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预后的临床关联研究及分析

2016-05-04 19:40李筱瑜邢振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0期
关键词:c反应蛋白关联血清

李筱瑜?邢振华

【摘要】 目的 探究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脑梗死的关联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8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A组, 同时间段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与6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B组和C组, 分别测定三组检测人员的CRP含量与CRP异常率。结果 CRP含量、CRP异常率:A组明显高于B、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明显高于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RP水平是评定脑梗死严重程度与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应更加深入的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改善疾病预后, 为疾病治疗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脑梗死;C反应蛋白;血清;预后;关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024

CRP是炎性反应的一种生物学检测标志[1], 通常情况下, 该检测指标存在于人体的血浆与血清中,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出现急性炎症时, 其体内的炎性反应系统将被激活, 表现为CRP水平显著增高[2]。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探究CRP水平的改变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现将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设为A组, 并选取同时间段收治的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与60例健康体检人员分别设为B组和C组。A组:男42例、女38例, 年龄最小52岁, 最大80岁, 平均年龄(65.9±5.6)岁;病程最短1 h, 最长3 d, 平均病程(24.3±23.3)h。B组:男16例、女14例, 年龄最小55岁, 最大79岁, 平均年龄(65.8±5.2)岁;病程最短1.2 h, 最长4 d, 平均病程(23.6±24.2)h。C组:男32例、女28例, 年龄最小54岁, 最大80岁, 平均年龄(64.9±5.1)岁。三组检测人员在近30 d内均无感染、风湿、急性创伤等疾病, 无肿瘤病史、无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A、B、C三组检测人员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方法 CRP的检测:所有检测人员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取4 ml的静脉血, 并给予散射浊度法进行测定, 异常情况为>5 mg/L。

1. 3 观察指标 分析三组检测人群的CRP含量与CRP异常率, 比较差异。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CRP含量与CRP异常率分别为(5.72±1.85)mg/L和53.75%;B组:CRP含量与CRP异常率分别为(4.22± 1.24)mg/L和26.67%;C组:CRP含量与CRP异常率分别为(2.42±0.63)mg/L和0。CRP含量、CRP异常率:A组明显高于B、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明显高于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CRP是存在于人体肝脏内的一种合成微量蛋白, 是临床上一种非特异性标志物。当患者机体组织受到损伤时, 人体血清或血浆中的CRP水平将显著增高。临床研究表明[3, 4], CRP水平是可用来检测脑梗死预后的一类标志物, 且临床价值重大。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 其中脑梗死所占比重高达80%。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分别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人员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检测三组的血清CRP含量及CRP异常率得知, A组明显高于B组, B组明显高于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脑梗死患者可能具有炎性反应。肖伟忠等[5]研究认为, 在缺血事件中, 炎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且CRP是临床上一种相对独立的评价指标。夏昱等[6]研究发现, 疾病的发生发展对应的炎性反应程度各不相同, 主要与脑梗死程度有关。因此, 血清CRP水平除了能够对患者体内的炎性系统反应程度有效的反映出来, 还能够反映脑梗死疾病的严重程度。据国外研究报道, 血清CRP水平和脑梗死疾病的预后息息相关。当CRP水平持续升高时, 其预后不良, 临床表现为病死率升高、功能恢复较差。另有学者研究发现, 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与凝血因子的启动也具有一定的联系, 可使得该类疾病患者的死亡率增加。当血清CRP水平升高时, 可表现为脑梗死炎性反应增强, 从而进一步加速患者梗死区域半暗带的恶化。

综上所述, 血清CRP水平是评定脑梗死严重程度与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应更加深入的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改善疾病预后, 为疾病治疗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沈建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检验医学, 2011, 26(3):202-203.

[2] 刘丹, 刘国荣, 张茂林, 等.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C反应蛋白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12(1):40-43.

[3] 陈涓涓, 杨媛慧, 吴军, 等. P选择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青年性脑梗死临床分型及预后的关系.广东医学, 2012, 33(20): 3133-3136.

[4] 史哲, 张茗, 吴永辉, 等.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超敏C反应蛋白的比较. 北京医学, 2013, 35(2):88-90.

[5] 肖伟忠, 蒋庆渊. 炎症反应综合征与脑梗死预后相关性分析. 中国康复, 2010, 25(3):184-185.

[6] 夏昱, 殷亚楠.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及阿司匹林对其影响.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5):450-453.

[收稿日期:2015-11-23]

猜你喜欢
c反应蛋白关联血清
血清4型Ⅰ群禽腺病毒 Hexon、FierⅠ、FiberⅡ基因的原核表达
幽门螺菌感染胃炎患者血清miR-155表达与IL-6表达的相关性
奇趣搭配
拼一拼
智趣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与药理解析
CRP与白蛋白比值对急性重症肾盂肾炎预测价值的探讨
PCT、CRP及WBC在小儿发热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无关联①
血清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