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危机时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选择

2016-05-06 02:28向元芳
关键词:海外并购中国企业走出去

向元芳,文 洁

(重庆理工大学 a.管理学院; b.经济与贸易学院, 重庆 400054)



论后危机时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选择

向元芳a,文洁b

(重庆理工大学a.管理学院; b.经济与贸易学院, 重庆400054)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日益活跃,且逐渐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以2008—2015年766起海外并购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后危机时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特征。在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形势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就中国企业如何在海外并购问题上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助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走出去”战略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与改革开放齐头并进,加入WTO以后,一路高歌猛进,发展势头喜人。但同时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国际舞台的较量上实力相差悬殊。随着世界产业格局的重新洗牌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1]。海外并购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而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恰好为中国企业跨出国门开展海外并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

此外,中国目前正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物价居高不下的困境[2]。从投资的角度考虑,中国应大力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科学地进行海外并购,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3],进而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研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理论对中国顺利实施“走出去”战略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危机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特征

(一)并购主体日趋多元化

金融危机前,中国参与海外并购的主体仅限于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鲜有涉入。金融危机后,随着民营企业自身实力的逐步增强、寻求国际化发展的诉求日益强烈,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施展拳脚,竞购优质资产,以促进自身升级、提升品牌价值[4]。尽管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的总体量上尚不能与国有企业相提并论,但在并购数量、并购金额的增长上已远超国有企业,逐渐占据主角地位,有望成为未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力军。

(二)并购规模振荡上升

根据“私募通”*私募通是清科研究中心旗下一款覆盖中国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并购领域最全面、精准、及时的专业数据库。网址:www.pedata.cn显示,2008—2015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规模呈振荡上升趋势。2015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为319.17亿美元,较之2008年的86.84亿美元,增长逾3倍。期间,并购总额在2010年有所下滑,但下滑幅度不大,且在次年迅速回升至较高的水平。此外,2014年和2015年的并购交易量相较于上年均有所增加,但是在并购总额方面却有所下滑(如图1所示)。引起并购活跃度增加但并购总额减少的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中国现有民营企业的实力在不断增强,这些更善经营、效率更高的主体更青睐国外的科学技术、品牌资源和市场规模;二是现在民营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更倾向于选择海外资产轻、收益高的行业,所以并购总额较以往有所降低;三是目前仍处于经济复苏阶段中的发达经济体的并购需求还未完全释放,且对中国大型资产标的的青睐度较往年有所降低。

图1 2008—2015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规模趋势

资料来源:私募通(www.pedata.cn)。

(三)并购行业日趋广泛

早期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代表的中资企业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石油、矿产、有色金属等资源性行业。近年来,由于投资主体日趋多元,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领域也随之拓宽,从电子科技到物流零售,从互联网到金融,从机械制造到食品饮料等世界各大主流行业,均有中国资本活跃的影子。如图2所示,2008—2015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各行业的并购数量均呈现上涨趋势。在国内消费升级、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消费品和互联网等行业正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宠,其中食品饮料业实现了并购数量零的突破,由最初的0笔增至2015年的5笔,TMT业的并购数量也有增无减,由2008年的8笔增至2015年的38笔,增长了4倍有余。

图2 2008—2015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的行业趋势

资料来源:私募通(www.pedata.cn)。

(四)区位选择日益拓宽

通过对2008—2015年的766起海外并购案例的研究,笔者发现,2008—2011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战场,在区域分布中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比重。进入2012年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区域开始有所拓宽,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这种变化一方面得益于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有能力和意愿以更加成熟的战略视角来整合全球资源。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拥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相对成熟和发达的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如北美、西欧、日本),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策风险较低,并购法律制度相对成熟,投资环境和金融市场也较为完善,这些条件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十分有利,极具吸引力[5]。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SWOT分析

虽然中国企业在后危机时期海外并购的步伐不断加快,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统计数据,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近 70%的海外收购是不成功的[6]。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形势作细致的SWOT分析,帮助企业客观而准确地分析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所具备的条件,使企业充分地了解海外并购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认清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劣势,从而有效地防范风险,制定出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海外并购战略。

(一)机会分析

1.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现实支持

一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前提在于母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只有当母国的经济实力增强到一定的程度,经济发展至一定的水平了,企业才可能跨出国门实施海外并购。综观中国改革开放这些年,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GDP增速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国家统计局《201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于2015年的数据尚未公布,此处谨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显示,2014年全国 GDP 为 636 463 亿元[7],而2014年末全国内地总人口为 136 782 万人,据此可以计算出2014年中国人均 GDP 已达到46 531元,按2014年12月31的汇率换算成美元则为7 604 美元,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理论,中国已经进入邓宁所划分的最高阶段(人均GDP大于4 750美元),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额,成为主要的国际资本输出国[8]。因此,中国已具备了以并购形式进行海外投资的经济基础。

2.经济新常态为海外并购带来新机遇

目前全球经济普遍面临增长放缓的新常态[9],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资产贬值以及国际大宗商品的走跌都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带来了新机遇。例如资源性资产价格的持续低迷给中国能源和资源行业带来较好的投资机会,此外,欧元区的制造业和科技业的不景气也为中国寻求低价投资目标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3.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新契机

21世纪初,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将朝着高科技化、高信息化和高服务化发展。各国都极其重视科学技术的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开发新兴知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在本土丧失竞争优势的产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而中国企业应把握好全球产业调整这一机遇,一方面,通过并购部分发达国家的企业,获得持续研发能力,使得中国技术不断创新,产业完成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并购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将在中国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工资水平较中国更低的地方[10],利用当地的低劳动成本的优势创造发展条件。同时,将中国产能过剩的行业,如钢材、水泥、玻璃等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转移到基础设施较差的发展中国家去,充分利用当地庞大的市场需求,将中国已经固化的产能转变为新的投资。

(二)威胁分析

1.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构成威胁

东道国的政治风险主要来自于东道国政府的反对。中国参与海外并购的多是央企,国外认为央企“走出去”代表的是政府行为,对此颇为敏感,由此使得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受挫或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11]。例如欧美等国曾以国家信息安全为由将中国的华为、中兴拒之门外,2014年发生的墨西哥突然撤销与中国44亿美元的高铁合同等事件均与此因素有关。

2.东道国的法律风险构成威胁

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对东道国的法律环境,包括公司法、证券法、并购准则、反托拉斯法等的疏忽和陌生所招致的法律麻烦[12]。跨国并购的法律风险贯穿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全过程,一旦出现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审查疏漏,则有可能导致整个并购计划失败,使中国企业蒙受无谓的损失。如2006年3月,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收购荷兰博格工业公司时,未料到会受到欧盟委员会的反垄断调查,最终不得不采用迂回战术,与博格的一位股东组建一家合资公司,间接收购博格,实属无奈之举。前不久,中国手机制造商小米在进军印度市场时则卷入了专利风波,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东道国的法律风险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巨大,应慎重对之。

3.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尽完善

海外并购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雄厚的财力基础,也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撑。在企业并购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13],仅靠企业单枪匹马地闯是行不通的,特别对中国企业而言,其海外并购的经验还很欠缺,更加需要在并购中借助中介机构的帮助和支持来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损失。但由于目前为中国海外并购活动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体系还不健全,导致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的并购业务中面临比较大的风险和挑战[14]。

4.金融体系的支持不到位

企业海外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就目前而言,中国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尚不成熟,难以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而国际资本市场固然发达,但由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在海外融资方面的严格管控,中国企业是没有海外融资的自主决策权的,因此,中国企业如需到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则要经过有关部门的逐层审批。此过程不仅手续繁杂,且耗时长,极大地削弱了中国企业进行海外融资的积极性,使得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不能顺利进行。

(三)优势分析

1.企业成长迅速积累竞争优势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细胞的企业也在实现着跨越式成长,如中石化、中冶、中远等国有大型企业以及三一重工、浪潮、阿里巴巴等民营企业,经过在国内市场的多年奋斗和拼搏,初步完成了前期资本积累,基本具备了开展海外并购的物质基础。

此外,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在竞争成长性指标方面,中国企业大都表现较好[15]。如表1所示,在某些成长性指标上,中国企业已逼近甚至反超全球500强企业,同时,企业的增长方式也有所转变,开始由粗放式外延增长逐渐向集约式内涵增长靠拢。

表1 2015年中国企业500强VS全球企业

数据来源:《经济参考报》,根据文字整理。

2.企业拥有小规模技术优势

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劳动密集型小规模生产技术的优势[16]。现代的全球市场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态势,大规模生产与小规模技术投入同时并存,且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同时,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决定了各国对技术的要求有所不同。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而言过于先进反而不易吸收,而中国较之众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拥有大量相对成熟的技术优势,因而更受那些发展中国家的欢迎。比如中国一些已经比较稳定和成熟的中间技术和加工制造技术,如轻纺、机电、食品加工制造技术等,这些是中国江浙民营企业较为集中和占有优势的产业。对于这种市场需求量小的复合型新产品,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太高,无法获利,因此不愿做;而发展中国家受技术水平所限,想做又做不了。这恰好成就了中国企业的小规模技术优势,使得中国跨国企业的产品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打入国际市场,获得可观的利润。

同时,随着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在信息技术、海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十分显著,某些领域已赶上甚至超过了全球先进水平。发达国家的总体技术水平固然高,但细化至各行业以及行业中的各企业来说,其技术水平却又良莠不齐,发展不甚均衡。故而,中国某些成熟且稳定的技术相较于发达国家的一些行业及行业中的一些企业而言,同样具有比较优势。

如表2所示,2015年中国的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第22位。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方面,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毫不示弱,2015年中国企业的R&D支出额高达545亿美元,仅次于超级大国——美国。雄厚的财力基础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高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中国也丝毫不懈怠,2015年中国企业全时R&D研发人员达到380万人,该指标的得分名列61个国家的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充足的高科技人力资源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表明中国企业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较好的潜在基础。此外,在科技进步贡献率方面,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与以印度为代表的其他中等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则优势显著。

(四)劣势分析

1.企业自主品牌较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施行的是产品经济模式,即单纯地通过增加产量来攫取利润。加入WTO后,随着品牌观念的传入,一些企业开始有了品牌意识,并且认识到了品牌的价值,初步尝到了品牌给自身带来的甜头。但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的品牌认知还很滞后。目前中国屈指可数的高端产品在进军国际市场时也举步维艰、进退维谷,难以获得国际市场的肯定,大多数高品质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却沦落到低档次范畴里,相较于握有世界知名品牌的企业所生产的商品而言,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可谓势单力薄、惨淡经营。

2.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企业管理能力是并购整合成功的关键因素,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并购的绩效[17]。虽然中国企业已经实施了多年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但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仍然较低。如表3所示,中国企业管理绩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高级管理者能力较弱,如2015年中国企业高级管理者称职水平的得分为3.77,仅为同期最高分得主美国企业的44%,中国企业高级管理者的国际经验水平得分为3.16,仅为同期最高分得主日本企业的41%;二是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股东行为是否得到有效管理上,2015年中国企业在这一指标上的得分为5.09,仅是最高分得主荷兰企业的64%;三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在“灵活性”方面的表现也差强人意,如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市场经营和公司创造这几个指标的得分分别为3.97、5.06和6.09,相较于同期美国企业的得分仍有较大的差距,三个指标得分依次为美国企业的47%、54%和63%。这些都足以表明,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还亟待提高。

表2 2015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部分科技创新力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IMD The Wor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15)。

表3 2015年中国企业与世界主要国家企业的部分管理绩效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IMD The Wor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15)。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选择

基于上述的SWOT分析,中国企业必须做出正确的战略投资选择,方能行之有效地开展海外并购活动。笔者认为,应当慎重选择并购主体、目标市场、并购产业、并购对象与并购时机。

(一)并购主体的选择策略

当前,中国进行海外并购的企业整体呈现出小规模、分散化的局面,在与全球大型跨国企业的较量中,处于较明显的弱势地位。为了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企业必须尽快打通中间的各个通道和环节,通过跨部门、跨区域的战略重组等手段实现自身实力的增强和规模的壮大,同时以现代大型企业为核心,积极发展融资本、技术、生产为一体的的现代企业集团,并将它作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体,以联合抱团的方式实施海外并购,形成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实现“强强联合”。

(二)目标市场的选择策略

在开展海外并购,对目标市场进行选择时,中国企业应遵循多元化原则,同时兼顾发达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积极而谨慎地开展对发达国家企业的海外并购,继续推动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并购。

对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之所以要积极,是因为通过并购,中国企业可以获得国外广阔的市场,取得国外成熟的品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的发展目标。但之所以又需谨慎,是因为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且发达国家企业对中国企业文化认同度偏低。在并购过程中,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员工、工会大多对中国企业持怀疑态度并抱有一定的偏见,这无疑会大幅度增加并购整合风险。

之所以要继续推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并购活动,是因为油气、矿产等资源的全球化分布特点,决定了资源型并购主要集中在中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地区。另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中国较为相似,有利于中国企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十分欢迎中国企业的进驻,以此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因而中国企业能够较容易地获得当地的政策支持,市场拓展难度相对较小,能较快地适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18]。

(三)并购产业的选择策略

在海外并购的产业选择上,中国企业应重点从两方面加以权衡:一是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理论。学术界一致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兴起于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19]。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中,两个国家专门出口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和服务,进口各自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和服务,通过这种方式,两国均能从中获利。该理论自1987年提出至今,历经200多年的发展,逐渐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包容性和综合性[20]。以Heckscher和Ohlin为代表的要素禀赋理论学派认为,劳动(资本)要素富足的国家在劳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该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商品,进口其稀缺要素的商品。中国以林毅夫为代表的一众学者从企业的角度考察国际贸易问题,提出了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认为一国的收入水平取决于该国的产业结构,而该国的产业结构又取决于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因此,提高收入水平和改善产业结构的首要工作便是提高要素禀赋结构。从比较优势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来看,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若一国能根据它自身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确立其产业结构,并根据其比较优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其产业结构,该国经济就能保持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剩余,实现该国经济持续、快速、平稳的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规模生产技术的优势;(2)拥有民族产品海外生产上的优势;(3)拥有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优势。

二是中国的产业政策,应当选择产品供应链长且利于中国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行业来实施海外并购。出于对这两方面的考虑,中国当前适合开展海外并购的首选行业当属加工制造业,譬如石油化工、机电设备、生物制药等。这些行业的产品供求关系长,产业集中度较高,规模较大,具备足够的实力跨出国门实施海外并购。其次是纺织、轻工等制造业,这些行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集聚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且现在中国国内产能过剩,通过海外并购既可以巧妙地绕过国际贸易壁垒,又能有效地实现产能转移,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中国的第三产业也不容小觑,互联网、金融、保险、旅游和运输等行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一些企业已具备了雄厚的人力、财力基础,深谙经营之道,可以尝试着开展海外并购,拓宽中国企业的并购范围。

(四)并购方式的选择策略

目前,按照并购双方的行业关联度划分,企业海外并购的方式主要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其中横向并购指具有竞争关系、经营领域相同、生产产品相同的同行业之间的并购;纵向并购是指在生产和经营的一系列环节中形成上下游关系的企业间的并购;混合并购指既非竞争对手又非现实中或潜在的客户或供应商的企业间的并购,即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彼此没有关联的公司之间的并购。

企业采取的并购方式越高明,并购者的投入就越小,产出就越大。而企业并购方式的选择又与企业的并购动机息息相关。并购前,企业首先应充分明确并购的动机,唯有如此方能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并购方式。总体而言,企业的并购动机及相应的并购方式归纳起来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并购动机下的并购方式的选择

(五)并购对象的选择策略

在并购对象即目标企业的选择上,中国企业应遵循“匹配性”原则,即并购双方企业在业务经营方面有一定的互补性、关联性和协同性[21]。之所以要重视战略的匹配性,是因为它是并购企业通过并购来实现范围经济或联合经济,进而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因此,中国企业在选择并购对象时,应注重长远利益,选择与自身战略目标相匹配且能够与自身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协同效应的目标企业;摒弃原来的“什么便宜买什么”的思维导致低价并购一些没有发展前景的海外企业的老路子;应选择并购成本低而经过整合却能够产生出很好效益的海外资产,选择具有世界知名品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科研技术的海外企业并购[22]。

(六)并购时机的选择策略

时机即机会。无论做任何事,对时机的把握和选择都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海外并购更是如此。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机的选择上,要遵循“逢低吸纳”的原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低价收购经营不善企业的良好资产。一些跨国公司由于内部经营管理不善而陷入困境,为了化解风险、扭转被动局面,迫不得已低价出售一些有价值的资产。二是低价收购被剥离的非核心业务。许多跨国公司为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而进行战略收缩,在调整其全球核心业务定位时,有时愿意以较低的价格剥离非核心业务,以便用更多的资金来支持核心业务的快速发展。这些都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进行逢低吸纳的良机。

参考文献:

[1]张文勇,张丽娟.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10):89-90.

[2]沈春华,许涤龙,徐亚丽.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波动分析[J].调研世界,2012(5):50-53.

[3]唐鹏.后全球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路径选择[D].北京:外交学院,2012.

[4]李国强,李初.中国民企并购进程、特征、类型、动因及政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6):1-8.

[5]郭健全,袁园.东道国制度因素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区位选择影响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9-35.

[6]杨凯.成败之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管理中的公关因素[J].中国商贸,2013(9):42-4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2-26].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 html.

[8]谢皓,向国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浪潮兴起根源探究—基于“抄底效应”及“经济增长”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4(4):111-116.

[9]刘曦,孔祥鑫.林毅夫.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应重视海外机遇[J].中国总会计师,2014(9):9.

[10]单樱子.论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新财经(理论版),2011(2):28-29.

[11]田原.政府规制视角下企业海外并购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4(2):96-101.

[12]夏林.对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2):31-35.

[13]陆改红.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目标企业选择研究[J].中国商贸,2014(6):36-38.

[14]彭辉,史建三.海外并购中知识产权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5):91-93.

[15]邓婵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J].投资与合作,2013(4):34-36.

[16]刘易斯·威尔斯.第三世界跨国公司[M].光远,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

[17]STEPHEN H H.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Massachusetts:MIT Press,1976:78-82.

[18]丁新正.我国中亚战略实施背景下中资企业及华人华侨保护问题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0):96-100.

[19]林毅夫,李水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21-28.

[20]郭界秀.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J].国际贸易问题,2013(3):156-166.

[21]马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与风险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86.

[22]宾建成.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选择[J].国际商务,2008(6):49-54.

(责任编辑许若茜)

On Strategic Choice of Transnational Merger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in Post-Crisis Period

XIANG Yuan-fanga, WEN Jieb

(a.College of Management; b.College of Economy & Trad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there is an increasingly developmental trend to the overseas M&A by Chinese enterprises in the recent few years with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coming out. Based on the 766 cases of transnational merger from 2008 to 2015,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to merge and acquire overseas enterprises were discussed in depth. Meanwhile, a SWOT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cross-border M&A was made in detail. Then,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help Chinese enterprises to make the right choices about overseas M&A strategy were put forward, thu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going out”.

Key words:Chinese enterprise; cross-border M&A; “going-ou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425(2016)03-0069-08

作者简介:向元芳(1989—),女,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收稿日期:2015-03-27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6.03.012

引用格式:向元芳,文洁.论后危机时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选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3):69-76.

Citation format:XIANG Yuan-fang, WEN Jie.On Strategic Choice of Transnational Merger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in Post-Crisis Period[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3):69-76.

猜你喜欢
海外并购中国企业走出去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代理问题与治理机制
迈过海外风险
吉利汽车的发展战略及财务分析
浅议海外并购后的整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