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涛
【摘要】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杆菌毒素不同注射位点对眼睑痉挛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86例眼睑痉挛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 各43例。其中观察A组患者行眉头、外眦部、上睑内外侧、下睑外侧注射, 观察B组患者在观察A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下睑内侧注射。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眼睑主观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Ⅰt)、前段OCT泪河高度(TMH)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Jankovic 评定量表(JRS)评分、BUT、SⅠt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观察A组患者的TMH明显低于观察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杆菌毒素眼轮匝肌注射可有效对眼睑痉挛症状进行控制, 其中豁免下睑内侧注射模式有助于术后早期改善泪液引流。
【关键词】 眼睑痉挛;注射位点;A型肉毒杆菌毒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138
眼睑痉挛是一种常见的颅面肌张力障碍疾病, 其具体病因不明。目前, 临床普遍采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眼轮匝肌对眼睑痉挛患者进行治疗, 但是对于注射位点的选择尚无统一结论, 特别是对于是否应该进行下睑内侧位点注射存在较大争议[1]。本次研究为探讨注射位点对眼睑痉挛治疗效果的影响, 随机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的眼睑痉挛患者86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眼睑痉挛患者86例,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 各43例。其中观察A组男25例, 女18例, 年龄44~69岁, 平均年龄( 61.2±8.1)岁;观察B组男23例, 女20例, 年龄41~72岁, 平均年龄( 61.5±7.8)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开睑运用不能、半侧面肌痉挛、干眼症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A型肉毒杆菌毒素冻干结晶(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 每安瓿中含肉毒杆菌毒素100 U, 在低温冰箱中进行保存, 在使用前取生理盐水对其进行稀释, 稀释标准为50 U/ml。取1 ml皮试注射器+4.5号针头对两组患者进行多点注射, 其中观察A组患者行眉头、外眦部、上睑内外侧、下睑外侧注射, 观察B组患者在观察A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下睑内侧注射。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于治疗后第4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①眼睑痉挛量表:采用JRS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眼睑痉挛程度进行评估;②BUT:荧光素试纸被生理盐水润湿后, 将其涂于球结膜上。按照滤光投照法在裂隙灯下通过钴蓝光片对其进行观察。受检者首先闭合眼睑5 s, 自然睁眼后开始计时, 并叮嘱患者切忌瞬目。若在裂隙灯下观察到角膜表面泪液膜呈现均匀的鲜绿色, 待泪膜表面观察到出现黑色破裂斑, 再结束计时, 此间隔时间即为BUT;③SⅠt:受检者在暗室静坐, 取丁卡因滴眼液滴入眼中, 待患者反应性充血完全消退且眼表麻醉充分后, 取Schirmer试纸对着并将其上端置于结膜囊内, 长度以患者可自然瞬目为准。受检者看向上方, 5 min后将试纸取出。从折线处开始对试纸被泪液湿润长度进行测量;④TMH:受检者端坐, 将头部妥善安置, 并指导患者注视引导光源, 之后根据仪器操作规则进行相关测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JRS评分、BUT、SⅠt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A组患者的TMH明显低于观察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眼睑痉挛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多数报道均指出, 眼睛痉挛的发生可能同脑部基底节损害所引起的胆碱能神经过度活跃有关[2]。当前, 临床主要采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眼轮匝肌注射对眼睑痉挛进行治疗。有报道指出, A型肉毒杆菌毒素对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末梢具有选择性作用, 能够对乙酰胆碱的释放进行抑制, 在注射部位的肌肉引起一过性麻痹, 从而促进肌肉痉挛的缓解或消除。
但是, 目前临床对于眼轮匝肌注射位点的选择尚未得出统一结论。早期主要对提上睑肌进行注射, 但是在注射后易引起上睑下垂等副作用。随着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 逐渐将注射位点向睑板前轮匝肌转移, 副作用及痉挛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临床常用的注射模式主要包括豁免下睑内侧模式和全位点注射模式, 其中后者由于增加了靠近泪囊和泪小管注射位点, 可能会对泪液引流和泪膜稳定性造成干扰;而前者由于减少了注射位点, 可能会引起眼睑痉挛症状控制效果减弱[3]。A型肉毒杆菌毒素眼轮匝肌注射可有效改善眼睑痉挛症状, 不同注射模式并不会对此种控制效果造成影响。
SⅠt、BUT、TMH均是常用的泪液动力学指标, 常被用于眼睑痉挛患者治疗效果评估中。泪河主要位于眼球表面和眼睑之间, 其高度可作为泪液系统功能及泪液量的可靠反映指标[4]。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Ⅰt、BUT、JRS评分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观察A组患者的TMH值明显低于观察B组(P<0.05), 表明在下睑内侧位点行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会削弱泪液引流, 提示豁免下睑内侧注射模式有助于减低眼睑痉挛患者术后溢泪症状的出现,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A型肉毒杆菌毒素眼轮匝肌注射可有效对眼睑痉挛症状进行控制, 其中豁免下睑内侧注射模式有助于术后早期改善泪液引流, 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姜集成. 100例A型肉毒杆菌毒素皮下注射治疗眼睑痉挛临床疗效观察. 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33):50-52.
[2] 杨晖, 丁小虎, 赵秀娟, 等. A型肉毒杆菌毒素不同注射位点在眼睑痉挛治疗中差异的对比研究.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3, 13(4):236-238, 242.
[3] 陈光西, 戚亦平. A型肉毒杆菌毒素穴位注射治疗眼睑痉挛体会.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1(2):121-122.
[4] 陶斐, 余腾, 吴桂明. 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临床疗效. 现代实用医学, 2011, 23(12):1348-1349.
[收稿日期: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