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村建设的价值功能与模式选择

2016-05-04 07:08王忠武刁立侠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态村模式选择

王忠武 曲 丽 刁立侠

(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山东德州烟草有限公司,山东 德州 253017)



生态村建设的价值功能与模式选择

王忠武曲丽刁立侠

(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山东德州烟草有限公司,山东 德州253017)

[摘要]生态村建设是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方向。生态村是一种合乎生态文明发展规律和人的生态需要,实行绿色生态化生产与生活方式,能够创造良好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新型村庄类型,它是由生态社区、生态家庭、生态产业和生态农民等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为了科学有效地推进生态村建设,需要在明确基本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建设模式。根据中国国情条件和生态村的类型特征,生态村建设的宏观总体模式应当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和社会支持”的四位一体模式。

[关键词]生态村; 价值功能; 模式选择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设想,为我们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前进道路和方向。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一个宏伟设想和庞大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统筹,整体运作,分步实施,生态村建设就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都在试点探索生态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仍明显不足,对生态村的概念理解、内涵结构、路径选择、运作机制、模式建构等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这种状况影响了生态村建设实践的科学有效推进。本文拟在界定生态村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生态村的基本内涵和结构维度,概括论证生态村建设的重要而多方面的价值功能,探索性提出生态村建设的基本原则与选择模式。

一、生态村的概念界定与结构分析

“生态村”(Ecological villag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丹麦学者Robert Gilman在其报告《生态村及可持续的社会》中提出来的。1991年丹麦大地之母(GAIA)信托基金出版的“生态村研究报告”认为,生态村中的“生态”是人与自然间高效、和谐关系的简称,并正式定义了生态村的概念:“生态村是在城市及农村环境中可持续的居住地,它重视及恢复在自然与人类生活中四种组成物质的循环系统:土壤、水、火和空气的保护,它们组成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杨京平:《全球生态村运动述评》,《生态经济》2000年第4期。。生态村概念提出后被广泛认同和接受,许多国家开展了相关研究和建设实践,取得了重要成就,尤其是在丹麦、瑞典、挪威、芬兰、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生态村建设启动早,效果十分明显,吸引力越来越大。

中国的生态村建设实践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大多是依托于原有村庄结构展开,通过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进行生态化改造。如海南省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生态村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现在海南的生态村建设主要以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河北省2003年开始建设文明生态村试点,2004年开始逐步推广至全省。近几年,以海南、浙江、江苏等省为代表,出现了生态村建设的高潮,这些生态村的建设大多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入手,通过发展沼气池,实现物质和生态的良性循环,并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山东省于2005年6月开始进行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以整治农村环境为重点,着力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注意协调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至今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与建设实践相对应的理论研究受到一定重视,一些学者对生态村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生态村是“在一个自然村或者行政村范围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取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村建设则是在特定的农村区域范围内将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科教文卫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比较富裕,社会文明程度比较高,生态环境比较好的新农村。*金鉴明、金冬霞:《中国的生态农业》,《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年第2期。生态村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其具体建设实践以及人们的认识也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认为,生态村作为一个既成事实所指称的是一种合乎生态规律要求、生态文明发展趋势和人的生态需要,实行绿色生态化生产与生活方式,能够创造良好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新型村庄类型,其基本特征和标志是环境卫生优美、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实行绿色无害化生产、生活方式健康文明,基础设施完善齐全、村容民居整洁美化,生态经济社会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村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要求的系统整体,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建设生态村,需要对其基本结构组成进行分析定位。本文认为,村庄作为一种人类聚落形式,是由一定的村民、区域组织、家庭农户、产业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经济社会系统,生态村可以说就是一种各村庄要素生态化了的村庄,它的基本结构可以划分为生态社区、生态家庭、生态产业、生态村民四大基本部分。

农村是同城市相对应的一种人类社区形式,生态村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生态社区。生态社区也称为绿色社区或可持续社区,基本内容和要求是社会、经济与自然协同一体发展,维持社区生态系统平衡,资源环境高效循环利用,废物排放减少和资源化,是一种实现了社区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的新型现代社区。建设生态村要对农村的生活功能区、公共休闲功能区、牲畜饲养区、生产生活垃圾集中倾倒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全面布局。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生态绿化,环境美化、饮食净化、废弃物资源化是生态村的基础工程和基本内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区的基本构成单元,生态村的基本构成部分就是生态家庭。家庭是由家庭成员、关系规范、生活资料和生活方式等要素构成的,生态家庭是一种在物质、关系、行为和思想观念诸层面生态化了的家庭类型。基本内涵和条件是家庭整洁卫生,室内空气清新,庭院绿化美化,家庭生活科学健康,减少浪费污染;家庭成员关系和谐,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等等。

生态村的主体和中心是生态村民。生态村民是指具有生态观念和生态实践能力的村民,从生态文明规范的角度看,生态村民主要包含生态道德规范、生态法律规范、生态日常规范三大方面的内涵与要求*刘新庚、曹关平:《公民生态行为规范论》,《求索》2014年第1期。。生态村民的生态道德规范表现为在对待和处理外事外物的关系方面具有伦理意识和责任感,诸如善待绿地花草、爱护野生动物、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公众场所禁烟等;生态村民须具有生态法律规范意识,严格遵守国家和政府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各项规定,诸如防止污染、节约资源,防爱护国家保护动植物,拒斥违法消费等等。生态村民的日常生态规范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诸如节水节电、健康生活、绿色出行、文明消费等等。

生态产业是生态村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支撑。生态村的主导产业通常是生态农业以及相应衍生出的生态加工制造业和生态旅游服务业。生态农业依循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新型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手段,是一种能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型现代农业形态。生态农业要求将发展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整合利用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好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兼收并包。

二、生态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功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数亿农民总体脱贫,并逐步城镇化,传统的农村经济社会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改造下发生历史性转型与重塑,长期困扰中国的“三农难题”趋于消解。但当今中国农村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题。随着中国人口进一步增多,老龄化进一步加重,粮食安全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传统农业已经不能够应对这些挑战。当前我国农业面临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高消耗和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农村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为水资源问题突出、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城市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向农村扩散、农业生产要素污染严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使传统生态农业体系频临破坏,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等等,要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和农村环境根本改善,必须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科学高效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村也相应成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从农村形态历史变迁的角度看,生态村建设是传统农村原本生态意蕴的现代重构和价值升华。人类村庄的存在已有数千年历史,古往今来一直是“农业生产的载体”“人们的情感之根”“文化传承的活化石”“城市发展的镜像”“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有着持续存在的深刻理由*朱启臻、赵晨鸣、龚春明:《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0-49页。。从根本性质上说,农村原本就是一个生态聚落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村落以农村人群为核心,伴生生物为主要生物群落,建筑设施为重要栖息环境的人工生态系统,它是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亚系统”*王智平:《不同地区村落系统的生态分布特征》,《应用生态学报》1993年第4期。。在当今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开展生态村建设,这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农村传统生态文明的现代重建与价值升华,对于城市和二三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有重大保障。有鉴于此,“人们应当积极看待村落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速具有的重要价值”,努力把乡村生态和乡村文化的“根”“留住”*朱启臻、赵晨鸣、龚春明:《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9页。。

生态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进方式。生态乃生产力之母和人的健康之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健康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广泛开展生态村建设。中国农村幅员辽阔,数量众多,农村生态环境对城市和全国生态环境影响巨大,没有农村生态文明就没有国家的生态文明。通过开展生态村建设不但能够直接改善农村生态文明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可以支持和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村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推进方式。

生态村建设实质上是在广大农村建立推广新型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的一场革命。当今许多农村还处于过去形成的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状态,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脏乱差的情况相当普遍,这与现代化要求和农村建设小康社会极不适应。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广大农民对改变这种状态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通过开展生态村建设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依靠农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营造出文明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必将使广大农村的环境面貌和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历史性的新变化。

生态村建设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达到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管理民主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从村民主体性发展角度看,生态村建设实际上就是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项事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具体生动的实践过程,农民群众的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能力和环境保护自觉性会得到增强,思想道德、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也会因以提高。

生态村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2005年9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提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把农村的生态环境纳入政府环保体系中,为此亟需要转变重城轻乡的政策偏好和农村发展滞后现状,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在农村大量兴建固废与污水无害处理设施,促进公共服务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使农村获得更多更好的稀缺资源支持,这样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和巨大经济社会差别就可能趋于解构和缩小,农民享有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水平必然得以提高。此外,生态村建设还可以创造投资和创业机会,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休闲条件也有重要意义。可以认为,生态村建设是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和形式,是中国乡村历史变迁中的一场革命性变革,也是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探索。

三、生态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要求与模式选择

生态村的概念和建设行动自产生以来,获得了一些国家的认可和接受,在世界各国有不少的农场和非政府组织进行了生态村建设,比较普遍和共同的内容与目标是:(1)生产区域化的有机食品。要求当地生产的食品必须是有机食品,80%的有机食品用于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剩余部分才可用于远销外地。(2)建设生态化的建筑。居住地建设时,尽可能使用本地出产的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3)保护与恢复自然环境。通过土壤管理和堆肥重建土壤的有机质,采取植树等手段来保护自然环境、恢复当地小气候,此外水的管理也是生态村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4)开发可更新的能源系统。生态村居民要改变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太阳、风、水和生质能。(5)减少常规运输手段的使用。为减少环境污染、减轻自然界压力,尽可能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运输和现代通讯手段电话、网络来替代用轿车、卡车等交通方式。国外的典型生态村及其主要特点如表1所述。*薛鹏丽、舒廷飞、张丹华等:《蒋巷村建设新型和谐生态村的构想——基于国内外生态村实践的经验和总结》,《四川环境》2006年第3期,第36页。

表1 国外典型生态村及其主要特点

总体来看,国外生态村创建多倾向于宗教精神化,重视乡村景观建设、美学价值及绿色生态建筑,强调覆盖空间异质性以及建筑物的太阳能利用、节能、节水、绿化及材料绿色化,但很少涉及农业生产活动。

国内的生态建设村与西方有很大差异。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较明显,中国农村经济总体落后,发展经济是中心任务。因此,各地生态村建设实践大都基于现状,扬长避短,致力于通过生态村建设来促进村庄发展和民生改善,主要模式可归纳为农业生态村、旅游度假生态村、能源生态村、林业生态村、文化生态村(见表2)。*薛鹏丽、舒廷飞、张丹华等:《蒋巷村建设新型和谐生态村的构想——基于国内外生态村实践的经验和总结》,《四川环境》2006年第3期,第36页。

表2 国内生态村主要类型模式

通观国内外生态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可以看出,生态村的具体类型是多多种多样的,生态村形成条件与建构模式也是多样化的。为了科学有效地推进生态村建设,需要在明确基本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村庄类型以及建设实践模式。

生态村的基本含义是生态良好,按照本文关于生态村结构的界定,生态村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建设生态化社区和生态化家庭,发展生态产业和培育具有良好生态素质的村民,基本发展目标是基础设施完善有效、村容村貌整洁优美;产业结构绿色生态,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宜居宜业,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社会和谐全面小康;农民生活富裕、素质全面提高。

生态发展具有客观内在规律和要求,生态村建设应当遵循基于生态规律要求的一些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首先是坚持因时因地制宜原则。中国农村数量多,情况复杂,每个村庄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已有经济社会发展、所处发展阶段会有所不同,在此条件下进行生态村建设应当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因时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其次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致力于实现生态良好、经济富裕和社会和谐。生态村建设还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致力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素质的提高。生态村建设的主体、中心是农民,生态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素质。满足村民需要、尊重村民意愿、动员村民参与、让村民受益,是生态村建设应当秉持的主体性原则。此外,生态村建设还应当坚持城乡一体化、依法科学推动等方面的原则。

生态村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基于因地因时制宜建构原则必然形成在内涵、结构、特点、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的不同类型的生态村,比较典型和普遍的如以发展生态型种植养殖业为中心和主导的农业生态村,以农业观光和自然旅游为中心和主导的旅游休闲生态村、以林木资源生产利用为中心和主导的林业生态村、以民俗文化保护发展为中心和主导的文化生态村、以新兴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为中心和主导的能源生态村,等等。

现代生态村是在一定资源环境条件基础上,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建设发展逐步形成的,生态村形成的方式方法、途径和战略即生态村的建设模式。建设模式事关建设成效乃至成败,要使生态村建设取得成效与成功必须选择合理的建设模式。根据中国国情条件和生态村的类型特征与规律要求,在生态村建设的宏观和普遍性合理模式应当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化运作、社会支持”的四位一体模式。

在当前的生态村建设实践中,首先应当强调政府必须发挥主导引领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和政府的公权代表性特征,都要求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积极培养生态人,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实现产业生态化,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探索实现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詹玉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责任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2期。。就生态村建设而言,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现实条件还很不充分,但建设生态村又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要求和新农村建设的未来趋势,在这种条件下尤其需要政府进行宣传号召、战略部署和规划指导,科学有序推进。国家要制定生态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标准原则、指标体系、原则方法,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人力培训,建立舆论导向、制度规范、行政推动和智力支持系列机制,为生态村建设提供组织和政治保障。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和主体,生态村建设应当是广大农民追求自身利益和文明发展的事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农民主体性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为此首先需要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处理好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民的基本关系,认清广大农民是生态村建设的主体和基本依靠力量。不能越俎代庖,替代甚至排斥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建设生态村有赖于具有生态素质的农民,通过对农民进行生态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评选和表彰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农户和个人典型,可以有效提高广大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建立有农民参与的生态技术协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维护和发展农民生态和经济权益,对于推动生态村建设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

生态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实施企业与项目带动战略。生态村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和鼓励企业在农村推广绿色先进生产技术和节能环保产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户居住生活条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农业和农村,兴办生态农业,开发农村生态旅游,促进农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型升级。2012以来,山东省烟草专卖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实施生态村富民工程,德州市烟草专卖局、禹城市烟草专卖局在禹城市安仁镇张庄村开展生态村帮扶建设,支持该村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从产业形态看,兴办农村经济合作社是推进生态村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举办农村经济合作社可以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弊端,得到国家有扶持政策支持,还可以统一种养植规格和质量,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这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有利于促进销售、开拓市场,提高生态经济发展效率和效益。

生态村建设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激发社会活力、吸纳社会资源,获得社会支持。为此一方面需要发展农村社区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完善村庄治理结构,形成团结和谐、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生态村建设的宣传和推介,寻求媒体、高校、科技组织支持,吸引城市居民和志愿者加入生态村建设。

(责任编辑:陆影)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4-0065-05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四位一体’的非烟生态村模式研究与应用”(项目负责人:曲丽)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忠武,男,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

收稿日期:2015-10-30

曲丽,女,山东德州烟草有限公司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刁立侠,女,山东德州烟草有限公司中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生态村模式选择
国外生态村生态理念实践及启示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因素与模式研究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信运营商产业链延伸合作模式及策略研究
鹰潭市审计局成立了“文明生态村”帮建工作组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研究
新常态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与模式选择
循环生态自然村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