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富强
论专业领域的知识特性——专业学位教育的知识基础分析
孙富强
摘要: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知识基础进行分析。指出专业学位教育旨在针对“社会特殊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所对应的职业领域称为“专业”。专业与其他职业的主要区别在于“通过学者式地应用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服务于公众需要”,在于专业领域知识的特殊性。专业领域知识有职业性、系统性、高水平、研究性、深奥性及实践性六个特点。研究专业领域知识的特点,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专业学位教育的规律,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专业学位;专业;知识;实践;职业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在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培养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专业学位教育正面临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然而,如何提高专业学位教育质量,却是一个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提高专业学位教育质量,首先必须遵循专业学位教育的规律。教育质量的基础是教学,是课程,是知识。那么,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也必须从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过程,从其课程结构,从其所依托的知识的特点来分析。本文认为,专业学位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就在于专业学位教育所依托的知识是来自于专门的职业领域(即本文所说的专业领域)的。这一特点规定了专业学位教育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本文希望通过对专业领域知识特点的分析,来引起对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讨。
什么是专业学位?这是关注专业学位教育时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对此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历史的过程。
198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出,专业学位“具有职业学位的性质”,“其最大特点是,获得这种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的,而是带有明显的职业目标,如医师、工程师、企业家等”[2]5-6。1990年,该委员会提出,“国际上一些国家将高水平的职业训练,如医生、工程师训练称为专业训练(professional training),经过某种专业训练而达到一定水平授予某种专业学位(或某种职业学位)”,据此建议将“职业学位”改为“专业学位”,英译为professional degree,并将“专业学位”描述为“为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的训练的,在专门技术上做出成果的高层次人才,所授学位的标准应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上的要求”[2]6。2010年,该委员会在颁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中规定,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3]。
这一过程中,对专业学位所面对职业领域性质的认识逐渐深入,从面向某种职业的应用型学位,到需要高水平的职业训练,再到社会特定的职业领域。那么,什么是“社会特定的职业领域”?这种“特定”到底有什么不同于一般职业领域的特殊性?理解这种特殊性的关键在于对“专业”一词的理解。
汉语中,“专业”一词有四种含义:①按照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从心理表征方式上看,知识可以分为表述“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表述“怎么做”的规则的程序性知识体系,和关于如何学习、研究、运用知识的策略性知识。掌握陈述性知识后形成的是概念体系,掌握程序性知识后形成的是各种各样的技能,掌握策略性知识后形成的是一种元认知的能力,一种反思、研究的能力。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②专门的学问;③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所分的学业门类;④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分[4]。那么在“专业学位”一词中的“专业”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从专业学位名称确定的历史过程和英文翻译来看,“专业学位”英文翻译为professional degree,其中“专业”对应的“profession”有两个基本意义:①(需要高等教育或训练的)职业;②(某一专业工作的)全体人员,业界人士,专业界[5]。那么,专业学位中的专业,应该是“需要高等教育或者高级训练的职业”。这与汉语中的四个含义没有特别准确的对应。
既然“专业”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职业,那么,这种特殊性到底在什么地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中将拟设置的博士专业学位所要符合的基本条件规定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所对应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已形成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二是“对应职业领域已形成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标准,以及相对成熟的职业规范和特定的职业能力标准;”三是“对应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有较大规模。”[3]这三者,部分表明了专业学位所对应职业领域的特点。显然,大部分普通职业领域都不符合这些标准,所以专业学位教育也就只能在部分特殊的职业领域开展。
不过,上述设定中,并没有明确哪些职业才能够称得上“专业”(profession),也没有明确指出“专业”的特殊性是什么。这方面,国外对于“专业”的研究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从“专业”的外延上来看,Watkins和Drury认为,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可以称之为专业的职业。表1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新出现的可称为“专业”的职业领域[6]32。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所针对的领域大都包含于其中。
表1 社会发展形态和新出现的专业领域
从内涵上来看,弗雷德逊指出:“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社会学家已倾向于将专业看成服务于大众需要的荣誉公仆,设想它们与其他职业的主要区别在于特定的服务定位,即通过学者式地应用它们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服务于公众的需要。”[6]33而“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可以被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组织起来的职业,通常(但不总是)由于从事这一职业需要专门、深奥的知识和才能以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对社会的福利,获得履行它的特定工作的排他性权利,控制训练的标准和实施对其成员的培训,同时,有权评估和决定工作如何进行”[6]35。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弗雷德逊的定义。一是专业与其他职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特定的服务定位,即主要“通过学者式地应用它们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服务于公众的需要”。从心理学的理论来看,这里“深奥知识”、“复杂技能”、“学者式地应用…”(的能力),都是一种特殊的知识①。这是从知识的特性上来分析专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二是专业化的职业具有一系列社会权利,包括:获得履行它的特定工作的排他性权利、控制训练的标准、实施对其成员的培训、评估和决定工作如何进行等。为什么专业化的职业可以获得这些权利?因为“从事这一职业需要专门、深奥的知识和才能”。只有获得并拥有相应的权利,才能更好地“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对社会的福利”。可见,这些社会权利可以看做是专业领域内在的知识特点的外化表现。由此可见,专业的核心特点在于专业领域的知识具有独特的特点。专业领域的社会权利等特性,都是专业领域知识特点的外化体现。
既然专业领域与其他职业领域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独特的知识特性,那么,专业领域的知识到底有哪些特点?弗雷德逊的表述可以归结为三点: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非同寻常的复杂技能、学者式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具体来看,我们可以将专业领域知识的特点进一步概括为六个方面。
1.专业领域知识的职业性
专业首先是一种职业,专业领域的知识也首先具有职业特性。所谓职业,是指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7]。职业活动,就是某种劳动。个人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从而直接或通过交换获得作为主要生活保障的各种物质条件。在这里,职业性即意味着:实践性,要劳动;实效性,要能够创造实际的效益;社会性,要能够和其他人进行交换;必要性,是个人获得社会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基础。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们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工作,就构成了不同职业的集合,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行业领域。这些职业领域都需要不同的知识技能。专业作为特殊的职业,它的知识体系也是围绕该职业领域的社会服务活动展开的,以保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目的,以能否创造实际的效用为检验的标准。职业领域知识的存在价值、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价值,都最终要到职业领域的实践中来检验,要通过职业领域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专业领域的知识具有实践性、实效性、社会性等职业特性,这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体系有较大区别。
2.专业领域知识的系统性
人们在反复劳动的过程中,都会积累劳动的经验,总结很多经验教训,有些领域还形成了特殊的劳动工具、技术规范、祖传秘方等。有些领域还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但是这些一般的劳动经验往往局限在劳动者个体身上,是局部的、分散的、不系统的知识,也没有规范的整理和表述。专业领域的知识则不同,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首先是知识的内容更加全面,既有实践层面的技术要点、操作规范等,也有技术知识层面的应用技术,有相关基础知识体系,还有社会层面的历史传统、价值伦理、法律规范等知识。其次,知识的表述更加规范,专业领域的知识经过长期的积累、专门的整理、深入的研究,形成各种书面的论文、专著、教材等等,具有完整的书面知识系统。其三,专业领域的知识具有内在的自洽的逻辑结构。专业领域的知识经过长期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加工,具有了特殊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传统,形成一套专门的概念、术语、原理、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形成了自洽的内部结构和解释能力。其四,专业领域的知识往往形成了附属的社会机构,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机构、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稳定的研究领域、研究经费、研究条件等,形成了知识体系自我传递、创新的机制。
3.专业领域知识的高水平
这里的“高水平”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上的高层次。专业领域的知识往往需要以相当年限的基础教育为基础。只有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教育,才能够接受专业领域的教育。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领域建立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这就要求专业领域从业者具备相当的基础教育积累。二是高度的专业性。与通识性知识技术相比,专业领域的实践对象非常明确,实践活动比较独特,形成了特殊的工具、技术、流程、标准、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专业领域内存在内行和外行之分。没有接受系统专业教育的人,根本不能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例如没有受过医学教育的人根本不能给人动手术。三是专业实践的前沿性。专业领域的知识时刻要面临实践领域的重大实践问题、技术问题、理论问题等,需要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办法,并且要在专业实践中执行这样的方案,最终解决相应的问题。同时,行业领域存在激烈的竞争,促使专业实践者尽快掌握行业领域最先进的知识、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术水平,始终保持在专业领域的实践前沿。在专业领域,知识技术的进步往往会导致竞争格局的巨大改变。
4.专业领域知识的研究性
在弗雷德逊看来,专业领域的知识技术应用应该是“学者式”的,也即是一种研究的反思的方式。这体现了专业领域知识的研究性。具体表现在三点:一是从一般的意义上看,每次专业实践都是专业领域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专业实践都是具体的,严格意义上讲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实践活动。专业领域问题的解决,每次的情况都不尽相同,需要实践者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技术,来解决这些新鲜的实践问题。二是从专业实践者个体的角度来看,经常会遇到“新”的超出其专业水平的实践问题,需要以专业领域特殊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来解决。在高度专业化的领域中,每个实践者都会遇到超出其专业能力的新问题。对于专业知识技术富集的专业领域来说,每一次解决这些“新”的专业实践问题,都要更多地关注实践所赖以开展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方案本身,按照专业知识技术要求实施方案,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要随时检查、评估、调整,以达到尽可能好的实践效果。这种运用知识的方式具有相当大的反思成分,某种程度上就是基于实践的研究活动。三是从专业领域整体层面来看,专业领域前沿实践问题、理论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家采用科学严谨的专业方法开展研究,创造性地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理论、技术、方法、方案等。当他们成功解决了所面临的前沿问题、取得预期的效果时,同时也就通过专业的实践活动证实了他们对于知识、技术等的创新点,从而实现了对于专业领域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专业领域的知识技术创新往往在实践领域完成,而不是在大学、研究院所和实验室中实现。
5.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奥性
在弗雷德逊看来,专业领域的知识是“非同寻常的深奥”。“奥”原意是指屋子的西北角,引申义为屋子里幽暗不明的地方。深奥的意识就是幽深隐秘、不易理解[8]。因为幽深隐秘,所以不容易让人理解。专业知识技术的深奥性,首先体现在非专业领域的人员,难以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技术等,即使有专业人士来讲述也难以很好地理解,存在内行外行的知识鸿沟。其次是不同专业水平的专业人员之间,如果专业水平没有达到某种程度,就难以彻底理解这个层次的专业问题。其三是专业领域的不同方向的专业人员之间,也难以形成实质性的交流,仍有不可理解的东西存在,例如中医和西医、内科和外科等之间,都有知识壁垒。其四是在专业实践的前沿领域,即使专业水平(知识、技能、经验)大致相当的专业人员之间,在一些专业问题上,也难以达成完全的理解。专业领域这种知识难以充分理解现象的普遍存在,突出体现了专业知识技术的深奥性。
6.专业领域知识的实践性
专业领域知识的实践性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专业领域的知识来源于专业实践。专业领域的知识很大部分来自长期以来个体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提高。专业领域知识的创新、发展,往往是针对专业实践领域前沿性的实践问题来展开,通过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并最终取得实践效果,实现知识技术的创新发展。这明显不同于在书斋里、在实验室里,按照学术的逻辑,围着纯粹科学的目的所开展的科学研究。二是专业领域知识的生命力体现在个体的专业实践中。对于专业知识的初学者来说,外部的书面知识和技能,只有个体在专业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运用,逐步地积累经验、教训,才能形成专业的技能、知识、价值判断,才能形成个体内在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于成熟的专业人士来说,每次专业实践都是在“学者式”地应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于新的实践对象,解决新的实践问题的过程。对于专业领域的高水平专家而言,他们在解决专业领域高度复杂的、没有先例可循的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创造着新的知识技术。三是专业领域大部分的知识以经验的形态为个体所掌握。每个个体的专业实践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具有个体特性,所以他积累的经验也具有某种独特性、个体性。在波兰尼看来,这些基于个体特殊实践的经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难以表达(不仅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给其他人的。即使勉强表达出来了,没有相同实践经验的人,也难以准确理解和领会。而且,很多专业实践者往往是做得出来,却说不出来。对于个体积累的诀窍、信念等,他们本人往往都没有意识到,更难以准确表达出来。大部分专业知识都处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状态①按照波兰尼的观点,一个人能够明确意识到并能够表达出来的知识只是个人所拥有知识的“冰山一角”。数量巨大的知识在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但是人们却难以明确的意识到,更无法表达给其他人,例如技能、诀窍等。具体参见迈克尔·波兰尼著《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由此可以说,专业知识的不可言传性是其根本的特性。这种特性则根植于专业实践活动的个体性、独特性中。四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围绕实践活动展开。专业领域的知识不仅需要关于专业实践方法本身的知识、技能,也需要对实践对象、所用工具、所用材料以及社会环境、历史传统等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同时,也要积累起在特定实践现场的知识、认识。例如医生不仅要学习如何用药、手术等治疗疾病,还要学会诊断病情的方法,学会分析各种疾病的病理原因,了解各种药理反应、术后康复等等。
深入研究专业领域知识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位教育的规律,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例如专业领域知识的职业性、实践性、深奥性的特点,都要求我们将专业学位教育的核心目标聚焦在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最终要通过所培养的学生能否胜任专业实践来评判,要通过学生完成的专业实践结果所能达到专业水平的高低来评判。做不出专业产品,或者做出的产品达不到要求的专业水平,都是培养的失败。又例如专业领域知识高水平、研究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克服“专业学位教育只是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不需要培养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错误观点,要在专业学位教育中大力提高专业水平,重视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基于专业实践开展研究的能力的培养,从而为专业人才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当然,本文只是对此问题的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对我们把握专业学位教育规律、提高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5-08-25] http://www.gov.cn/jrzg/2010 -07/29/content_1667143.htm.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EB/OL].[2010-09-18]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zcwj/268313.shtml.
[4]汉典网.专业[OL].[2015-08-25].http://www.zdic.net/c/3/108/283607.htm.
[5]柯林斯高阶英汉词典[EB/OL].[2015-08-25].http://dict.baidu.com/s?wd=profession.
[6]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学研究,2000(5).
[7]汉典网.职业[EB/OL].[2015-08-25] http://www.zdic.net/c/c/e6/230497.htm.
[8]汉典网.深奥[EB/OL].[2015-08-25] http://www.zdic.net/c/1/14b/326283.htm.
(责任编辑刘俊起)
基金项目: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重点课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及评估标准的研究与探索”(编号:BG125ZD015)
作者简介:孙富强,北京师范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党总支书记,北京100875。
DOI:10.16750/j.adge.2016.0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