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玉溪实践

2016-05-05 07:27
时代名流 2016年3期
关键词:玉溪市玉溪海绵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做出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

近年来,中国城市“逢雨看海”屡屡发生,打造“海绵城市”迫在眉睫。2014年12月,国家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玉溪市立即开展申报,由玉溪市规划局牵头,会同玉溪市住建局、玉溪市水利局、玉溪市财政局、玉溪市发改委、玉溪市环保局等多家市直部门与红塔区政府,联合编写申报材料,最终在省级层面竞争性答辩中以第一名胜出。

2015年初,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最后经过筛选有34个进入初步名单。3月4日,全国22个城市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最后有16个获得海绵城市的资格。而玉溪市最终以国家层面竞争性答辩获得全国第17名的成绩与“海绵城市”失之交臂。

今年,玉溪市不但没有停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而是因地制宜、再接再厉、精益求精,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清晰的思路、丰硕的成果继续申报“海绵城市”,迎接这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

意识早 起步早 行动早

使命担当:争当生态文明排头兵

玉溪市位居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地处昆曼大通道发展的核心功能区,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中心城市,域内包含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的抚仙湖、杞麓湖、星云湖三个湖泊,自然生态基础良好。随着滇中经济圈的崛起,作为滇中“双核”之一的玉溪市城市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同时也将率先担当起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使命。

近年来,玉溪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径流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等突出问题,亟需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加以解决,并为西部高原山地同类中小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每当夜幕降临,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下,市区北部森林公园大瀑布宛如一道缤纷的彩虹,横贯两山之间,彰显出生态玉溪的迷人魅力。”这仅仅是玉溪自2005年开始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出生态立市战略,并“以低冲击开发”理念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完善湿地工程的一个缩影。目前,在玉溪大河、城市东部山地公园等区域,开始海绵理念的尝试,建设生态宜居幸福玉溪。

“建设海绵城市,是云南更好实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强力支撑。建设海绵城市,是玉溪市保护国家战略水资源、全面提升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迫切需要。建设海绵城市,玉溪市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城市建设基础和发展优势。建设海绵城市,是玉溪市打造高原湖泊地区‘山·城·湖海绵城市规划样板,引领西部山地中小城市发展示范的坚定目标。建设海绵城市,是玉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社区群体积极响应,齐心协力建设美丽家园的强烈愿望。”在城市发展提“气质”的道路上,玉溪市委市政府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位置,着力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绿地工程。

2003年以来,玉溪市就确立了“生态立市”战略,在城市规划中顺应自然,将山、水、林、田、湖有机融合,坚持“低冲击开发”的理念,以节能减排为主线,开展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断优化组团功能结构,全力打造“山水湖城,宜居玉溪”。

近年来,玉溪更是牢牢把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进空气、水源、土壤、森林等生态建设,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和优化。当前,玉溪市已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等一系列称号。这些成绩一方面标志着玉溪市为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玉溪市结合自身实际,继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有效推进适合本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实践“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规划快 建设快 见效快

生态立市:实践城市管理新概念

“海绵城市”,其实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也就是说,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又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对于市民的直观感受来讲,就是遇上小雨天,不会担心地面有积水,弄脏鞋子和衣服。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有效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阳春三月,在郁郁葱葱的树木的掩映下,以聂耳音乐广场为中心的独立汇水区,通过海绵提升工程实施,使其当之无愧成为当地人和游客纷至沓来休闲观光的首选地。

东近面山32公里的自行车绿道;中心城区雨污分流体系大力推进,目前建成雨水管网126公里,污水管网118公里,雨水箱涵23公里;玉溪师院、山水佳园等地方的景观蓄水池……这一切,均得益于玉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突出问题导向,先后成立了由玉溪市委书记罗应光、市长饶南湖亲自挂帅的“玉溪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海绵城市专项工作指挥部”,建立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协调联动机制”,以及出台《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玉溪市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草案》相关配套政策。值得一提的是,玉溪市规划局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目标要求系统地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中,并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其中的刚性约束指标,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目前,玉溪市已编制完成《玉溪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玉溪生态城市规划(2009-2030)》、《玉溪市中心城区水资源及河湖水系专项规划(2013-2030)》、《玉溪市区绿色慢行网络规划》等相关规划。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思想和相关技术要求,结合城市规划情况,已完成多项海绵城市相关的配套政策、办法和制度,包括规划建设管控、河湖水系保护与管理、投融资与资金管理、雨水及再生水利用、防洪防涝应急管理机制、绩效考核与监督等方面。

“基于‘水资源视角、基于‘水生态视角、基于‘水安全视角,建设海绵城市是玉溪生态立市的必然选择。未来,通过整体推进建设海绵城市,玉溪可代表高原山地区域土壤,气候条件形成示范效应。”玉溪市规划局局长董金柱接受采访时表示,事实证明,玉溪市必须通过建设海绵城市,重新调整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利用和排水密切结合,通过有效的地表渗透,依靠“自然积存”达到削峰调蓄,控制径流量的目的,利用自然净化来减少污染,真正实现水质改善和水的有效循环利用,为玉溪市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申报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实现“六城同创”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措施好 配套好 效果好

绿色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实践,更是城市规划、建设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宝贵契机。

据介绍,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解决试点区内的水资源紧缺、雨水径流面源污染、洪涝多发易发等突出问题。玉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施后可加大对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

同时有效缓解城市内涝,中心城区每年将减少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6500万元以上;提高雨水利用节约水资源,试点区内每年至少可收集约1133万立方米雨水,可节省用水成本5300万元;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年固体悬浮物(SS)总量去除率可达60%,城市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城市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地下水位逐步得到恢复,土地升值30%以上,届时试点区范围内20万人将直接受益,试点区范围外的10万人口间接受益。

“海绵玉溪”还希望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打造“海绵城市规划”样板。玉溪市将通过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努力建成高原湖泊地区“山·城·湖”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样板示范区,积极探索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研究、多规合一、控规动态维护一张图等城市规划新理念,引领和带动一批西部高原山地中小城市开启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在生态敏感地区形成一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据介绍,目前,玉溪市已经出台相关规定将海绵城市措施的管理要求落实到具体项目中,研究制定海绵建设项目推进PPP模式的实施意见,并在玉溪一小门口建设透水材料停车场,红塔大道改造中采用地下综合管廊,均采取PPP合作模式。

在推进过程中,玉溪市创新实践,结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城市公园、湿地、水体等开放空间,综合考虑竖向、景观等要求规划布局雨水调蓄设施。同时,逐步落实绿色行动计划,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森林玉溪、蓝天玉溪、碧水玉溪、园林玉溪、绿色产业、绿色文化6大工程,最大限度增绿添绿,最严举措低碳发展,最硬措施保护生态,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创建美丽幸福玉溪。

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申报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目前玉溪市已启动市、区、社区三级宣传工作机制,让海绵城市“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形成全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共建共享新格局,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家喻户晓。

(本文作者 云南日报社 余红)

猜你喜欢
玉溪市玉溪海绵城市
让破碎的生命站立:那是硬核兵哥哥的伟力
春忙
从好,到美好
从好,到美好
基于SPSS的玉溪市经济增长模型分析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