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昶,唐 恒,金玉成,程 龙
(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2.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3.江苏汇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江苏 镇江 212013)
高校专利转化模式选择影响机制及演化模型
李昶1,唐恒2,金玉成2,程龙3
(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2.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3.江苏汇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江苏镇江212013)
摘要:本文从专利转化模式的视角确立了需求导向的概念,以及需求导向对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作用机理。通过文献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梳理出了高校专利转化的典型模式与演化路径,并借由典型模式之间的对比分析以及模式演化路径的特点分析,构建了高校专利转化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及模型。结果表明,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选择决策时应注意其影响因素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前后衔接,同时应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尤其应注重协同创新与专利转化模式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高校专利转化模式;影响机制;模型
1引言
2012—2014年,中国高校发明专利授权达15万多件,每年递增25%以上,而这3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专利转让和许可备案的高校专利仅占3年总授权量约4%,与美国等国家40%以上的转化率相比相距甚远[1]。可见,促进专利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
专利价值实现的核心在于满足市场需要[2],而在以学术导向为主的高校,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政策引导,都不同程度导致高校专利与市场脱节。随着专利转化市场活跃度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强势进驻中国,尽快寻求有效的方式破解高校专利转化不畅、培育国内在专利运营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如何推动专利转化,需要从市场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高校专利转化的相应模式与影响其选择的对应机制,确立更符合高校专利特色和市场规律的专利转化模式。
2需求导向下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考量与选择
2.1需求导向的概念界定
随着对市场需求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会有更多的主体进入高校专利转化系统,高校的协同创新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升,技术创新模式也会逐渐从内部创新向合作创新转变。专利转化模式构建则会逐渐引入外部因素,强调利用外部资源拉近高校专利与市场的距离。因此,本文确立了通过不断引入外部因素,引导高校专利转化模式逐渐趋近市场需求,借由建立相应的专利转化模式选择影响机制及模型,以需求为导向,推动高校专利市场化进程。
2.2需求导向对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作用机理
针对具体的专利转化模式,需求导向的作用特点主要表现为合作创新主体的增多、内外部资源的彼此融通、协同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专利转化绩效的提升四个方面。在专利转化模式选择方面,需求导向的影响途径分为三个层面:①动力层面,即对专利转化动力产生影响,比如高校的创新氛围以及科研人员的转化意识等;②传导层面,即通过对高校内部的政策制度、组织架构和信息平台等传导因素产生影响,实现内部技术资源与外部产业化资源的连通,以利于技术的中试以及运营资金的获取;③实施层面,即通过作用专利转化过程中的实施主体以及实施对象来影响专利转化,比如引入更专业的实施人员参与到高校专利转化、借助创新服务模式达成不同层级高校内部技术资源的充分利用等,如图1所示。
图1 需求导向对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作用机理
2.3高校专利转化的典型模式
专利转化模式是高校与产业界之间技术资源流动的重要平台。著名的三螺旋进化网络模型认为,各创新主体(大学、产业、政府)间形成相互关联结构最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其后的网络组织理论也认为,“网络是各种行为主体间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活动过程中发生联系时而建立的各种关系总和,而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对于高校技术转移至关重要”[3]。某种程度上,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发展进程既是技术转移网络的形成过程,也是高校不断面向市场需求、提升技术价值的过程。
(1)传统职能部门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服务职能对于高校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但从专利转化来看,由于专利基础薄弱,人员、资金储备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大多数高校是科技处在承担专利转化的职能。欠缺专业的人才与发展规划,专利转化大多以企业先为介入为主,而科技处一般只从中承担科技统计方面的工作,专利转化工作开展较为被动,专利转化绩效较低。
(2)管理服务机构模式。管理服务机构模式是伴随着高校专利转化意识的提升以及区域发展定位的明确而产生的,它开启了高校专利联通市场的一扇窗口,如江苏大学培育与运营中心、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等。该模式为引入外部主体参与专利转化,获取市场需求、技术中试与资金支持提供了便利。在该模式下,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区域专利技术转移网络,极大地拓展了技术推广范围,专利转化绩效显著提升。
(3)衍生公司模式。衍生公司包括校办企业和合办企业两种。影响高校公司化专利转化模式最重要的因素是缺乏专业人才,这也是促使校办企业向合办企业转变的重要原因。衍生公司一般依托于高校管理服务机构,如依托于江苏大学培育与运营中心的江苏汇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随着发展,合作创新模式(科技园或创业孵化中心)会催生更多衍生企业,技术转移绩效也会更高[4],如依托于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上海理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在该模式下,高校科研人员一般直接参与衍生公司的运作,在技术方面有很好保障的同时,企业化运作模式也拉近了技术与市场的距离。
(4)合作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主要是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或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载体,以产学研合作或官产学研合作为基础,通过与政府、企业以及服务机构的协同合作共同促进高校专利的实施转化。比如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入选科技部第三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平台提升使得专利转化模式的内涵得到极大延伸,专利转化参与主体也更加多元化,通过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江南大学有效实现了优势互补,专利转化绩效显著提升。
2.4专利转化典型模式对比分析
不同的专利转化模式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其与高校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资源条件是相匹配的。随着高校创新工作的不断发展,专利转化模式会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对比分析见表1。
表1 专利转化典型模式对比分析
2.5专利转化模式典型演化路径分析
每所大学都有自身的特质,适用的专利转化模式各不相同,需要投入的资源也不相同。本文基于专利转化典型模式的特点分析,以及需求导向对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作用机理分析,可知影响高校专利转化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专利转化动力、二是技术中试能力、三是资金实力、四是实施水平,它们主导了当前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选择与演化,如图2所示。
图1 37所高校专利转化数量的变化情况(2005—2014年)
(1)路径一适用于技术创新能力一般且创新资源有限的高校,但在个别技术领域,科研人员往往具备市场化意识和动力,且能够产出一定数量的专利。随着内部需求的推动,高校会成立相关的管理服务机构或技术转移中心来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如技术研究院以及中试基地等。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专利转化,同时推动创新人才培养,高校还会依托自身特色学科,通过成立校办企业来推动高校专利的实施转化。
(2)路径二适用于具备一定平台或产学研合作基础且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通过与政府合作建立大学科技园或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并依托科技园资源条件成立校办企业或以技术入股的形式成立合办企业进行专利转化。合作创新模式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专业的服务平台。
(3)路径三和路径四适用于与政府、企业有良好合作关系的高校,依托管理服务机构,通过建设地方研究院、地方技术转移中心以及校企(地)联合研发中心等形式与政府、企业建立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与区域扩散。同时,随着国家与高校创新发展定位的转变,高校会更多介入区域技术市场,并实现管理服务机构模式向合作创新模式的转变,比如很多校级技术转移中心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表2 专利转化模式典型路径对比分析
注:A传统职能部门模式;B管理服务机构模式;C衍生公司模式,C1自办企业,C2高校、企业合办企业;D合作创新模式,D1大学科技园模式,D2地方研究院模式,D3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模式——地方技术转移中心,D4校企(地)联合研发中心。图2 高校专利转化典型模式演化路径
续表2
3高校专利转化模式选择影响机制及模型
针对高校专利转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学术界有很多争论。M.Gibbons认为是制度环境[5],Turin则认为制度环境必须借助知识生产方式才能产生影响。Borys认为校企之间应建立产学研合作,Bonaecorsi则认为产学研合作的效果取决于高校的科研资源、实施水平、校企合作的时限性以及稳定性。Rogers还发现政府研发经费投入有利于高校技术转化和衍生企业的产生[6-7]。Thursby等学者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发明披露的意愿、专利本身的技术突破性以及专利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对专利转化绩效有显著影响[8-9]。此外,Carlsson还认为科研文化、信息沟通机制以及资源承诺有助于技术转移绩效的提升[10]。国内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市场等方的广泛配合,并充分考虑主体因素、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成本和预期收益等因素的影响[11-12],并着重探讨了技术转移机构转化模式[13]、校企联合研发模式[14]与地方研究院合作创新模式[15]。基于此,同时结合前述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典型演化路径,本文确立了高校专利转化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
3.1高校专利转化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
(1)基础层包括区域环境、高校特色和校园氛围三个方面,主要解决转化动力的问题。区域环境是指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助项目考核等方面推动高校专利转化。高校的办学特色与理念则决定了专利转化工作在总体发展中的基础位置,而校园氛围有助于促动创新资源之间交互作用进而产生联动效应,从而提升专利转化绩效。
(2)介质层包括政策制度、组织架构、经济条件和信息平台四个方面。该层次主要承接基础层,面向高校专利转化过程中的技术中试和资金环节。政策制度是以区域环境和高校发展特色为前提而形成的服务专利转化的基础介质元素,而与专利转化相关的组织架构和信息平台为技术中试模式的选取和获取资金来源提供支持。作为区域创新的重要主体,基础层面的区域环境将会使得高校组织架构和信息平台的功能逐渐向校外延伸,进而为高校技术中试能力的提升以及资金的获取提供更多途径,见图3。
图3 介质层体系介绍
(3)核心层包括人员素质和专利特征两个方面,主要面向高校专利转化的实施层面。专业从业人员缺乏是制约专利转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转化模式流畅、高效运行的关键。专利特征主要包括专利数量、结构与质量等,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专利转化的预期水平,合理的专利转化模式应当与高校的专利特征相符合。
以需求为导向确立专利转化模式的影响机制,为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选取指明了方向。通过基础层面的环境识别与意识引导、传导层面的市场介入与瓶颈突破、实施层面的要素整合,实现了高校技术资源与市场产业化资源的有效融合。但在具体层面,不同专利转化模式之间是如何演化的,演化过程又呈现出怎样的阶段性特点,需要进一步探讨。
3.2高校专利转化模式演化模型的构建
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如图5所示。
图5 高校专利转化模式选择模型
(1)在初始阶段,高校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拥有的专利数量有限,转化动力较弱,外部主体被引入或主动介入的意愿与需求均较小,专利转化模式由高校主导,一般是以传统职能部门模式为主,专利转化绩效较低。
(2)在萌芽阶段,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和专利转化动力有了一定提升,专利转化模式开始由高校主导向外部主体转移,尤其政学合作是该阶段的重要特色,且一般是以管理服务机构模式为主,专利转化绩效有了一定提升。
(3)在成长阶段,高校个别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专利转化动力有了显著提升,且专利转化模式由企业主导,专利转化市场导向性较强,信息沟通也更通畅。该阶段以衍生企业模式为主,专利转化绩效也出现了显著提升。
(4)在稳定阶段,高校专利转化体系渐趋完善,以产学研和政产学研为载体的技术合作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技术、资金与市场之间的结合问题。该阶段以合作创新模式为主,专利转化绩效将达到最优并趋于稳定。
4高校专利转化工作开展的建议
高校专利转化没有固定模式,模式的选择与演化要与高校现阶段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定位相吻合,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做出合理、有效的判断。
4.1应注意各环节的衔接
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选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类因素在高校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大小各有不同。只有统筹这些影响因素,做到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才能保证模式持续、健康、有效地运行。而高校专利转化模式本身在形成过程中需要遵循客观规律,既需要政策环境的支持,也需要创建相应管理体系,而人员与专利本身等核心要素更需要与其他要素有效组合才能规避专利转化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2应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状况
专利转化工作应当与高校的发展定位相符合,同时应关注高校管理者在资源配备、政策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等方面的作用。Siegel等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管理者对技术转移的支持程度能够显著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的效果。因此,专利转化模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高校管理者的建设性影响。此外,尽管高校专利转化模式之间的转换存在典型路径,但模式的发展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优势才能取得最优的实施效果。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发展进程其实是不断面向市场需求的过程,当必要条件成熟时,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而不必遵循特定的发展路径。
4.3应注重协同创新与专利转化模式的有效融合
协同创新是指各组织行为主体或资源主体基于共同目标,通过构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和能力的共享平台和分享机制,进行深层互动、互补、互助、互融创造新生事物的过程和活动[16]。协同创新所强调的不同人员之间、人员与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不仅有利于技术创新,对于技术质量的提升与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协同创新模式与技术转化过程的有效融合,在专利转化模式形成过程中充分利用协同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到价值实现的突破[17]。
参考文献:
[1]张玉利,杨永峰,秦剑.大学技术转移绩效驱动因素研究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0:48-58.
[2]ANDERSON T R,DAIM T U,LAVOIE F F.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J].Technovation,2007,27(5):306-318.
[3]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7-48.
[4]O’SHEA R,ALLEN T,CHEVALIER A,et al.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pinoff performance of U.S.universities[J].Research policy,2005,34(7):994-1009.
[5]BARNES Tina,LAN Pashby,ANNE Gibbons.Effective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a multi-case evaluation of collaborative R&D project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2,20(3):272-285.
[6]ROGERS M,YIN J,HOFFMAN J.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 at U.S.research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2(1):47-80.
[7]FOLTZ J,KIM K,BARHAM B.Universities and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patent production[J].Research policy,2008,16(1):82-95.
[8]THURSBY J,THURSBY M.Gender patterns of research and licensing activ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culty[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7,30(4):343-353.
[9]SHANE S,STUART T.Organizational endowm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start-ups[J].Management science,2002,48(1):154-170.
[10]CARLSSON B,FRIDH A.Technology transfer in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a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2,12(2):199-232.
[11]孙建中,黄玉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02:88-92.
[12]杨栩,于渤.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2,08:106-108.
[13]王鸿奇,郭梁,郑雪葳,郭瑞鹏,徐宇雯,连斌.国外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及对中国高校的启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04:331-333.
[14]范晓波,钟灿涛.高等学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与机制研究[J].知识产权,2014,11:38-43.
[15]胡罡,章向宏,刘薇薇,胡丹.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03:122-128.
[16]陈春阳.协同创新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2,03:12-13,19.
[17]孙大龙,郭锋,李超凡,罗霄.协同创新对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影响[J].知识产权,2014,02:88-90.
(责任编辑沈蓉)
The Selection Effect Mechanism and Model Research of University Patent Conversion Mode
Li Chang1,Tang Heng2,Jin Yucheng2,Cheng Long3
(1.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2.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China;3.Jiangsu Huizhi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s Limited,Zhenjiang 212013,China)
Abstract:The paper establishes the concept of demand-orien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ent transformation model and the mechanism demand-oriented acting on patent transformation model firstly.Then,by means of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practice,it sorts out the typical mode and evolution path of university patent transformation.By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ypical modes an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mode evolution path,it constructs the selection effect mechanism and model of university patent transformation mode.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it should consider the various sectors’ continu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hen making selection decisions about university patent transformation mode.Especially it should emphasiz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atent transformation mod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university.
Key words:University patent transformation mode;Influence mechanism;Model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昶(1978-),男,江西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知识产权管理。
收稿日期:2015-08-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市场导向的高校专利商业化战略形成机制及驱动策略研究”(71573108),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基于客户价值导向的专利转化行为分析及策略研究”(2013322711002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基于需求导向的高校专利转化商业模式选择研究”(13YJC63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