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
每逢春节,与“过年”相关的话题总是全民关注的热点。猴年春节,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话题——手机上的红包大战。不仅有更多互联网公司加入到发红包的行列,发红包的玩法也增加了更多的传统元素,比如与“福”有关的新玩法、说吉祥话抢红包等等。连互联网这么有科技范儿的领域都开始注重传统年俗,可见“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中国人的“年”,来自农耕文化。《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就是谷子熟了。以“祐”为意的“福”,表露出农耕时代希望天命能帮助人类的心愿。过年求“福”的传统民俗,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基因里。传统民俗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群人长年累月的默许,是整个族群的文化符号,凝聚了沉厚的历史意义。文化符号的重要作用是帮人进行身份的确认。比如一个人怎么就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是通过不断践行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独有的习俗,来加深身份认同。比如说,清明扫墓、端午节吃粽子、过年贴春联贴福字放鞭炮。这些传统习俗让人有归属感。然而近几百年来,全人类的生活方式有了重要转变。对于中国人来说,农耕宗族式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被现代工业化之后的城市生活阻隔开了,一些大城市有点儿“鸡犬之声不相闻”,让生活缺少了一些趣味和意义感。特别是近些年,城里的年轻人对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情趣盎然,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没那么热衷了。
不过,我们也高兴地看到,这几年新兴科技和传统习俗更多是结合而非相斥。互联网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联结、迁移、融合,让年轻人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和形式来关注、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互联网时代突出个性,落地到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具体特点,实际上也是以新的方式扩展民族记忆、传承民族风俗。最开始把“红包”引入到互联网,应该是把握了中国人传统文化的一些基因——“好运气”、“福气”、“吉祥”。中国人需要实惠,也讲究一个好彩头。今年在“红包”这个彩头上,又有了另一个层次的文化进展。比如某互联网公司发的“福袋”,对着手机喊一句“过年好”,或者看见生活中的“福”字用手机一拍,就能得到福袋。过年贴“福”字是节庆时生活中的景观,而用手机拍照是现代的一种新的观照方式。互联网造就的认知方式改变是一个趋势,新旧融合,找到贴“福”祈福的现代方式。吉祥话串联起来的是邻里乡亲间的友善互助,是乡土社会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让人通过说出吉祥话来领福袋,也是互联网公司开始用自己的科技和影响力提醒大家,虽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但传统民俗中的优秀文化因素还应该被保留。
传统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也是新鲜事物。那个时候,大家觉得除夕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聊天,怎么能看电视呢?后来,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一家人边看电视边聊天就成了一代人的过年记忆。现在,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的时代会有新的方法延续旧的传统,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甚至建构新的传统和新的民族记忆。这些趋势其实反映了中国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越来越依赖互联网,这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将会有重要影响。
(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沈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