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水峰
【摘要】 目的 对脑梗死实施超早期溶栓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探析。方法 80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均实施超早期溶栓治疗,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 对比与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溶栓成功率分别为95.0%、90.0%, 对照组分别为77.5%、67.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5%,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2.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实施超早期溶栓治疗与综合护理相配合, 可增强患者的临床疗效, 提高脑梗死血管的再通率, 减少致残率。
【关键词】 脑梗死;超早期溶栓;临床护理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160
脑梗死属于临床治疗中多发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主要是因为脑梗死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 造成患者脑组织存在缺氧、缺血等情况, 导致脑组织软化与坏死, 引起神经功能缺损[1]。实施超早期溶栓治疗与护理干预相配合,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作者随机抽选本院治疗的80例脑梗死患者, 给予超早期溶栓治疗, 分别实施不同护理模式, 现将探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超早期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男22例, 女18例, 年龄43~87岁, 平均年龄(59.7±9.1)岁;观察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41~85岁, 平均年龄(60.5±8.2)岁。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书已通过医院委员会审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同时实施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
1. 2. 1 溶栓治疗前护理
1. 2. 1. 1 接诊护理 患者入院后, 为患者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 严格遵照医嘱用药, 收集患者的血液标本以开展肾功能、凝血四项等检查。若是患者需要MRI或CT检查, 需在4~6 min内进行。
1. 2. 1. 2 评估患者病情 护理人员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 并对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率进行详细询问, 同时了解患者服用的药物。
1. 2. 1. 3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需鼓励支持患者, 同时将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意义、目的、方法、疗效等情况详细介绍给患者及其家属。
1. 2. 2 溶栓治疗中护理 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体温、肌力以及血压等变化。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且保证氧饱和度>95%, 患者在治疗2 h内, 每隔15 min需对患者神经功能与血压进行1次评估, 之后6 h内改为30 min 1次, 24 h后1h 1次。急性期, 患者的血压需略高于正常水平, 以保证脑部灌注, 避免患者梗死面积的扩大, 若是患者血压≥21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 需实施降压治疗。发生脑出血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遵医嘱给予甘露醇;心肾功能不全患者则需给予呋塞米进行治疗, 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的尿量与血压下降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1. 2. 3 溶栓治疗后护理 护理人员在患者治疗完成后, 需对患者出血状况进行及时评估, 以确认患者是否存在意识障碍、肢体运动障碍以及语言表达障碍等.在溶栓治疗后, 分别于治疗后1、3、6、24 h对患者的凝血时间进行复查, 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出血先兆,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 检查患者的呼吸、呼吸道分泌物、血压以及抽搐等情况, 若患者存在上述情况, 且患者血压正常, 需给予高压氧舱治疗, 并由护理人员陪护。
1. 2. 4 康复治疗 待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后, 实施康复治疗, 例如针灸、物理疗法以及言语训练等。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与分析。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患者体征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生活能够自理为治愈;治疗后患者体征与临床症状的改善较为明显, 患者肌力提高超过2级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患肢肌力提高低于1级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体征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溶栓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我国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具备较高的致残率, 脑梗死主要与患者的脑血管堵塞导致的脑组织缺氧、缺血引发的功能丧失与坏死有关[2, 3]。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多实施溶栓治疗, 能够及时再通患者的堵塞脑血管, 治疗缺血性半暗带[4], 促使患者脑功能的恢复, 改善患者的预后, 减少致残率。配合专科护理, 可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保证溶栓治疗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需严格遵照医嘱给予溶栓剂, 保证患者静脉通路的顺畅, 在用药过程中, 医务人员需对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例如:血氧饱和度、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 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避免患者死亡。
本研究中, 作者在80例实施超早期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活动, 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溶栓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樊双义等[5]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在使用超早期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溶栓成功率, 恢复患者的脑组织循环,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避免患者的死亡, 而且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易伟, 罗娟.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观察.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4, 24(5):2745-2746.
[2] 马润洲, 赵军, 杨建忠, 等.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72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15):2979-2980.
[3] 钟剑萍, 欧阳同伟, 刘健, 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4, 3(2):121-123.
[4] 国月彩.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护理进展.护理人员进修杂志, 2001, 16(8):591-593.
[5] 樊双义, 王天昊, 何宝明, 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9, 34 (4):463-466.
[收稿日期: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