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这位爱说相声的工科博士决定用有限元去分析相声,用逻辑来搞笑。
穿件火红的耐克防寒服,走在上海西南的交大校园,材料学博士李宏烨指点着:交大的专业分两类,一类是有限元专业,一类是非有限元专业——有限元专业的实验室里只有电脑、办公桌;而那些有实验设备,试管、烧杯或是培养皿的实验室都是非有限元专业。“有限元”指的是把一个大问题分割成有限个子问题之后进行“数值模拟”和“仿真”的一种方法,这个术语常用于结构力学、机械制造、热量传导、材料加工等专业领域。
李宏烨,1986年出生,天津人,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博士,毕业后专职运营“新语相声俱乐部”,以说写相声为业。正是他,独创地将自己的专业——材料科学,和业余爱好——相声,有机结合起来。
“有限元这项理论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李宏烨说。这位爱说相声的工科博士决定用有限元去分析相声。他一遍遍去听那些有观众声音的相声表演录音,利用笑声给相声里的包袱打分——“3秒的笑,观众在判断这里是不是一个大包袱;6秒的笑,往往带着鼓掌,是一种褒奖;8.5到11.5秒是真正的好包袱;超过11.5秒的笑声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笑出来的”。利用这些打分,再反过来对相声引发笑声的效果——他起了个名字叫“笑果”——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这就是相声的有限元分析了。
这位工科博士还专门写了一本大部头的《相声的有限元》来阐述他的方法以及分析的结果。
度娘是这样给这本“奇书”点赞的:《相声的有限元》创造性地用有限元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艺术——相声进行了理论研究。全书以上海交通大学相声协会创作、表演过的相声为研究样本,通过梳理、统计、理论建构,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相声创作和表演的数值模拟理论,得出了笑果预期总公式,三大判据,搞笑机理,语言加分,三大雕作技术,笑果分析技术等一系列理论成果。《相声的有限元》是扩展的科学理论与革新的中国传统艺术一次有益的结合尝试。
利用有限元,能否编个程序来写相声?
“应该可以,就像现在可以用电脑程序来写新闻……”然而,旋即,他遗憾地说,目前没有合适的人帮忙写程序,只能由他自己手工进行分析,对119分钟的相声剧进行有限元分析,要花费大概36小时以上。
博士毕业后,李宏烨创立了一个新语相声俱乐部,专职说相声,“既然早知道要转行,不如年轻时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父母读的也是工科,最后纷纷转行做了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在上海交通大学的相声协会,这位大个子学长被称作“大李”。大李是协会的第三任会长和资深成员,新人们惊叹于他指导新人说、写相声段子的能力。
而在网络上,人们更惊叹于大李的专业和工作——一个工科博士和一个说相声的——之间的反差,知乎有一个问题:“名校出身却不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们,你们是做了怎样的选择?”他的故事成了点赞最多的答案之一。
冬末春初,阳光很好的下午,中午刚刚看过勇士队的比赛。大李喜欢勇士队。与传统NBA球队醉心于灌篮不同,勇士队最擅长的是三分球,“勇士队的比赛没有特别炫目的灌篮,然而他们能进球,能赢,这就是一支好球队”。大李认为,相声也是如此,它不是杂技,也不是魔术,“相声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逗人笑,篮球队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进球,这是一个道理”。
在那辆5年车龄的灰黑色天津威志里,他一边开着车,一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初中时,他代表班级排练了新编的相声段子去参加相声比赛,听相声的小观众都很开心,评委团却没有选上他们。“他们选上的是一个很传统的段子”。那个段子里的小朋友穿着长袍马褂,拖长了声音说话,相声非常传统,观众几乎不笑,据说这种相声“有功底,有韵”。
十多年后写的一本《逻辑搞笑实录》中,这位当年的少年抱怨道,“如果你是一位相声粉丝,我猜您一定觉得‘知道哪个包袱更好笑是相声演员的功底所在。可我要揭露一个尴尬的现状了:‘功底再好的相声演员,也未必知道哪个包袱更好笑,他们所谓的‘功底,体现在演技绝活方面”。
逻辑搞笑比形象搞笑更好笑
大李的家是上海西南一个破旧小区里的两居室。工作日的下午,小儿子在隔壁卧室里睡午觉,梳着朵拉头的大女儿幼儿园尚未放学,他和妻子郑钰以及相声社的王汉雄在客厅那张写字桌前讨论一个新的相声剧,那部相声剧逻辑略有点复杂,讲的是民主与选举——
一个班级有30个学生,其中3个为女生(模电专业有这个比例就不错了),大学给了两个保送名额,老师决定让同学们投票决定。第一次投票,每人一票,获得最高票数的是众望所归的好学生令狐冲;第二名则是班里出了名的刺头儿桃大仙。这让老师很头疼,桃大仙有6票,老师怀疑他的票数全部来自跟他并称“桃谷六仙”的几个狐朋狗友。为了把这种拉帮结派的票数优势打压下去,老师决定使用新的规则,每人可以投两票。
第二次投票,第一名仍是令狐冲,然而,他得到了全部的23票,这让班里的同学陷入了深刻的思考:这位令狐同学是不是太不谦虚了……之后,又换了几次规则,最终老师决定,候选人不参与投票,只由非候选人的群众参与投票,人们惊异地发现,桃大仙取得了零票。事实上,桃大仙的票数并非他的狐朋狗友所投,是几个自认为很有希望的优等生投的——他们认为这是个威胁最小的对手。
“我们希望做些有点逻辑感的东西给那些愿意思考的人看”。在那本《逻辑搞笑实录》中,这位工科男写道,“逻辑错误是观众们最喜欢的”。巨大的错误弥散在每一步的推理中,每一处的错误都不大,一个逻辑闭合的梗如同一个莫比乌斯环,让人困惑又迷恋。复杂的逻辑给观众提出挑战,也带给他们最大的满足感,这里惟一的问题是,“这种观众最喜欢的包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hold住”。
逻辑搞笑比形象搞笑更好笑,这是眼前这位理工科相声男在“中国南方的一个不太知名的角落——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进行的一次长达10年的大规模实验的结果。当然,“逻辑搞笑的包袱需要现场观众有很高的专注度,台词需要写得很精细,并富有层次……”他不得不承认,“在社会上的相声演出中,逻辑搞笑的风险远高于形象搞笑。”
他这个认知也源于现实的敲打。他和他的团队曾经两次被邀请去录制某知名搞笑真人秀节目,但是他们团队的表演却从未被播出,因为制作方认为并不有趣。而李宏烨却认为,这是制作方对搞笑节目的预期多以滑稽取悦观众为主,品味较低。
搞笑却并非喜剧
5点后,借了个交大创业园里的办公室,相声社的几个核心成员团团坐,讨论造船专业的硕士生郭敏的新段子,那是关于“官科”和“民科”的,新鲜热辣。新段子是郭敏的品牌栏目“大郭炖科技”的第二段相声,10分钟的段子,他大约花两天的时间写完,然后在俱乐部的几位核心成员中研磨,“这里节奏快一点”,“这里加一句,以免听众听不出梗儿”……
大李很骄傲地拿手机,让我看了郭敏这个系列的第一个段子《智能制造》。那段相声的开头,穿着红马褂的郭敏向他的搭档一本正经又神气活现地解释流行词:工业4.0。“这个概念是用德语提出来的,翻译成中文就叫‘中国制造2025”。
春节期间,这个段子在制造业从业者中流传甚广,这背后讲的其实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困境。大李向我解释:“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提高方式,大部分还是使用国外技术国产化。我们从别人那买了东西,然后通过反推,把这个技术掌握了,我们觉得很划算,但问题在于,别人开发的过程中走过的弯路,我们都没走过,他们下一步继续开发,只需要两年时间,而我们只能再用5年的时间去学,我们学的时候,人家用一年的时间又进行了下一步的继续开发……”
“我们中国人申请一个项目,大概会写我希望把它从100万提升到200万,这种提升,在德国大概需要10年,在中国,则只需要5年。但在德国,他们10年后,要从200万提升到400万,大概只需要两年,因为基础的工作已经都打好了。而中国的项目,5年后,从100万做到200万,实际上根本达不到200万能够用的程度,部分指标能达到200万就不错了。5年后我们再写申请,肯定申请的是从105万做到205万……为什么最开始的时候不写从100万到105万?那是因为如果我们这么写,上面根本不会批,他觉得贡献太小了。”李宏烨说。
“总有一天,我们还是得从最基础的地方出发,补回那一课。原创的核心不是创,而是原,你得从头开始”。对自己当年的那些专业领域,这位转行了的博士仍然少不了忧心忡忡。
回到生活里,相声依然无处不在。比如问大李:主流的相声演员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孟非,他的非诚勿扰就是一段相声,而且他就是那段相声的灵魂,捧哏做得非常好。”
大李不怎么喜欢看书,爱看电视与电影。最爱的电视是《神医喜来乐》,“这个电视剧其实不是喜剧,它像相声剧,虽然看上去搞笑,但底子里是悲剧。表面上看上去,这电视是在讲一个神医,怎么去治病,其实讲的是戊戌变法。它非常精彩地把戊戌变法前前后后的整个社会、不同人群的不同心态——官员、保守派、激进派、学生、老百姓的心态,做了很好的展现。看完那个电视剧,你就知道,戊戌变法必然会失败,不可能成功。”
喜欢的电影则是《模仿游戏》。“我去电影院看了5次。那个电影压根就是个相声剧,也不是喜剧,电影里几乎每个场景都是两个人在说,一个逗哏一个捧哏”。《模仿游戏》中,“主人公图灵更多时候扮演捧哏的角色,这样一来,在大家笑的同时,也容易体会主人公身上的情绪和感受”。这位工科男尤为赞成“三分逗,七分捧”的说法,捧哏者负责引导观众,任务艰巨又低调。在新语的相声里,大李这几个主要成员经常作为捧哏者存在,“捧哏是最难的,尤其需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