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比较

2016-05-04 04:39陈书文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0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陈书文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1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根据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与研究组(4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采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 研究组采取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1%,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8.3%(P<0.05);研究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气道峰压及每分钟通气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4%(P<0.05)。结论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可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及呼吸力学指标, 进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效果优良。

【关键词】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07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该病多反复发作[1], 在感染及劳累等诱因作用下, 患者多因合并呼吸衰竭而死亡。机械通气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酸中毒及低氧血症的有效手段[2], 常用通气方式主要有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与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为进一步探讨两种通气方式的临床疗效, 对本院部分患者进行研究, 以期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提供相关参考,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住本院治疗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1例。根据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与研究组(45例), 其中对照组男22例, 女24例;年龄62~87岁, 平均年龄(72.4±5.8)岁。研究组男21例, 女24例;年龄61~88岁, 平均年龄(73.1±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卧床休息, 营养支持, 根据药敏试验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雾化祛痰以及解除支气管痉挛等治疗。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采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 研究组采取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参数设置:调制模式S/T, 呼吸频率12~18次/min, 潮气量6~10 ml/kg, 吸入氧浓度30%~60%, 呼吸比2∶1, 吸气治疗时间1.0~1.3 s。治疗期间心电监测患者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3]。

1. 3 观察指标 治疗72 h后,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血气分析检测PaCO2、PaO2以及pH值;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气道峰压以及每分钟通气量, 并统计并发症情况。

1. 4 疗效评定标准[3] 显效:治疗72 h后, 患者心悸、气促、呼吸困难以及发绀等症状基本消失, PaCO2<50 mm Hg (1 mm Hg=0.133 kPa), PaO2>50 mm Hg;有效:上述临床症状较前改善, PaCO2及PaO2改善程度在10 mm Hg之内。无效: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较前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 治疗72 h后, 研究组患者显效19例, 有效22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1.1%(41/45)。对照组显效16例, 有效20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78.3%(36/46)。经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 2 血气指标 治疗前研究组PaCO2、PaO2以及pH值分别为(69.3±9.6)mm Hg、(62.2±8.5)mm Hg和(7.22±0.32);治疗后分别为(45.1±7.3)mm Hg、(77.8±10.2)mm Hg和(7.37±0.36)。对照组治疗前PaCO2、PaO2以及pH值分别为(71.1±9.5)mm Hg、(60.6±8.4)mm Hg和(7.22±0.31);治疗后分别为(56.4±8.4)mm Hg、(64.7±9.6)mm Hg和(7.36±0.35)。治疗前两组PaCO2、PaO2及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PaCO2及PaO2均优于对照组(P<0.05), 但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呼吸力学指标 治疗前, 研究组气道峰压、每分钟通气量分别为(36.7±10.2)cm H2O(1 cm H2O=0.098 kPa)、(9.2± 3.1)L/min;治疗后分别为(23.1±6.4)cm H2O、(6.1±2.3)L/min。对照组治疗前气道峰压、每分钟通气量分别为(37.1±9.7) cm H2O、(9.3±3.2)L/min;治疗后分别为(31.2±6.2)cm H2O、(8.1±2.7)L/min。治疗前两组气道峰压及每分钟通气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2. 4 并发症 研究组患者出现通气不足2例, 气压伤1例, 发生率为6.7%(3/45);而对照组出现通气不足2例, 通气过度2例, 气压伤4例, 发生率为17.4%(8/46)。经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对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 由于长期炎症刺激, 气道发生重塑, 结构改变, 导致呼吸道狭窄。此外, 肺实质病变引起下呼吸道开放功能显著下降, 进而造成肺部弹性回缩力降低。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可引起通气与换气功能抑制, 因此极易引起呼吸衰竭[4]。机械通气是改善患者病情的有效手段, 面罩方式通气由于不能达到有效的作用强度, 因此临床多采用气管插管, 与呼吸机同步治疗。

传统多采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方式, 该通气方式将机械通气治疗与自主呼吸运动相结合, 可确保通气量充足, 并降低人机对抗的几率。但由于老年患者肺组织损伤较重, 且呼吸道内分泌物较多, 功能严重受限, 通气时需将潮气量增大, 易引起肺部气压伤。而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可通过计算呼吸机压力与肺组织容积之间的关系, 对吸气压力指令通气进行实时调节, 并可依据患者气道阻力变化对潮气量进行随时调整, 进而稳定潮气量, 增加有效通气量, 并减少气压伤等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方式比较, 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的患者血气指标及呼吸力学指标恢复较为迅速, 且两组pH值并无显著差异, 提示均无过度纠正通气。此外, 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表明具有较好的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 可认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在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玲, 张胜.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氧代谢及肺功能的影响.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8):1102-1105.

[2] 陈云春.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氧代谢及肺功能的影响观察.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1(8):152-154.

[3] 孙秀平.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对氧代谢及肺功能的影响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7):435-436.

[4] 王振雷.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疗效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22(6):32-33.

[收稿日期:2015-11-04]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
综合护理干预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