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娅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不同分娩方式以及产科相关因素对于产妇盆底支持组织的近期影响。方法 60例健康初产妇,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剖宫产分娩, 观察组采用阴道分娩。比较产妇分娩前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以及盆底肌电图指标数据。结果 产前, 两组产妇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 观察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功能活力值低于对照组, 盆底肌功能活力差值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分娩产后更易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产后相关因素会影响压力性尿失禁与盆底肌功能活力。
【关键词】 不同分娩方式;产科相关因素;盆底支持组织;近期影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204
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 在初产妇产妇中发病率比较高。此病主要是指在分娩过程中损伤了产妇的盆底肌肉组织, 致使盆腔器官功能发生异常, 严重影响产妇预后的生活质量[1]。本研究就不同分娩方式以及产科相关因素对于产妇盆底支持组织的近期影响进行统计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9月本院健康初产妇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年龄19~35岁, 平均年龄(28.46±1.73)岁, 孕周20~25周, 平均孕周(22.78±2.59)周;观察组年龄20~34岁, 平均年龄(27.72±1.47)岁, 孕周21~27周, 平均孕周(24.14±1.66)周。两组产妇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对比。
1. 2 方法 ①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产妇压力性尿失禁情况问卷调查, 并填写标准的SUI问卷调查表。②积极主动与产妇沟通产妇分娩方式以及过往病史, 定期进行周期性的随访与随诊。③先进行传统常规性的妇科检查, 检查产妇外阴有无触痛、出血、红肿以及压痛等症状, 观察产妇阴道口闭合情况与会阴体的弹性是否良好。检查产妇阴道有无出血和漏尿现象。④在传统常规检查基础之上给予盆底肌电图检查:首先产妇排空膀胱, 然后应用Femicsani盆底肌功能检测系统进行检查, 最后对产妇盆底肌肉的肌电图进行统计记录和分析。
1. 3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产妇生产前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以及盆底肌电图检测指标数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产妇生产前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比较 产前, 观察组产妇中发生压力性尿失禁7例(23.33%), 对照组6例(20.0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 观察组产妇发生压力性尿失禁17例(5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例(1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产妇盆底肌电图指标检测数据比较 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功能活力值为(13.02±1.3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46±2.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功能活力值差值为(4.13±0.3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1±0.4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盆底肌是指女性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 是人体中十分重要的器官组织, 可以支持众多的盆腔内部脏器, 从而参与人体各项生理活动[2]。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 主要是由于产妇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损伤了盆底肌肉组织, 影响盆底组织的胶原代谢, 从而减弱盆底组织的结构功能, 导致产妇盆底肌功能出现功能障碍性病变。产妇一旦患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粪失禁、盆腔脏器脱垂以及性功能障碍等症状。不仅严重影响产妇预后的生活质量, 还会危害产妇的心理健康, 引发焦虑、抑郁及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3]。盆底肌功能活力与产妇分娩方式以及产后相关因素密切相关, 同未生育的女性相比, 分娩方式都会影响产妇的盆底肌功能活力。临床经验表明, 采用剖宫产分娩方式可以显著缓解对产妇盆底肌肉群的伤害, 而阴道分娩方式则是引起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 产妇在分娩之后需要给予及时、准确的盆底肌功能检测、治疗以及护理干预等措施, 以降低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 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 产前, 两组产妇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 观察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阴道分娩方式对产妇的盆底肌肉损伤更大, 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更高;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功能活力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功能活力值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产后相关因素同盆底肌功能活力相关联, 阴道分娩方式相较于剖宫产, 盆底肌功能活力值降低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 产后相关因素同产妇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底肌功能活力密切相关, 妊娠分娩对盆底肌肉都有伤害。与剖宫产相比, 阴道分娩方式对于产妇盆底肌肉伤害更大, 产妇更易产生压力性尿失禁, 产后给予产妇及时、准确的盆底肌功能检测与康复治疗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王晓银, 张琳琳, 李玉梅, 等.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5, 7(8):36-41.
[2] 王淑静, 邓晓岚, 陈德新, 等.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 9(20): 3768-3773.
[3] 刘金华.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相关因素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6):466-467.
[收稿日期: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