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李燕萍
(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基于专利权转移的高校专利转化有效模式分析
王健1,2,李燕萍1,2
(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相比专利申请权的转移与专利实施许可,基于专利权转移的高校专利转化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根据中国知识产权网中专利法律状态中的专利权转移信息,对专利转化量排名前10位的高校进行受让人分析,发现高校专利转化存在巨大增长潜力。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高校专利转化的三种有效模式:地校模式、队企模式和科技中介模式,并对三种模式的未来发展给予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专利转化;专利权转移;地校模式;队企模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意味着由投资与要素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方式要转变为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驱动的中高速增长方式,这其实是要求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升级,加强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保持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的需要[1]。高校集中了大量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科技成果集中体现在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上,专利正逐步成为高校技术转化的重要对象[2]。因此,高校专利转化的成效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格局,但高校专利转化率却较低[3],这意味着大量专利都处于“沉睡”状态,高校专利转化的现状不容乐观。事实上,高校专利转化可以通过合作转化、技术入股、衍生企业等方式来实现[4-6],但这些数据很难获得,而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可以查询到高校专利转化的三种形式:专利实施许可、专利权转移以及专利申请权的转移[7]。
笔者对国家知识产权网中有关高校专利法律信息的查询发现,高校专利转化的三种形式中,基于专利权转移的专利转化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而由专利申请权的转移和专利实施许可导致的专利转化量增长比较平稳。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由专利权转移导致的高校专利转化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总结成功经验,为提升中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提供明确的思路和方法。
1数据收集与简要分析
为了能准确反映中国高校专利转化的总体情况,笔者选取了37所985工程大学作为样本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也是985工程大学,但因为是文科类高校,专利申请量偏少,因而没有被选为样本),包括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然后以这37所高校为样本,于2015年5月16日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所属的知识产权网(WWW.CNIPR.COM)检索“专利权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以及“专利实施许可”形式下每年的专利转化数量(由于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高,高校专利技术转化也主要是指发明专利转化,因此本文的专利特指发明专利),具体数据见图1。
由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实施许可备案从2008年才开始,因此之前的数据缺失;另外,由于2014年的数据还不完整,所以2014年的转化数量相比2013年要少一些。从图1中的数据变化情况来看,高校专利转化数量总体上呈现稳中增长的趋势,2012—2013年度的增长率达到了40%左右。对比4条增长曲线可以发现,由专利权转移导致的专利转化量的增长态势与总体基本一致,特别是2012—2014年度的增长曲线相似度极高;同时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另外两种形式,这也表明专利权转移是高校专利转化的重要形式,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快速增长的原因,总结成功经验。
为了对中国高校专利转化量快速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笔者对“专利权转移”下高校专利转化量再次进行查询,以“大学OR 学院”为申请人,在法律状态是“专利权转移”下,共检索专利7542件;同时也得到了专利转化量前10位的高校(高校作为专利主申请人),具体的专利数据见表1。这10所高校共转化了2241件专利,占所有专利转化量的29.7%,差不多近1/3的比例,可见这些高校的专利转化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将上述2241件专利的相关信息下载到本地电脑,对专利受让人的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专利转化的相关信息。
表1 专利转化量位于前10位的高校名称与专利的相关信息 单位:件
2高校专利转化的有效模式分析
由表1可知,专利申请量以及专利授权量排名靠前的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利转化率(专利转化率=专利转化量/专利授权量)却比较低,排在10所高校中的后3位。相反,专利申请量与专利授权量靠后的高校却有较高的专利转化率,例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排在前3位。而且,排名居中的东南大学在专利转化量上却排名第一,武汉大学作为中部高校也获得了较高的专利转化率。为什么专利转化量和专利转化率与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不存在相对一致的关系?这些异常数据的背后也许还有很多重要信息没有被挖掘。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高校的专利转化信息与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归纳出中国高校专利转化的有效模式[8]。
2.1地校模式——地方与多所高校的专利转化模式
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主要专利受让人是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的众多企业,这几所高校的专利转化量分别是317、162、125和119,占上述高校专利转化总量的79.1%、91.5%、57.1%和93.7%,意味着这几所高校的专利转化与海安县存在非常强的依赖关系。笔者通过分析与整理,发现海安县共受让了13所高校的848件专利,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海安县受让13所高校的专利数量及相关信息
由表2可知,海安县受让高校专利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13年和2014年,两年共受让844件高校专利。作为南通市下面一个县,海安为什么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受让13所高校的848件专利,到底依靠什么能吸引这么多高校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对海安县科技局网站进行查询,发现海安县政府与企业对产学研合作非常重视,经常组织活动与外地高校进行产学研对接[9]。2015年4—5月,海安科技局产学研活动的部分新闻标题见表3。
表3 海安县科技局网站中产学研活动的标题及日期
由表3可知,海安县政府、科技局以及企业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对接”与“科技行”等主要关键词就是产学研合作的最好体现。海安县受让高校专利的目的是在原有的技术实力上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是在弥补其技术短板呢?为此,笔者对全国高校与企业的专利技术分类进行了统计,同时与海安县以及受让的848件专利进行技术分类对比(见表4),来分析海安县受让高校专利的目的。
由表4的技术分类占比可知,G部是高校与企业都比较强的技术,而海安县的专利技术优势集中在A部和B部,相对较弱的则是G部和H部,这也是海安县的短板技术所在。为了弥补这个技术短板,海安县受让了362件G部专利,占比高达42.69%,其补弱的意图非常明显。这表明,海安县受让高校专利最核心的目的在于弥补其技术短板,保持该地区技术的平衡发展。
基于海安县政府与企业对产学研对接活动的重视,以及受让大量专利弥补其技术短板的核心目的,笔者预测海安县的专利受让还会向广度与深度方向进行延伸,即专利转化的高校还会增多,每所高校的专利转化量也会保持增长。因此,这种大规模的专利转化模式应该可以归纳为地校模式,即地方与多所高校建立的专利转化模式。
表4 高校、企业、海安县及其受让专利的技术分类与占比的比较
2.2队企模式——研究团队与大型企业间的专利转化模式
以北京大学作为专利主申请人,对其专利权转移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国际)共受让了北京大学133件专利,而北京大学以专利权转移形式导致的专利转化总量只有262件,可见中芯国际是北京大学专利转化的主要对象。这133件专利中,黄如作为主发明人转化的专利数量最多;转化专利的申请时间跨越12个年度,除了1998年和2000年没有连续申请外,从2002年到2011年一直连续申请;专利转化时间从201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专利技术分类主要集中在H01;具体数据见表5。
表5 北京大学转化给中芯国际133件专利的相关信息 单位:件
由表5可知,北京大学与中芯国际从2010年开始了专利转化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且数量上保持高度增长的态势。从北京大学转化给中芯国际的专利信息中可以获悉,北京大学是中芯国际受让专利的唯一高校。那么,北京大学向中芯国际转化的这133件专利之间隐藏了什么样的信息,这133件专利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笔者查询了北京大学的相关网站,发现主发明人黄如是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研究院的教授兼院长,截至目前共申请专利129件(作为主发明人),共参与了350件专利的发明工作;而且在133件转化的专利中,黄如教授参与了其中116件专利的发明工作。很明显,这133件专利与黄如教授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在该学院网站上还查询到2015年1月23日公开的新闻消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黄如教授课题组在新型超低功耗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10]。简要信息如下:“以黄如教授为主的研究团队(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新型超低功耗器件的研究,日前该课题组已与中国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签署了技术转让和合作协议。”由此可见,这种大规模的专利转化其实就是高校的某个研发团队与大型企业间的专利转化,这种模式适合于强强联合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即队企模式。
无独有偶,这种队企模式也发生在张盛东教授课题组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之间。张盛东教授作为黄如教授课题组的成员,曾经在2003—2007年参与专利发明;之后张盛东研究员从黄如课题组独立出来,成立了自己的课题组;在2009—2012年申请了23件专利,于2013—2014年全部转化给了京东方。
产学研合作愈发重要,大型企业会与科研实力强大的课题组进行长期深入的合作。以队企模式进行专利转化就能实现高校向企业进行显性与隐形知识转移[11],直接或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随着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战略性重视,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技术良性循环模式也意味着专利转化活动会持续进行。因此,队企模式的未来潜力巨大。
2.3科技中介模式
武汉大学是湖北省的985高校,基于专利权转移的专利转化量是154件,而同省的另一所985高校华中科技大学的专利转化量只有54件,差距非常明显。武汉大学为什么在专利转化方面比华中科技大学具有明显的优势?笔者对武汉大学的专利受让人进行了查询,发现常熟紫金知识产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熟紫金)居然受让了武汉大学的75件专利,占武汉大学专利转化量的近50%。
为什么常熟紫金会受让武汉大学这么多专利?常熟紫金公司是否还受让了其他高校的专利?原来,常熟紫金是由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常熟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常熟南师大发展研究院共同出资成立,以知识产权的运营、展示、交易等一体化的知识产权服务的全资国有企业。而且,常熟南师大发展研究院是常熟市政府和南京师范大学共同出资成立的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专业机构,是经江苏省知识产权局批准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很明显,常熟紫金与常熟南师大发展研究院都是从事知识产权代理及运营的机构,都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形式,两者还存在股权关系。
笔者以常熟紫金与常熟南师大发展研究院作为专利受让人进行查询,发现两家机构都受让了高校的大量专利。常熟紫金不仅受让了武汉大学的75件专利,还受让南京师范大学的4件专利和江南大学的2件专利,总共受让高校专利81件;而常熟南师大发展研究院受让了南京师范大学的60件专利、江苏科技大学的44件专利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41件专利,总共受让高校专利145件。此外,两家公司受让专利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12年。由此可以判断,两家知识产权中介机构都以高校专利作为受让的主要对象,这种以产学研合作形式成立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对高校专利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中授权的专利不再“沉睡”,专利转化的收入又会激励高校科研人员的技术研发。
3总结
通过对专利受让人的相关信息分析,本文总结了专利权转移形式下高校专利转化的三种有效模式:地校模式、队企模式和科技中介模式,其含义分别是某个地方或者县一级城市与多所高校建立的专利转化模式、高校中某个学科的某个研究团队或课题组与某个大型企业建立的专利转化模式以及某个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与多所高校建立的专利转化模式。这三种专利转化模式对高校专利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1)地校模式的专利转化数量巨大,参与的高校与企业数量非常多,对高校专利转化的影响巨大。这种模式不仅能弥补当地存在的技术短板,还能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种模式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强,高校和地方政府都应该对此模式加以高度重视与重点发展。
(2)队企模式的产生条件是高校某个学科的研究团队或课题组要具备较强的专利研发实力,能在学科中建立自身的技术优势地位,这样才能让大型企业受让研发团队获得授权的大量专利。因此,这种模式是属于强强联合的一种形式,中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或者技术转移中心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专利转化的运作效率[12],创造强研发团队与大型企业合作的机会,促进地方性大型企业继续做大做强。
(3)科技中介模式中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实际是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同成立的科技中介,这种特殊中介对高校专利的集中大规模转化能发挥巨大作用与潜力[13],是值得高校积极尝试的一种专利转化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科技中介机构受让了高校专利后如何再将专利转化给企业是未来发展的重心。只有形成了高校—中介—企业三者间的良性循环转化,才能保证科技中介机构的健康运行,科技中介模式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柳卸林,等.中外技术转移模式的比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王超.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
[3]董碧娟.高校专利转化率为什么低于5%[N].经济日报,2011.
[4]宋东林,付丙海,唐恒.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03):95-100.
[5]杨善林,郑丽,冯南平,彭张林.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及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13(12):116-122.
[6]孙大龙.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影响因素分析[J].知识产权,2015(06):84-86.
[7]张平,黄贤涛.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研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38-41.
[8]张平,黄贤涛.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现状、问题及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34-37.
[9]海安县科技服务——产学研[EB/OL].http://kjj.haian.gov.cn/HAKJJ/kjfw/004005/.
[10]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黄如教授课题组在新型超低功耗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EB/OL].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5-01/23/content_287273.htm,2015-01-23.
[11]刁丽琳.产学研合作契约类型、信任与知识转移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3.
[12]饶凯,孟宪飞,Andrea Piccaluga,陈绮.英国大学专利技术转移研究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02):148-154.
[13]王瑞敏,滕青,卢斐斐.影响高校专利转化的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J].科研管理,2013(03):137-144.
(责任编辑沈蓉)
Analysis on Effective Modes of University Patent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s
Wang Jian1,2,Li Yanping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2.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s and patent licensing,university patents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s presents a rapid growth trend.According to information of patent rights transferring from patent legal status in Chi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Net,it’s found that there is a huge potential for growth for university patents transformation by analyzing assignee with ranking top 10 universities about amount of patent transformation.On this basis,the three effective modes of university patent transformation are summarized:region-university mode,team-enterprise mode and technical intermediary mode,and the specific suggest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modes are given as well.
Key words:University;Patent transformation;Transfer of patent rights;Region-university mode;Team-enterprise mode
中图分类号:G306.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健(1973-),男,湖北仙桃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
收稿日期:2015-07-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学研联盟中企业联盟管理能力的形成及对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71402125),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广东高校专利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2013WYXM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