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在对门唱山歌
——记陕西省安康市老干部合唱团

2016-05-04 01:47雷燕
金秋 2016年18期
关键词:混声唱山歌安康市

◎文/雷燕

郎在对门唱山歌
——记陕西省安康市老干部合唱团

◎文/雷燕

郎在对门哎唱山歌喂,姐在房中哎织绫罗喂。

哪个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唱的个样哎好哇,

唱的奴家脚趴手软手软脚趴脚趴手软手软脚趴,

踩不得云板丢不得吔哎梭喂,

绫罗不织哎听山歌喂。

绫罗不织哎听山歌喂。

当这首无伴奏混声合唱民歌落下最后一个音符时,全场观众立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台上这些平均年龄60岁的老年人,用陕南农村方言将恋爱中青年男女娇羞、疼爱、赞美的情愫演绎得淋漓尽致。先慢后快,先唱后说再唱,多声部时松时紧、时快时慢的演唱风格,仿佛一幅乡间风情画,让观众看到了恋人间欲说还羞、欲骂却嗔的暖人画面。这次演出的巨大成功,最高兴的莫过于团长马家兰和指挥赵晓康夫妇了。

马家兰和赵晓康从安康歌剧团退休后,一直割舍不下一生为伴的音乐,尤其那充满地域特色的陕南民歌,更是让他们魂牵梦萦。演唱陕南民歌、宣传陕南民歌、推广陕南民歌,回报汉江之水养育之恩的念头愈来愈强烈。2009年3月,一支主打陕南民歌的合唱团成立了。在“吉祥安康、快乐健康”的宗旨下,100多名来自社会各界的离退休人员汇聚在一起,唱响他们心中的歌。马家兰夫妇也适时地给合唱团定出发展的方向:用混声无伴奏合唱演绎原生态的陕南民歌。

团员大多只是喜欢唱歌,但对怎么唱、怎么才能唱得好听、怎样科学用嗓子、怎样来演绎歌曲的思想内涵等等,却如同一张白纸,乐理知识更接近于零。面对这样一群音乐“盲人”,马家兰和赵晓康没有打退堂鼓,他们说:“喜欢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心中有强烈的对音乐的热爱,辛勤耕耘后,一定会唱出美妙的歌声。”

起初,一些团员认为,唱歌就是比嗓子,谁的嗓门大,谁就能唱好歌。这种不正确想法,及时被称为“陕南百灵”的马家兰给否定了。接下来的实战练习,团员们真的领教了大白嗓子的苍白无趣。夫妇俩像教小学生一样,从发音吐字、用声换气、站姿眼神、乐理视唱等一点点教起,反复讲解示范,团员反复揣摩练习,一段时间后,团员们高兴地喊道:“哎呀,我会用真假嗓子了,声音变得优美有感情了,原来扯着嗓门大喊着唱歌太难听了!”2011年,安康市委组织部和老干局为庆祝建党90周年,决定排演大型红色经典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经过慎重考虑,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马家兰夫妇和他们的老干部合唱团。此时,指挥赵晓康刚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身体虚弱,他来不及等到身体恢复,就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合唱团第一次公开演出,也可以说是对合唱团水平的检验演出,团长、指挥和全体团员都憋着一股劲,要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合唱是一门难度较大的群体表演形式,要让几十、几百人在声音的音准、力度、节奏上保持一致,使多个声部统一融合、衔接自然、浑然一体,其难度可想而知。马家兰和赵晓康不厌其烦,从呼吸、共鸣、咬字吐字、艺术处理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解示范。排练时豆大的汗珠流淌在每个人的脸上,却没有一个人退出。正式演出那天,由乐队和合唱团员组成的二百多人的演出阵容气势恢宏,他们的歌声荡气回肠、磅礴激昂,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震耳的掌声此起彼伏,演出取得圆满成功。老干部合唱团成为安康市音乐史上第一个完整演唱《长征组歌》声乐套曲的业余团队。这次成功,鼓舞了士气,更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关注,安康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正式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从此,合唱团归属于安康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活动中心也在排练场地、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合唱团最大的支持。

迈出成功第一步,马家兰夫妇和合唱团员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们更没有忘记合唱团成立时的初衷——传播陕南民歌。陕南民歌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或对唱,大多为四八句,篇幅短小,旋律简单。要将原生态的民歌用多声部混声合唱表现出来,就需要重新编曲。赵晓康一头扎进民歌的音乐世界,夜以继日,对广泛流传在安康地区的民歌大胆进行改编,既保留原乐曲的粗犷豪放、雄浑大气、细腻纤巧、温婉流转的艺术特点,又使新曲目更有生活气息,更适合混声合唱。几年来,赵晓康先后改编了《郎在对门唱山歌》《送饭调》《一对红鸦雀》《汉江船工号子》《摘菜歌》等十首民歌,并汇集出版。为便于在国内外推广宣传,每首歌都用五线谱和简谱两种形式表现。为了使团员更深刻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马家兰团长从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故事场景、人物心情等讲起,一遍遍示范着小媳妇的俏皮娇媚、老船工的艰辛执着。马家兰也是过60的人了,每一次排练结束,累得像散了架似的,可再次排练,她又精神抖擞,忘掉一切。团员们对他们夫妇的付出,看在眼里,更疼在心里,唯有更加认真地唱,才能让他们少操心,少劳累。每周两次的集中排练,是团员们最高兴的时候,不仅在歌声中得到愉悦,更是大家谈天说地、交流谈心的好时候,烦心的事,也在你一句我一言中消散了。

2011年11月底的北京已是寒气袭人,安康市老干部合唱团一行49人却怀揣着火热的心抵达北京,他们要参加中央电视台“歌声与微笑”栏目组的节目录制。原来,他们是在参加西安合唱艺术节时,被负责全程跟踪报道的中央电视台“歌声与微笑”栏目组发现的,他们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得到了栏目组的青睐,随后便受到邀请。27日晚,央视演播大厅灯火辉煌,初登中央电视台音乐殿堂的团员们兴奋激动、紧张新奇,有的团员手心竟冒出了冷汗。随着指挥赵晓康的手起,训练有素的团员们立即镇定了,随即清新悦耳的歌声在大厅响起,《郎在对门唱山歌》《送饭调》两首富有乡土气息的陕南民歌,随着团员们空灵悠扬、诙谐幽默的演绎,秦巴山的醇厚、汉江水的灵秀、男女间美好的爱情被表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歌唱完毕,掌声四起,著名音乐人郭峰、程琳等激动地评价道:“合声非常美,领唱非常优秀,指挥很棒!”这一次,他们不仅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也喜滋滋地捧回“优秀演唱奖”。然而荣誉的背后,却有着感人的故事。那段时间,又要紧张排练,又要参加录制花絮,赵晓康鼻血不止,人人为他捏一把汗,有人提出放弃这次北京之行,可赵晓康和马家兰坚决不答应,他们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宣传陕南民歌的机会。马家兰安慰大家说:“不用担心,我为他准备了急救包。就是抬也要把他抬到北京去。”这种悲壮和坚定,让每一位团员由衷赞佩。

冯建雪与马家兰合唱

随着知名度的扩大,他们的演出活动越来越多,演唱水平也要不断地提高。除了每星期两次的集体训练,马家兰团长还把要学的东西发到微信圈里,团员们在家里练习。严师出高徒,从最初的对乐谱一窍不通,到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能看着乐谱唱歌,而发声的技巧、对歌曲节奏的把握等都不再是问题。团员们高兴地说:“我们的合唱团,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不仅学会了演唱歌曲,更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谁家有难了,谁生病住院了,大家都会去帮忙去看望。马团长更像一位知冷知热的大姐,我们有了不开心的事,都愿意给她说,她特别会开导人,三五句话说的我们豁然开朗。”

为了更好地演绎陕南民歌,传承陕南民歌,搜集到更多的原汁原味的民歌,马家兰夫妇常带着团员到乡间去采风,和当地民间艺人交流,体验秦巴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俗。采风的地方有的不通车,山路崎岖,他们就步行,脚磨出血泡,却没有一个人掉队。当他们风尘仆仆赶到目的地,听到动听的民歌时,一路辛苦早已忘记了。

合唱团成立8年来,马家兰和赵晓康没有因为自己的事耽误过一次训练,风雨无阻的敬业精神,感染也感动着每一位团员。合唱团富有特色的演唱风格,使他们得到许多演出机会,也让他们获得了不少奖项。2013年参加陕西省文化厅和省广电局主办的“华山杯——我的歌声我的梦”首届电视合唱大赛,得到评委高度赞誉,掀起一股陕南民歌风。2014年5月,参加安康老干部合唱团陕南民歌专场音乐会,这是安康有史以来,第一次自行举办的大型原创陕南民歌音乐会,为陕南无伴奏混声合唱音乐发展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15年4月,合唱团参加“唱响中国梦建设新安康”合唱大赛,演唱赵晓康改编的混声合唱《百年一梦》再次夺冠。2016年4月,合唱团受邀参加“七彩夕阳”第七届全国中老年合唱艺术节,演唱了赵晓康改编的紫阳民歌《撒花调》《摘菜歌》等,获得了大赛的“明星金奖、群星金奖、最佳指挥奖和最佳组织奖”四大奖项,为宣传安康、宣传陕南民歌做出了贡献。5月,合唱团参加第十六届中国汉江龙舟节群众合唱展演,摘取了最佳演唱奖的桂冠。荣誉很多,不能叙完;荣誉也只属于过去,在未来的路上,还要继续高唱陕南民歌。

在训练中淘汰,在训练中提高。目前,合唱团有60多人,最大的74岁,最小的也已55岁。这些亲如兄弟姐妹的团员们,肩负着传播陕南民歌的重任,他们希望陕南民歌能生生不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听——郎在对门唱山歌……

赵晓康和马家兰夫妇

陈琳给合唱团颁奖

猜你喜欢
混声唱山歌安康市
唠叨
我唱山歌给党听
我问雪莲花(混声合唱)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我想摘下天上的星星
营造“搬迁后的幸福感”——安康市推行“党建+3”后续扶持服务模式
小河弯弯唱山歌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小学活动掠影
阿妹唱山歌
和你唱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