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主任
最近在家重温经典美剧《欲望都市》,第六季里面理想主义者夏洛特小姐在跟近100个男人约会后,终于找到了她理想的男人——一个各个方面都非常完美的男人。
可惜他母亲的遗愿是让他娶一个信奉犹太教的女人。而夏洛特出生以来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权衡再三,决定为了爱情放弃信仰,加入犹太教。
有一天夏洛特把从不做饭的闺蜜们集中到家里,大家手忙脚乱忙碌了一整天帮她准备犹太教复活节的晚餐,想要给她的理想先生过一个完美的复活节。完美先生下班回家后看到这一切非常感动,但是吃饭的时候,他习惯性地打开电视看球赛,而忽略了与夏洛特交谈。
夏洛特忍不住歇斯底里咆哮道:“我为你放弃了上帝,放弃了圣诞节,我为你准备了一天的复活节晚餐,为什么你还要继续看这场该死的球赛?”理想先生愤然离席,只留下她一个在原地。虽然他们最后是happy ending(圆满结局),可这终归是电视剧,现实生活中可没那么多破镜重圆。
付出感是扼杀爱情的首要元凶。
相对于爱情,这种强烈的付出感也在时刻谋杀着我们的友情。例如,你是否也听到过:“上次那么冷的天我都陪你出去做头发,你今天晚上来机场接一下我怎么了?”“每次聚会都是我买单,哥们儿现在手头紧你不会这点钱都不借给我吧?”“看在你逃课我每次都帮你点名的分上,毕业论文你就帮我写了吧!”
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听到过父母发出这样的声音,无论内容是什么,其中心思想归根结底就是:“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所以你一定要听我话。”
可能我从小到大都是“不太听话”的小孩,在考学、找工作、结婚生子这种大事上我从没遵循过父母的任何安排。
我父母没有以爱的名义过分干涉我的人生,我始终记得我妈妈跟我说过的一句话:
“你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你一天都不愿意工作,我们也可以保障你这辈子基本的生活。但是你想要的限量名牌包、豪车、环游世界我没有这个义务提供给你,你想要的一切基本生活以外的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创造。我们对于晚年生活的一切都已安排妥当,并不需要你养老。你所有努力成果的受益人都是你自己。”
小时候,我觉得妈妈对我十分严格,不近人情的严格。
她不是那种照顾我饮食起居,整天给我买这买那的妈妈。所以我从小就比其他孩子独立,毕业后也基本实现了经济独立。她从不把生活的重心放在我身上,比方说我发着高烧在家昏睡,她提前约好了牌局照样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去。所以我丝毫没有“公主病”,对于朋友、恋人的关心从来都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从不视作理所当然。
她对我没有那种异常强烈的“付出感”,自然也不会时时刻刻索要回报。我对她没有“妈妈为我操碎了心付出了一切,而我无以为报”的内疚感,所以我可以心安理得肆无忌惮地做自己。
“付出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补偿心理,但不代表这就是正确的。往往要顺着天意做事,逆着个性做人,我们才能拥有更加精彩顺遂的人生。那么从现在起,别再让付出感谋杀你的人际关系,全然地投入去爱自己身边的人。你会发现,有机会为了自己热爱的一切付出,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