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

2016-05-04 09:49曾纪鑫
情感读本·生命篇 2016年4期
关键词:躯壳空空前人

曾纪鑫

看重生命的人,必将看重死亡;游戏生命的人,醉生梦死,生死无界,已无本真意义的死亡可言;对生命自暴自弃的人,早已是灵魂出窍,徒有一具空空的躯壳行走于世……

生老病死,是人生无法抗拒的历史过程。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个体的人,便被抛入了偶然与必然相互联系的大千世界之中。走完一段旅程,死亡,将不可避免地降临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头上,这是人生发展的必然规律。至于生命之长短以及何时消亡,便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了。

死亡,是独特的一次性体验,对生存于世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无法重复。生命只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也只有一次。

正因为死亡人均只有一次,难以雷同,所以,关于死亡的滋味、过程、归宿等,也属个体独一无二的经验,并不存在某种权威的文字或声音对它进行叙说与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死亡的体验及死后的阐释,只有依靠推测与想象才能完成。

然而,死亡的经验毕竟还是有的,这便是对死亡过程的叙述。前人通过语言、文字或图示将自己的死亡历程留给后人,天长日久,便积淀成了一笔关于死亡的宝贵财富。只要我们一想到“死亡”这个词语,前人留下的那些体验就会不由自主地漫过心海,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其实,这些关于死亡的体验,也不是严格的、本真的死亡之体验。生命一旦死亡,其述说与阐释也就画上了句号。因此,我们所接触或接受的有关死亡的体验,只是一种正在死亡过程之中的经验。生命正一步步走向终点,接近死亡,而没有达到死亡的极限,就在这一过程之中,前人尽其所能地留下了他们能够留下的一切话语。

面对死亡,有人害怕,有人欣喜;有人忧伤,有人开朗;有人黯然,有人坦然;有人遗憾,有人满足……因了人生态度、生活阅历、目标追求的不同,其表现形态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其实,人生的每一时刻,莫不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生命是坚实的,它可以历经许多无法想象的坎坷、灾难甚至浩劫而依然蓬蓬勃勃;然而,生命又是脆弱的,哪怕半点意外的偶然,如一粒小小石子的打击或一粒饭食的哽噎,也会置人于死地,从而造成生命的断裂。

明乎于此,对待生命,既要执着,也须达观才是。

面对死亡,也是面对人生的一种继续与连锁反应。看重生命的人,必将看重死亡;游戏生命的人,醉生梦死,生死无界,已无本真意义的死亡可言;对生命自暴自弃的人,早已是灵魂出窍,徒有一具空空的躯壳行走于世……

就生理学角度而言,对死亡的恐惧与悲伤,是人生的内在冲动与本能。然而,对于那些很好地生活过,真正体验了生命本质与内涵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一件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有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也如黄叶被秋风吹落枝头、飘向大地,既无远离美好人世之恐惧,也无解脱悲苦人生之欣喜,就像一次家常的晚餐,一次平常的散步,恬然而宁静地死去。于是,生命在走向终点的同时,也达到了人生的峰巅,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优雅与优美、壮丽与完美,正如弘一法师临终遗墨所言:“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摘自《今晚报》

猜你喜欢
躯壳空空前人
梁潮诗作《了
——如空空,空空如……》·源清书法
打渔人
趣味古文
孙空空 捏面人
又见云朵
空饮料瓶
复制人
杜拉斯:我以妓女的躯壳盛满作家的灵魂
吸取前人经验 发展军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