中。
(责任编辑 王浩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