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丽 邹爱民 黄媛媛
(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上海 201803)
上海市中职学校“随迁子女”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郭文丽邹爱民黄媛媛
(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上海201803)
摘要:随着上海中职学校招收随迁子女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他们的家庭教育现状已越来越受到关注。本调查采用抽样问卷及访谈方法,对上海市中职学校随迁子女和家庭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了解收集了大量其实可靠的数据及翔实的素材,为进一步完善随迁子女学生的家庭教育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上海市中职学校随迁子女学生家庭教育
2008年上海开始试点在32所中职校招收1200名随迁子女入学。此后,随迁子女的录取人数逐年增加,招收随迁女子的中职校数量也在逐年增多,由2008年的32所中职校增加到了60多所。2014年,上海63所中职校实际录取本市生源22330人,录取随迁子女6980名,招收随迁子女学生的数量是各中职校生源总量的近四分之一;招收随迁子女的专业也从原来有限的一些专业到现在的全面放开,其中还包括中高职贯通专业。中职校随迁子女已经成为中职校的一个重要群体。
在随迁子女录取人数逐年增加的同时,随迁子女报考上海中职校的“门槛”也越来越高。根据上海中考相关政策,2014年起,随迁子女报考上海市中职校,父母及学生本人均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如父母一方拥有《上海市居住证》或有一定年限的《上海市临时居住证》和《就业失业登记证》的五类灵活从业人员(医院外来护工、外来家政服务人员、无雇工的来沪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外来从业人员);学生本人必须持有公安部门颁发的有效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及《上海市临时居住证》,并在本市全日制初中学校连续就读2年的应届初三学生。随迁子女往届初中毕业生不能参加报名。2015年起,关于随迁子女报考资格的政策进一步收紧。
随迁子女报考上海中职学校资格的确定,其实也是对随迁子女学生群体及他们所对应的家庭背景的圈定。
本调查拟选取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和上海市中心、市郊和郊区等不同区域,侧重文、理、工等不同专业的1000名左右中职校在校随迁子女学生及其家庭为研究对象,调查中职学校随迁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通过大量实际调查,掌握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并试图勾勒出中职学校随迁子女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从而为更好地搞好这一群体学生的学校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本调查所指的随迁子女学生是指符合报考资格并顺利考入中职学生就读的在校随迁子女学生,随迁子女学生家长是指这些学生的家长,以下简称“学生”和“家长”。
(一)研究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抽样问卷和访谈方法,对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随迁子女”学生和家庭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了解,收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和翔实的素材。
(二)样本选择。
本调查选取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和上海市中心、市郊和郊区等不同区域,并且分文、理、工等不同专业近1000中职校在校随迁子女学生及其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平台“问卷星”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同时,随机电话访谈、当面约谈和走访了近10名同学和家长。
(三)调查时间。
2015年6月至12月。
(四)调查过程。
本调查分别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设计了《家庭教育调查问卷(学生卷)》和《家庭教育调查问卷(家长卷)及《学生访谈提纲》和《家长访谈提纲》。《学生卷》含55道题,《家长卷》含48道题,以填空、单项选择和权重选择题呈现,内容覆盖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的问题,如对家庭环境的认知、对亲子关系的认知及家庭教育方法、目标、内容、观念等问题。《访谈提纲》与问卷相呼应,更加侧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方法、内容、亲子关系细节及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的挖掘。
本次问卷调查实际回收有效学生问卷927份(其中纸质问卷371份),有效家长问卷891份(其中纸质问卷230份)。随机电话访谈、当面约谈和走访了近10名同学和家长,召开学生座谈会2次,了解、掌握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随迁子女学生家庭教育的一些真实情况,调查结果对于后期工作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一)调查群体的总体情况。
从性别角度来看,参与家长问卷的67.8%为男性家长,30.24%为女性家长;参与学生问卷的男生占56.69%,女生占42.44%。另外,分别有1.95%和0.87%的家长和学生不愿透露性别。数据显示:不管家长还是学生,男性受访者均高于女性。
从年龄结构看,70后(36岁至45岁)家长占主体(见图1),占家长总数的74.63%,其次是60后(46岁至55岁)家长相对较多,占家长总数的20%。由于生育年龄的规律原因,80后家长和50后家长很少。受访学生的年龄均在15岁至20岁之间,其中15至18岁的最多(见图2),占总数的97.08%。绝大部分学生还处于未成年或刚刚成年的阶段。
图1 家长年龄结构情况
图2 学生年龄分布情况
从家庭成员组成情况看,83.41%的家庭是完整的,只有16.59%的家庭是单亲家庭,30.36%的学生为独生子女,其他的为多子女家庭,其中二孩家庭最多,占51.79%,三孩及以上家庭也占有一定比重,为17.86%。随迁子女家庭的户均生育值为1.9,比中国2015年1.5的总和生育率高出0.4个点(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更是远远高于上海户籍人口0.86的总和生育率。
从输出和输入地看,超过九成的家庭来自经济相对欠发达省份的农村,其中来自安徽的最多,超过40%,此外依次是四川、河南、江苏、山东等10多个省份。这些家庭来沪后,绝大多数住在郊县和城乡结合部。
从来沪工作或生活的年限看,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能称为“老上海”,近20%的家长来沪超过20年(见图3),超过九成的家长来沪7年以上;27.33%的学生出生在上海,在上海生活、学习超过九年的学生高达89.75%(见图4)。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已经非常适应上海的环境,也从某种程度上完全融入了上海这个城市。
图3 家长在沪工作年限图
图4 学生在沪生活起始时间段
从家长的学历看,随迁子女学生家长学历普遍比较低,八成左右的家长学历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家长不到2%,还有1.7%的家长表示完全没有上过学。
从家长所从事的职业看,家长所从事的职业主要集中在基层,主要包括有技术人员、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业劳动人员、操作工人、建筑工人、家政服务人员等,也有极少数家长从事销售、生产等岗位的管理工作,男性、女性家长从事管理工作的均不超过3%。有研究表明:职业地位、收入水平和个人学历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李实,John Knight,2005)。因此,随迁子女家长所处的职业阶层和工作收入相对都比较低。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有4成左右的家长在填写自己的职业时,选择其他或不填,其中原因值得进一步调查和探讨。
从家庭年收入看,83.9%的随迁子女家庭年收入低于10万(见图5)。据统计,2015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876元。随迁子女家庭的经济收入远远低于上海的平均水平。
图5 随迁子女学生家庭年收入情况
图6 家长每天工作时间
从家长工作的时间看,随迁子女学生家长工作时间长,每天超过8小时的占92.2%,其中超过12小时的家长占8.29%,还有1.46%的家长工作时间不固定。由此可见,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非常有限。
(二)学生家庭教育现状整体良好,学生、家长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调查显示,尽管随迁子女家庭经济相对落后,但家长非常重视教育的投入,亲子关系也比较融洽,近9成家长和学生对生活现状感到满意,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1.家长关心、重视孩子教育,对孩子期望高。
调查显示,近9成家长努力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39.53%的学生表示他们有单独的房间、单独的书桌和电脑,22.67%的学生虽然没有电脑,但有单独的房间和书桌,还有27.03%的学生尽管没有单独的房间,但家长也努力为他们配备了单独的书桌和电脑,可见家长重视孩子物质学习环境的营造和学习条件的满足。80.49%的家长表示他们很舍得或比较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尽管工作忙、经济条件不是太好,家长还是尽自己的努力把孩子带在身边,陪伴他们的成长。调查结果显示99.23%的学生和父辈居住在一起,只有不到1%的学生是与祖辈或亲戚居住。在“父母很重视我的学习”的选项中,87.79%的学生表示符合或比较符合他们的情况。29.07%的学生表示:自己和父母谈得最多的话题是校园生活和学习,学习的话题位居所有话题榜首。在调查“父母最关心你哪个方面”时,27.03%的学生认为家长最关心的是学业,仅次于对身体的关心。44.7%的学生认为:学习进步可以得到父母的表扬。85.85%的家长期望孩子的学历达到大专或以上。91.71%的家长在“我很希望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的选项中,选择了符合和比较符合。只有24.42%的学生认为“父母对我的期望不高”。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问题,并且在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条件。
2.学生优秀品质多,精神状态良好。
品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随迁子女学生身上呈现出许多优秀的品质(见表1)。随迁子女学生整体比较乐观,85.46%的学生在“我家生活条件还不错”一栏中选择了符合和比较符合。尽管家庭经济并不是那么宽裕,但他们乐观、满足。90.7%的学生认为“我的父母工作很辛苦”,96.8%的学生认为“我对父母很感恩”,在问及“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时,9成以上学生用到了“谢谢”、“你们辛苦了”、“别太累了”、“我爱你”等词。可见,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体谅父母,感恩父母。近八成学生表示“我常常帮家里做家务”,62.21%的学生上学期间有过打工赚钱的经历,他们勤劳、敢于尝试,愿意付诸行动。81.98%的学生表示“我尽力学好功课”,81.4%的学生表示“如果将来有机会,我还会继续上学”,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是乐于学习、积极向上的。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认同方面,81.1%的学生觉得“我很清楚自己的优缺点”,94.77%的学生认可“一个人的品质很重要”。
表1 学生对选项的认可程度(百分比)
3.家庭和睦,亲子关系融洽。
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是家庭教育的必要环境,融洽的亲子关系更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5%左右的学生和家长均认为“我们的家庭很和睦”。绝大部分学生自小生活在上海、和父母亲在一起,父母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他们都看在眼里,更能体会父母的辛苦和用心。74.3%的学生表示“我很喜欢与父母在一起”,91.57%的学生表示“我很佩服父母”,96.8%的学生认为“我对父母很感恩”,另外近8成学生表示“在遇到困难时,我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82.56%的学生认为自己现阶段心情比较愉悦。
(三)家庭教育有待进一步完善。
进一步调查发现,目前随迁子女学生家庭教育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1.家长自身条件制约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调查发现:80%左右的家长的文化水平处于初中及以下水平,家长文化素养整体不高。74.63%的家长表示“我对孩子的学习指导感到为难”。在问及“对于孩子的教育与发展,您觉得最大的困难时什么”时,32.2%的家长表示知识水平不够,没有能力教育孩子,28.29%的家长表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教育孩子,18.05%的家长表示不太会与孩子沟通,13.66%的家长表示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家长受自身文化水平、工作时间、表达能力等限制,在孩子自信树立、学习指导、专业选择和职业指导方面缺乏指导能力。
2.教育方法仍有改进空间。
(1)重视物质投入,轻文化氛围的营造。
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调查发现:超过8成的家长会努力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但对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不到位。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家长经常看电视,只有20%左右的家长表示经常看书。
(2)重身教,少言传、少沟通。
调查中,在问及“对于孩子的教育与发展,您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18.05%的家长表示不太会与孩子沟通,近10%的家长表示和孩子无话可谈。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家长做得多,说得少。在问及“您和孩子在一起时,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时,超过四成的家长表示是看电视或做家务。还有的家长甚至表示:虽然都在家,但很少说话,各忙各的比较多。可见,随迁子女家庭的亲子沟通方面还有待加强。家长不仅要重视身教,更要多表达、多沟通。
43.9%的孩子觉得家长管得太紧,超过半数的孩子认为家长很难理解他们。可见,家长不仅要提高沟通的主动性与充分性,还应该讲究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3)倾听和陪伴欠缺,批评过多。
在“你犯了错误的时候,父母的反应是什么”的回答中,学生的选择是:36.34%询问、谈心,44.77%批评教育,13.95%抱怨、指责,4.94%体罚、打骂。13.17%的家长承认“孩子犯错时,就打骂孩子”。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时,方法得当。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家长,选择的是抱怨、指责、体罚,甚至是打骂。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调查显示:只有20%左右的家长表示经常陪孩子学习和陪孩子玩。
(四)教育内容有待拓展。
调查中发现: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主要侧重于孩子的身体和学习,其他相对关心较少。87.79%的家长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44.7%的随迁子女因学习进步受到家长表扬,20.06%因帮助家长分担家务受到表扬。在关心孩子方面,家长对子女的关注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身体健康;学业成绩;就业出路。家长对子女关心度最少的依次为品德10.47%;人际交往6.69%;心理5.23%。
另外,还有几组数字值得注意和引起重视。在学习方面,超过30%的学生表示“是家长让我来读书的”。在问及“选择中职校的原因”时,42.73%的学生表示“政策限制,上不了高中,不得已的选择”。在学生的出路问题上,58.54%的家长表示“我对孩子的毕业出路感到迷茫”,只有44.31%的学生表示“我已经想好了毕业后干什么”。在问及“你目前最纠结的事是什么”时,31.7%的学生表示担心今后的出路,不知道毕业后能干什么。23.77%的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担忧,有的甚至怀疑自己毕不了业。让学生纠结的事,按照关注度由高到低分别是:专业的选择、朋友相处、家庭不和、政策偏颇等。
鉴于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随迁子女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整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有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要提升随迁子女学生的家庭教育水平,需要家庭、学校、政府三级从以下几方面联动。
(一)提升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要多陪伴,重视亲子沟通。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长工作再忙,工作时间再难把握,也一定要有意识地挤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另外,家长一定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并且注意沟通的方式与技巧,遇事多商量,少指责,多引导。
其次,家长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学习和了解相关家庭教育的知识,与孩子公共学习、共同进步的同时不断强化与孩子沟通的效果和能力。
(二)家校衔接,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主力作用。
1.及时对随迁子女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和激励教育。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一方面,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经济情况,他们相对敏感不自信(调查数据显示:只有67.15%的学生认为“我是一个自信的人”,较之他们其他的优秀品质,自信这个品质明显低于勤劳等品质),自我评价不高。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但由于政策的原因,被迫选择中职学校就读。因此,学校要及时针对这些情况,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接受现实、树立自信、奋发向上。
2.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
较之上海生源,在随迁子女学生身上有许多难能可贵的品质,如勤劳、坚韧、体谅父母等。学校可以树立典型,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更快、更好地融入中专生活。
3.重视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
对专业和未来职业的认识模糊,很多学生心里一片茫然。他们担心、不知所措。家长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或提出好的建议。专业和就业出路又恰恰是学生高度关心的问题。因此,学校分专业前,要帮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同时,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及时让学生了解未来的职业趋势、就业政策和升学政策等与学生今后出路息息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4.关注随迁子女中的特殊学生。
调查中我们发现,10%左右的学生既没有单独的房间,又没有书桌和电脑,16.59%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对这些经济上特别困难或家庭环境特殊的学生,学校、老师应及时给予特殊关注,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5.加强对家长教育指导。
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为部分随迁子女家长开展家长学校等活动,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尤其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逐步解决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家庭教育问题。
(三)加大政府、社会的介入力度。
1.全社会共同关注随迁子女家庭,帮助改善生存环境。
调查中我们发现,随迁子女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低下,而家庭教育水平与家庭经济又紧密相关。因此,要提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水平,不仅要提升家长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就业能力,还要努力帮助随迁子女家庭改善家庭经济情况。因此,需要政府出面,制定符合上海实际的保障制度,让农民工从劳动中获得合理的报酬并享有法定的休息时间,从而为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和时间保障。
2.重视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
由政府主导,以学校、社区和大众媒体等为载体,深入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观念和经验,帮助随迁子女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树立与上海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观、教育观和价值观。
3.打通“中职后”学历提升路径。
目前,上海的中职校和部分中高职贯通专业已经相继向随迁子女学生开放,但中高职贯通专业招收随迁子女学生数量有限,满足不了学生对于学历提升的要求。另外,有超过60%的学生希望今后能继续深造读本科甚至研究生。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根据上海的发展需求和随迁子女的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计划地开发教育资源,保证这部分学生利用业余大学、开放大学等多种形式,接受大专或本科阶段的教育,为中职毕业后的随迁子女开辟一条能继续学习的通道。
参考文献:
[1]郑素君.中职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某职校学生为个案[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周亮亮.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其对策[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1).
[3]黄丹,蒋欣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及对策[J].华章,2013(15).
[4]杨申宣,刘琼维,王红晓.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分析:以云南省蒙自市小学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2(10).
[5]孙文中.厦门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分析及其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3(3).
[6]刘上连.新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呼图壁县调查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7]李实,Johnknight.中国城市的三种贫困状态[J].经济研究,2002(10).
[8]刘永.家庭教育对中国当代青年人生涯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弓晓蕾.构建中职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立体式职业指导的研究:以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上[D].海市师范大学,2012.
[10]吕杏.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D].华中农业大学,2012.
[11]丁小红.三位一体“面对面”:中职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之我见[J].创新实践,2011(11).
[12]王红瑞.中职生学业行为特点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的调查[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13]王金全.职业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实践与探索,2011.
[14]关婷.对特殊家庭成长的中职生的教育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9).
[15]刘林涛,巫俐群.家庭对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9).
[16]张娟.家庭社会资本影响中职生教育选择的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
[17]宋燕.中职校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以眉山市某中职校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2.
[18]黎婉勤,曾熙,李富祥.新莞人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基于2011年的东莞实地调查[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8).
[19]赵江娜.当前中职生家庭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2012(6).
[20]李瑞双.家庭教育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战线,2012(25).
[21]唐雯丽.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家校联合教育模式:对中职生家庭亲密度调查的启示[J].教育与科技,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