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颖 吴岳 刘洋
【摘要】 动态心电图(Holter)对捕捉ST段下降一般比常规心电图更具有优越性, 将ST段下降的关键部位、下降的程度、持续时间长短及伴发的其他心电图所产生异常展现的更清楚、更完整。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检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214
Holter于1962年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他个人的研究成果, 提出在长期持续记录中活动状态下的心电图[1-3], 对其了解“外界因素对心脏的影响”、“日常生活时正常心脏的所有变化”以及在饱餐、运动、性生活等其他状态下时所产生的心电图改变等, 这是一种崭新的心电图记录方法, 就是说在较长时间内动态记录心电图, 在动态情况下研究心电图的变化, 开创了一个全新心电图诊断方法的新篇章[4,5]。Holter不但记录了人体心脏的活动情况, 也捕捉到了ST段的一过性改变, 静息状态下的心电图只能记录短暂的, 仅仅数十次的心电信号, 而holter可持续记录24 h的心动周期波形, 它可高达10万次左右, 对于持续时间较短的心肌缺血发作, 有很高的检出率, 特别适用于那些无任何不适症状的心肌缺血。因此, Holter是无创的、简便的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于心肌缺血的预后评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记录系统
在记录仪的演变过程中, 早期的Holter只能记录较少导联(1个或2个)的心电图, 因为它的低频效应不理想, 所以在心电图上分析ST段一过性下移的准确性不高, 难以为临床提供精准的ST段改变的信息。近年来由于记录仪对采样率的提高, 分析软件也对ST段改变评价参数数据的增多, Holter作为重要的检测手段, 对短暂的ST段的改变和诊断的准确性有显著提高[6-8]。
CMV1、 CMV5 和CSavF是三通道记录仪中常用的组合方式, CMV1导联能记录到明显的P波, 而作者分析室上性心律失常首先要观察P波, CMV5导联是模拟前壁导联, 所以记录到的ST段下降应考虑为前壁心肌缺血, 因它敏感性较高, 利于观察心肌缺血、心室内的传导异常, 因增加了CSavF导联, Holter检测就增强了对下壁心肌缺血检出的敏感性, 但对于胸前导联ST段的检测仍有不足。
现在使用的Holter记录仪, 既确定心律失常发生的部位, 对于心肌缺血的位置也可以明确诊断, 对临床上判断发生改变的冠状动脉更简单明了。可连续记录24 h的心电信息, 不但能记录到疼痛的、无痛的心肌缺血以及发作的昼夜心律, 还能确定缺血的阈值, Q-T间期和心电波形的动态变化, 这些变化非常有利于了解心脏病发作时心脏骤停的发病机制, 对心脏病发作的预防有极大帮助。
2 一过性ST段改变的诱发因素
Holter是记录在平时的生活状态下、静息或活动时的心动周期波形, 因患者的日常活动会引起心电波形的改变, 尤其是一过性、缺血性ST段改变[9]。下面这些因素常常影响ST段的记录分析:患者由坐位变成卧位、过度呼吸、贫血出现、电解质紊乱、发热、心肌肥厚及服用部分药物过量, 例如洋地黄, 均可以引起ST段下移, 分析ST段改变时最常见的影响因素是患者体位的改变, 所以在使用Holter的过程中, 应该耐心细致地记录24h的活动情况, 以便有利于分析ST段的改变与体位变化的关系以及是否受其影响, 这样可以使假阳性病例的出现相对减少, 日常生活的详细情况(如工作、休息、吸烟、饮酒、睡眠等)时间并提供详细的病史, 有利于提高Holter评估心肌缺血的准确性。
3 心肌缺血的评价及诊断标准
Holter检测出短暂性的ST段下移, 它可以出现在有心悸、胸痛等症状的冠心病患者, 还可以出现在无不适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及一部分健康人群。
目前关于Holter中缺血性ST段改变采用“3个一”的标准, 具体内容为:①在基线上, 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0 mV, 测量点为J点后0.08 s处;如果在原有的基线上, ST段已经有部分下移, 要在已经下移的基础上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再下移≥0.10 mV, 测量点为J点后0.08 s处。如心律增快至≥120次/min, ST段下移点就应自动转点J点后5 ms。②ST段下移的时间≥1min。③两次ST段下移的时间间隔≥1 min。
以上数据显示, 对于年龄>60岁、血压≥160~180/ 10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有腰间盘脱出、 体弱、行动不便、 电解质紊乱、 妇女月经期等不适合做运动试验者, 在情绪发生改变或者劳累后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 并怀疑是心绞痛者, 而平静时心电图未见明显改变, Holter在无创的诊断方法中是最简便的[10]。
4 关于心肌缺血总负荷的临床评价
心肌缺血总负荷(TIB), 即24 h内心肌缺血患者一过性ST段下降的程度、持续的时间和发生的阵次总和的乘积。定量评价心肌缺血的唯一指标是TIB, 它涵盖24 h心肌缺血发作(一过性ST段下移≥0.10 MV, 下移持续的时间>1 min)的总时程和总次数。在冠心病患者中, 对于有心肌缺血发作时, 有胸痛的患者仅占1/4, 而3/4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是无症状的, Holter发现对心肌缺血的发作无症状和有心绞痛症状之比平均为3~4∶1。
总之, TIB为冠心病预后的预测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郭继鸿.心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71-1283.
[2] 卢喜烈, 卢亦伟.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解读.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32-69.
[3] 邵耕. 现代心电图诊断手册.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42-56.
[4] 段宝祥. 袖珍临床心电图手册.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76-284.
[5] 张文博, 李跃荣. 心电图诊断手册.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 203-217.
[6] 卢喜烈. 心电图诊断解读.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 48-54.
[7] Gan-Xin Yan, Peter R.Kowey. 心律失常的现代治疗.严干新, 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04-319.
[8] 葛均波, 方唯一, 沈卫峰. 现代心脏病学进展.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128-133.
[9]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心血管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1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49-66.
[10] 钱菊英, 梁春, 林贻梅, 等. 反复胸痛伴晕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4):386-387.
[收稿日期: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