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晨 施晓华 王 昕
(上海交通大学 图书馆,上海 200240)
MOOC环境下的高校电子教参服务研究*
马 晨 施晓华 王 昕
(上海交通大学 图书馆,上海 200240)
MOOC环境下,电子教参对学生和教师的资源支撑作用依然重要,但需要配以切合MOOC自身特点的新服务模式。文章从梳理高校电子教参服务和MOOC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MOOC的主要特征,并从使用对象范围、教参资源类型、资源添加模式、服务融合方式、教参资源来源和资源建设内容等方面与现有服务模式进行了对比和论证;同时,还指出了面向MOOC的电子教参服务的功能需求和发展策略,并构建了系统流程。
慕课;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参服务;发展策略
教学参考(以下简称教参)资源是高校师生日常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而教参服务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教参服务由于不受时空限制、获取快捷、使用方便等诸多优越性,使用人群得以快速增加,已逐渐成为图书馆教参服务的主流。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也被称为“慕课”)作为近年来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崭新教学模式,很多教育单位和机构都在努力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但是,当前大部分相关MOOC的研究还集中在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对电子教参等具体图书馆服务的研究还十分鲜见。在MOOC这一席卷世界高等教育界的数字海啸面前,目前的电子教参服务模式需要做出怎样的变革和创新才能满足用户在新学习环境下的需求呢?
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在“十五”期间确立了“高校教学参考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http://iri.calis.edu.cn/cm/main.jsp)重点建设子项目,包括教参信息库和教参电子全文书库两部分的建设。部分国内高校也自建了电子教参平台,但是最初的图书馆电子教参系统和学校课程系统相互独立,缺乏关联。2009年的一份研究表明,当时国内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图书馆虽然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教参系统,但一般只提供简单的书目链接,而缺少非常重要的全文浏览功能[1]。
课堂教学与电子教参资源的融合以及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教参全文服务,随后被作为电子教参系统及其服务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众多北美高校启用ARES(Automated Reserves System,自动化教参系统),实现与学校课程管理系统的整合。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创建自己课程的教参子库,在线向图书馆提交教参信息;学生则不论何时何地,均可以通过该平台以自己的注册账号、密码登录查询并下载各门课程的教参资料[2]。国内高校也不甘落后,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联合学校教务处和网络信息中心共同推出电子教参服务“泛在智慧课堂”,嵌入学校选课服务网(教学信息服务网),教师可为课程选择和管理教参资料,学生可“一站式”获取并全文阅读所选课程指定的教参资料;而且,还将电子教参资源主动推送至PC、Pad、智能手机等各类终端,可实现移动阅读。
MOOC是OER(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开放教育资源)和OCW(Open Course Ware,网络开放课程)发展的延续。基于OER和OCW开放共享的理念,MOOC在全世界范围内开放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实现大规模学习共享,把知识的学习从原来传统的“课堂内到课堂外”转变为“课堂外到课堂内”,从“讲授主导的学习”变为“研讨提升的学习”[3]。因为MOOC没有时空、门槛和班级人数的限制,一般都是名校名师授课,并且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均以学生为中心,所以被一些国内高等教育者认为是中国高水平大学发展的一个契机,可以打破优质教育资源少并且分布不均的桎梏[4]。MOOC打破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促进了高校教学方式的变革、课程结构的优化和新式教学体系的建立,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和学生的青睐与关注。
MOOC这一概念最初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于2008年联合提出,用来描述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开设的一门在线公开课程,最初注册此课程的只有该校的25个学生,但后来快速发展到全球的2300余人。从2011年起,MOOC开始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如2001年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就有来自世界190多个国家、约16万学生注册和学习。2012年,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edX、斯坦福大学的Coursera和Udacity这三大MOOC平台纷纷建立起来[5],因此这一年也被纽约《时代》周刊作者Laura Pappano称为“MOOC元年”[6]。
在席卷全球的MOOC浪潮的影响下,国内高校紧跟其后,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于2012年加入edX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于2013年加入Coursera平台,并推出了本校的MOOC课程。本土化的中式MOOC平台也开始接连涌现,如上海市内30多所高校成立的“高校课程共享中心”(http://www.ucc.sh.edu.cn)打破校际壁垒,推出的共享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在线自主学习、网络互动,结合见面课小组讨论、大课堂直播互动等形式进行学习,并承认课程学分;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http://www.xuetangx.com)、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http://www.cnmooc.org)等自主MOOC平台也纷纷上线。
MOOC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开放、更强调交互性,但教参服务在教与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学习者和施教者来说并没有改变。新的教参服务模式需要针对MOOC“量体裁衣”,即通过对MOOC自身特点和MOOC环境中各主体(师、生、校等)功能需求的分析,寻找教参资源扩充、资源推送方式以及服务嵌入模式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电子教参服务的发展方向和系统流程。
1 面向MOOC的电子教参服务功能需求
MOOC的四个主要特征分别为:①参与的学生、教师、高校与可选课程大规模化;②学习对象、教学与学习形式、教学与课程内容、教育理念深度开放;③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学习时空、学习数据等网络化;④课程组织方式强调“翻转课堂”,课程内容强调重组,教学模式强调众包交互[7]。MOOC的这些特点,使得新电子教参服务的功能需求从使用对象范围、教参资源类型、资源添加模式、服务融合方式、教参资源来源和资源建设内容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面向MOOC的电子教参服务功能需求
(1)使用对象范围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电子教参服务仅限于校内范围,只有本校师生可以享受。但是,MOOC的学生和教师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全面的开放性要求相应的电子教参服务对象扩展到学校围墙之外,在处理好知识产权问题的前提下,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2)教参资源类型
现有电子教参服务推送的资源主要包括图书、论文、开放课件、多媒体资源等,并以电子书为主。以在线形式存在的MOOC具有学习碎片化的特点,这就要求面向MOOC的电子教参服务能够推送内容更丰富、类型更多样的参考资源,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全天候学习的需要。只要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信息资源如试题试卷、学习笔记、思维导图、研讨记录、答疑记录、案例研究等,均可纳入该门课程的教参资源范围之内。
(3)资源添加模式
MOOC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很强,课堂互动非常充分和热烈,有些热心学生很乐意回应别人的问题,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资源,故能实现“高足弟子传授”的教学方式。但当前电子教参服务模式仍处在Web 1.0时代,系统中资源的添加和管理一般基于封闭结构的聚合模型,采用“老师生产,学生消费”之单向信息来源的信息传递模式。此外,教参资源一旦创建,只有教师和系统管理者才有权限对内容进行修改,单纯地向学生呈现资源内容,而缺乏与学习过程之间的联系[8],不能满足MOOC对于交互性的需要。因此,面向MOOC的电子教参服务必须向Web 2.0模式转变,将学生引入到教参资源建设中来。不过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可以加入审核环节,先由教师或者专门的教参团队对学生的资源推荐和创建申请进行审核。
(4)服务融合方式
目前电子教参服务虽然实现了图书馆学术信息资源到教学环境中的融入,但面对MOOC风暴的冲击,电子教参服务必须突破教参资源与MOOC平台互不关联的窘境,实现与MOOC平台和学习社区的无缝融合,保证学生可一站式获取所选MOOC课程的相关参考资料,支持全文阅读,并通过移动阅读的技术手段,让学习无处不在,让教参资源触手可得、随心而用。
(5)教参资源来源
在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只要能覆盖本校的学科即可,学校每年增加的新专业很有限,因此馆藏资源的学科覆盖度与本校课程学科设置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MOOC的开放性决定了其课程所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即使是北大、清华这样馆藏资源非常丰富的高校图书馆,也很难独立覆盖平台上所有课程的学科领域。因此,在MOOC面前,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项亟待完成的工作。美国著名的图书馆联盟OhioLINK已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即通过快速有效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和强有力的联盟式资源采购模式,在有限经费的制约下,实现大规模的、方便快捷的资源共享[9]。MOOC在建立平台建设联盟和课程建设联盟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资源建设联盟,使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MOOC联盟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6)资源建设内容
面向MOOC的电子教参服务所能提供的教参资源,除了学校购置的商业数据库、收集的OA和免费资源,还可以对MOOC平台中生成的原生数据如试题试卷、学习笔记、思维导图、研讨记录、答疑记录、高质作业等信息进行收割、组织和加工,使之规范化、有序化,然后再加入到教参资源数据库中,使其可被揭示和使用,形成原创资源持续的动态积累。
2 面向MOOC的电子教参服务发展策略
根据目前高校电子教参服务的现状、MOOC自身的特点以及新环境下对服务的功能需求,可采取以下发展策略:
(1)全方位无缝嵌入MOOC环境,组建泛在学习环境
MOOC的大规模、开放性和网络化等特点充分表明其泛在学习的特征。高校图书馆应利用个人智能移动终端、APP应用和SoLoMo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在泛在知识环境下为用户提供互操作性较强、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可与MOOC平台无缝对接、做到资源随手可得的电子教参服务,充分体现智慧图书馆的互联互通和无所不在,让用户在MOOC环境下学习的时候,可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提供的电子教参服务。
(2)全面收集学习资源,建立完善的教参资源体系
在现有馆藏资源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和课程特点,全面收集互联网资源等多类型的学习资源,自动收割并存储MOOC平台上在课程教与学过程中生成的原生信息,如试题试卷、学习笔记、研讨记录等。同时,也不能忽视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应持续开展版权清理工作。
(3)构建多维度电子教参资源组织体系,提高资源发现效率
电子教参资源类型的多样化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组织体系。首先,要确定资源组织的架构思路。如莫振轩[10]认为需要强化不同类型资源的知识关联,以“知识点”为核心,对资源重新进行“碎片化”拆分和“关联性”整合,若再加入学科、讲课者、课程提供机构、个性化标签等多维度揭示渠道,则更有助于资源的发现和使用。其次,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资源特点,制定相应的元数据标准和规范,以便保存、管理和共享教参资源。最后,应开发新的基于语义扩展、云储存和机构知识库的教参资源平台,这为未来图书馆针对海量教参资源而构建能够实现知识关联的多维度组织和高效揭示体系提供了有力工具,为以后开展教参资源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留下了一扇方便之门。
(4)加强各级协同,建立MOOC教参服务联盟
MOOC目前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图书馆要想参与其中并发挥有效作用还面临着很多困难,所以加强各级单位的协同合作很有必要。首先,要整合学科服务、系统技术、采访编目等馆内业务部门的资源,发挥各自强项,可以建立专门的MOOC教参工作组,为提供优质服务而共同努力。其次,应加强与校内各院系和教务处、网络中心等行政或教辅机构的沟通与合作,争取学校支持,确保顺利开展服务;同时,由于单个图书馆无力独自应付高度开放和泛在化的MOOC环境,故积极开展馆际协作,将不同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建立区域、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多层次MOOC教参服务联盟势在必行。最后,要重视和edX、Coursera等MOOC平台的合作。
3 面向MOOC的电子教参服务系统流程
目前,多数高校推出的教学参考服务所能提供的资源类型主要以图书为主,相对单一,未考虑诸如网络课件、音视频多媒体资料等多种教参类型,而且与学校课程也不能很好地融合。上海交通大学自2012年全面开展的融入教学环境的电子教参服务提供多类型教参资源,一定程度上突破原有教学参考资源类型单一不足的限制[11],但针对的依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为契合MOOC的特点,提高服务响应速度,本研究构建了新电子教参系统的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该流程旨在通过图书馆、网络中心、教务处等校内多部门的共同协作,实现数据信息的自动交互和动态融合:通过有效获取MOOC平台课程管理系统中的教参信息,快速响应师生添加的相关教参资源,实时、主动地将与各门课程匹配的电子教参资源融入MOOC课程平台,令学生和教师能够自动获取到电子教参全文内容[12];同时,重视MOOC中生成的原生学习信息资料,首先对其进行自动收割,然后经过清洗、描述和组织等加工步骤,再添加至教参资源数据库,使之成为有序化、规范化、可被揭示和使用的学习资源。
图1 面向MOOC的电子教参服务系统运行流程
MOOC是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教育模式,在许多方面都与传统的课堂教育大相径庭,但仍然需要电子教参服务的文献资源作支撑,而且从MOOC完全网络化这一角度来说,对于电子教参资源和服务的需求反而更加强烈。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MOOC要求教参资源的受众面更宽广、内容更丰富、类型更多样、利用更高效。MOOC实现了大规模并且个性化、自由化的学习方式,使更多的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基于此,面向MOOC的电子教参服务应根据MOOC的特点来设计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满足新学习环境下用户的不同需求。
[1]马瑛.试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电子教学参考系统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20-24.
[2]朱宁.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参服务新进展——一站式联合协作的教参服务体系ARES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13,(23):5-9.
[3]李晓明.MOOC(慕课)——是橱窗?还是店堂?[OL].
[4]张男星,饶燕婷.“慕课”(MOOCs)带给中国大学的挑战与机遇——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J].大学(学术版),2014,(1):4-15.
[5]Creed-Dikeogu G,Clark C.Are you MOOC-ing yet? A review for academic libraries[A].Kane C.Kansas library associatio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 section proceedings[C].Kansas:New Prairie Press,2013:9-13.
[6]Pappano L.The year of the MOOC[N].The New York Times,2012-11-4(26).
[7]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
[8]余胜泉.学习资源建设发展大趋势(上)[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4,(1):3-7.
[9]李国庆.世界图书馆联盟的典范:OhioLINK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4,(7):13-16、89.
[10]莫振轩.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高校图书馆MOOCs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4):51-57.
[11]王昕,施晓华.融入教学的多类型电子教参资源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9):39-44.
[12]王昕,余晓蔚,潘卫.融入教学的电子教参资源建设实践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2):46-50.
Research on University E-reserve Services under MOOC Environment
MA Chen SHI Xiao-hua WANG Xin
(Library,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China 200240)
The resource supporting role of E-reserve on learners and teachers remains important under MOOC environment,but it needs the new service model which agrees with the MOOC’s own features.This article present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E-reserve service and MOOC,analyzed the main features of MOOC,compared and demonstrated the new service model with the current service mode from the six aspects of the using object scope,resource type,resources addition pattern,service fusion mode,resource source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content.Finally,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OOC-oriented E-reserve service were proposed,and its system flow was established.
MOOC; university library; E-reserve service; development strategy
小米
G40-057
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6)01—0067—06
10.3969/j.issn.1009-8097.2016.01.010
book=72,ebook=73
本文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高校创新教学模式中电子教参服务融合研究”(项目编号:B13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马晨,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术资源建设与组织,邮箱为cma@lib.sjtu.edu.cn。
2015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