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梅林
【摘 要】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常见结构形式之一,楼板裂缝是工程常见的质量通病,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虽然对于带裂缝工作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而言,裂缝是结构受力过程中允许出现的,但考虑结构的耐久性、适用性必须予以限制及预防。因此,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分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浇钢筋混凝土 楼板 裂缝 原因 治理
近年来,由于住宅建设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房屋质量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建筑业繁荣的背景下,建筑主管部门受到的投诉也多了起来,特别是住宅楼板的裂缝是最普遍的问题之一。有效控制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涉及设计、勘察、施工、监理、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气候环境、后期使用维护与管理等方面,需要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及相关各方共同努力。
1.楼板裂缝常见现象
1.1 楼板易产生贯通性裂缝;
1.2 楼板上表面裂缝;
1.3 楼板外角部位易产生斜裂缝;
1.4 楼板沿预埋线管产生裂缝;
1.5 后浇带与原结构接缝处易出现裂缝。
2.常见楼板裂缝原因分析
从严格意义来讲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即使在不承受荷载的情况下也存在肉眼不可见的微裂缝,它是混凝土材料固有的一种物理性质。
从裂缝的宽度来分,可分为微观裂缝和宏观裂缝。一般将混凝土材料在化合过程中产生的宽度小于0.05mm的裂缝称之为微观裂缝。在混凝土工程结构中,由于微观裂缝对防水、防腐、承重等都不会引起危害,所以具有微观裂缝结构可假定为无裂缝结构。在结构设计中不允许出现的裂缝,是指宽度不大于0.05mm的初始裂缝。由此可见,有裂缝的混凝土是绝对的,无裂缝的混凝士是相对的。
混凝土中宽度大于0.05mm的裂缝是肉眼可见裂缝,亦称为宏观裂缝。宏观裂缝是微观裂缝不断扩展的结果。宏观裂缝又可分为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三种。贯穿裂缝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和防水性,影响正常使用,所以应尽最大努力采取措施避免表面裂缝并坚决控制贯穿裂缝的开展。按裂缝对结构影响的不同,裂缝又可分为结构性裂缝和非结构性裂缝,非结构性裂缝主要是由于水泥硬化干缩、外界温度和湿度变化、施工缝处理不当、钢筋腐蚀等原因造成的。而结构性裂缝主要是由受力引起的,又叫荷载裂缝。
经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由荷载引起的裂缝;二是由变形引起的裂缝;三是由施工操作引起的裂缝。要将以上三种情况引起的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主要可通过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与配合比的优化,以及施工过程控制等措施来解决。
3.治理措施
3.1 从设计方面
3.1.1 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当平面有凹进和开洞而使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凹进周边楼板的配筋应适当加强;当楼板平面形状不规则时,宜设置梁,使之形成较规则的平面。
3.1.2 楼板设计应进行抗裂验算。
3.1.3 房屋伸缩缝设置间距应控制在规范规定范围内。
3.1.4 现浇板设计厚度,双向板应≥L/40,单向板应≥L/30(L为板的短向跨度),且不小于120mm(厨房、浴厕、阳台板不小于100mm)。
3.1.5 下列部位的现浇板内应配置防裂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①短跨跨度≥3.9m的现浇板;
②屋面及建筑物两端跨的现浇板;
③当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时,房屋凹角处的楼板。
其中①条的现浇板四角上部防裂构造钢筋可采用双向钢筋或放射形钢筋,配筋范围均应大于板短跨的1/3。
3.1.6 当楼板内需要埋置管线时,管线避免立体交叉穿越,管线的最大外径不超过板厚的1/3;管线应布置在楼板的上下层钢筋之间。
3.1.7对于阳台、雨棚等悬挑结构,宜优先考虑采用带悬臂梁的梁板结构。
3.2 从施工方面
3.2.1 楼板模板支撑体系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3.2.2 用于现浇楼板的混凝土应严格按设计配合比施工,严格控制水灰比、含砂率和外加剂掺量。
3.2.3 浇筑楼板混凝土时应严格控制拌和料的入模坍落度,一般现场拌制混凝土不应大于 150mm;采用泵送工艺,高层住宅不应大于180mm。
3.2.4 现浇板浇筑时应及时振捣密实,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二次压光。
3.2.5 现浇板浇筑后,应在表面干燥前进行覆盖或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对有防水要求部位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夏季应采取保湿养护措施,冬季应适当延长保温和脱模时间。
3.2.6 严格控制楼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钢筋间距,梁板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及钢筋位置控制应使用钢筋保护层定位件,楼板负弯矩钢筋应设马凳支撑。
3.2.7 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不得在其上踩踏及后续施工。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时,不得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
3.2.8 严格控制板面施工荷载,严禁在板面直接倾倒建筑材料;板面堆放建材应设置堆料架,堆料架立柱应支承在承重梁上。
3.2.9 支撑模板拆除时间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2.10 施工缝的位置和处理、后浇带的位置和混凝土浇筑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后浇带部位的模板支撑系统应与其它部位脱开,浇筑前不得拆除。
3.3 后期管理
3.3.1 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及业主应加强管理和保养,避免温度裂缝的产生,严禁超载使用,严禁擅自改动结构。
4.结语
微裂缝在混凝土构件中是不可避免的,施工中应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裂缝,使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特别是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以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2010)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3]《建筑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5版
[4]2016年新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员培训教材
[5]谷继伟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和控制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