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亿吨再起航

2016-05-03 08:28
中国船检 2016年8期
关键词:船级社船舶检验

本刊记者

2016年,7月28日,随着“远真海”号超大型矿砂船入级中国船级社(CCS)检验船队,中国船级社的检验船队突破了亿吨大关,由此开启中国船级社阔步发展的新征程。

中国船级社检验船舶一亿总吨突破的时间点恰逢中国船级社成立60周年。时空注定在这里交汇!梦想与现实也注定在这里邂逅!

8月1日下午,中国船级社2016年特别理事会暨中国船级社成立6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船检大厦召开。中国船级社总裁孙立成表示,中国船级社60年的发展与进步,归功于交通运输部党组的正确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归功于航运、造船、能源、金融及相关业界的信任与合作,归功于几代船检人的汗水和智慧。“十三五”期间,中国船级社将继续以“安全、环保,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为价值追求,以海洋强国、海运强国、造船强国为己任,站在国际化的战略高度,保持行业领先的业务规模和持续良好的业绩表现,不断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扩展在国际海事领域的合作范围和贡献度,提升中国船级社品牌的国内外认可度和美誉度,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船级社,实现国际一流船级社建设目标。

零的突破

60年前的夏天,中国船级社的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局正式成立。两年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由此,以船舶入级与安全监督为己任的中国船舶检验业正式诞生,标志着我国有了正式的船检机构。

倒转时间的轮盘,那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经过战争的洗礼,国内满目苍夷,百废待兴,交通部在反封锁、反轰炸中打捞沉船,自主建造,逐渐恢复航运。新中国建国之初,中国没有专门的船检机构,加上国际形势复杂,我国船舶难以走出国门。对外贸易运输只有依靠与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或租用港澳华侨航运公司的船舶来进行,而这些远洋运输船舶悬挂的都是其他国家的国旗,船舶证书也是外国船级社签发的。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发展我国船队特别是成立国家船舶检验机构显得尤为重要。

1956年,经过5年的艰苦筹备,中国终于有了保障水运交通安全的技术力量。中国船检事业是在祖国的航运事业处于最低迷的阶段临危受命、担当重任的。因为就在船舶检验局成立不久,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发生了。1959年下半年,印尼发生疯狂迫害旅居该国的数百万华侨事件,中国政府决定用自己的远洋船接运难侨。于是,在1960年,中国的第一艘远洋船从国外购进改名“光华”轮并由中国船检局检验。在经过细致的检验并发证后,船检局仍不放心,还特地申请当时的苏联船舶登记局驻上海办事处出具4份船舶检验证书作为备用。

临危受命,检验“光华”轮也成为中国船检事业发展历史上浓重的一笔。同时,印尼撤侨事件也让中国船检局对保障国家水上安全的使命更加明确。1963年,我国远洋货船“跃进”号沉没,催生了中国政府对船舶检验机构的立法。国务院批准的《船舶检验局章程》,确立了船舶检验与入级业务的法律地位,促使船检局加强规范科研规划,修订和充实船舶规范和安全技术标准,进一步健全船检服务体系,于1965年成立了技术委员会,以保障船舶建造质量和安全。

船检技术的提升必须依托造船、航运业的发展。中国船检局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其探索之路格外艰辛。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提出“力争在1975年基本结束外贸运输依赖租用外轮”的重要指示的推动下,国轮船队买造并举,我国远洋船队急速增长,造船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为中国船检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972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船检局抓住时机,系统研究国际海事组织(简称IMO,其时称“海协”)所有公约,为加入该组织作好了铺垫。1973年3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参加“海协”,同年11月,批准接受《1960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和《1966年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并授权中国船检局代表政府签发国际公约证书,中国船检事业向国际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船检局与英国劳氏船级社(LR)联合对香港船王包玉新、包玉刚兄弟在大连船厂建造的6艘“长城”号系列船舶进行建造检验,大大提升了中国船检局的实力。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船检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从1978年起,交通部下属港航单位的船舶检验部门陆续独立建制,纳入中国船检局规划。从1981年起,中国船检局完成对船舶检验业务的直接领导管理。次年,依据交通部决定开始独立建制,完善自成体系建设。由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发展,并制定了“加强基础、健全体系、适应发展、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二十字”发展方针,迅速健全船检体系,努力开拓国际业务,其业务服务领域由水运交通向海洋工程及陆上工业领域延伸。从1982年到1986年5年间,在全国沿江沿海各大港口陆续建立分支机构,组建海船、河船规范研究所,引进计算机技术,筹备设立海外办事机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到1986年,中国船检局入级船舶总吨位突破1000万总吨大关。

凤凰涅槃

1986年8月1日,出于与国际船舶入级和检验发证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船级社正式挂牌成立。其时,中国船级社与中国船检局实际上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局、社并称开展业务。1998年底,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中国船检实行局、社分开,政、事分开,中国船级社发展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形势。

1999年前后,是中国船级社最困难的一段时期:安全质量形势严峻,业务停滞不前;港口国检查(PSC)滞留率居高不下;入级船舶吨位逐年下降,1998年比1997年下降8.3万总吨;1999年比1998年又下降了58.7万总吨,到了1457万总吨,接近历史最低点。其中,由于当时中国旗船舶船龄老化,1997年、1998年港口国检查滞留率不断升高,高滞留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国旗船队,关系到航运公司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国船级社的国际地位,关系到中国船级社战略目标的实现。于是,针对PSC滞留率,中国船级社打响了一场“脱黑入白”的战役。

“九五”末期,中国船级社采取果断措施,从三个方面入手,努力降低PSC滞留率。首先,积极配合政府主管机关进行开航前检查及PSC检查;其次,大力清理中国船级社船队,对管理不善、船况极差、频繁滞留的船舶亮起“红灯”,将滞留船舶及公司上网、登报,将滞留原因缺陷报告船旗国政府主管机关;修订ISM审核规范和程序文件,改进认证操作模式,将ISM审核落到实处,并对公司的航务、机务、船员管理、PSC检查记录、机海损事故等要素结合实船进行垂直审核,对多次滞留船舶的公司,审核检查扩大到公司所有船舶,进一步加强与各PSC组织的合作、沟通,建立定期会晤、交换信息和意见的机制;同时,加强培训,帮助航运公司提高管理水平及应对PSC检查的能力。

几经努力,2000年中国旗船舶跳出黑名单。2001年实现了“脱黑入白”,连续成为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中最好的船级社之一。

2001年,中国船级社的发展开始加速,首先体现在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和国家造船、航运、保险业发展的需要,中国船级社引入了“风险管理”的理念,将“风险管理”作为船级社的业务发展核心。在明确船级社的技术权威性、服务公正性、业务国际性和社会公益性等4个特性的基础上,确定了“安全、质量、改革、发展”的八字基本方针,提出了海事安全链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开始布局工业服务领域。

2002年~2004年,致力于解决了中国船级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体制、机制、文化、思想观念等几个方面存在的不适应问题,开始按照国际型船级社的要求运转,工作重点由安全质量向改革发展逐步转移。经过改革,历经5年三个阶段水与火的洗礼,中国船级社脱胎换骨、重获新生,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国际型船级社腾飞在全球海事界。

截止2004年底,连续三年保持在美国USCG的平均滞留率为“0”的优异成绩,且有几十艘CCS级船舶获得USCG签发的“21世纪质量船”证书,树立了中国商船队良好的国际形象,明显提升了中国远洋船队的国际竞争能力。与此同时,在巴黎备忘录、东京备忘录也都保持较好水平,为记录最好的船级社之一,维护了五星旗船队的国际形象,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多年以后,回望这段历史,感触仍然颇深。一方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开了中国船级社发展的枷锁,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中国船级社在支持造船、航运业发展中的政府得力助手和强力技术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随着PSC的表现良好,中国船级社的入级规模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入级船队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十五”期间,中国船级社入级吨位一举突破2000万总吨,年均增长160万总吨。或许,这个数字与老牌船级社相比,并不那么显眼,但对年轻的中国船级社而言,却是巨大飞跃,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中国船级社也渐渐呈现出了井喷之势。

厚积薄发

承袭“十五”期间的发展好势头,中国船级社“十一五”期间迎来实力与业务规模的大爆发。

进入新世纪,“中国因素”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到2006年时,我国经济增长率为10.7%,已连续4年达到或超过10%,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让世界震惊。而这一切,也为中国航运业和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再加之世界航运中心和造船中心东移的趋势日渐明显,中国航运业和造船工业发展一日千里。在这种背景下,保障检验船舶的质量安全是中国船级社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是推进中国航运、造船行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十一五”期间,国际大环境的发展进一步凸显中国船级社“技术立社”的前瞻性与科学性。首先,中国船级社“十五”期间投入的一系列技术研发项目为其能够在关键时刻稳步推进船检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比如“VCBP”计划、“优选型散货船”(OBC)船型开发项目等。其次,从2006年开始,中国船级社紧紧抓住IACS油轮和散货船共同结构规范统一实施的时机,推动中国船舶工业适应国际新标准,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并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在优选型散货船项目(OBC)的基础上,与船东、船厂和设计单位共同开发18万吨散货船项目,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品牌的经典力作;中国船级社的规范标准实现了对大型化、高技术化、高附加值船型的全覆盖,在30万吨VLCC/VLOC、18万吨散货船、8530TEU集装箱船以及LNG船、LPG船、大型汽车运输船、高速客滚船等船型上都得到了成功应用。

不仅如此,中国船级社这期间还开发出了一批先进的大型工程计算软件和船舶营运中船级、技术维护管理软件,建立了亚洲领先的涂层、无损检测和防火等试验室,开展了大型船舶节能、防污技术设备、风能技术和认证规范的研究,船舶检验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审图、检验、发证一体化服务,电子审图已开始试行,大批新技术的实施成果集中显现。

市场实践证明,船队安全质量控制和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是保证船队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抓手。“十一五”期间,中国船级社入级船舶、国内船舶、海洋工程、工业服务四大业务主线全面提速,并均创历史新高:入级船舶总吨位达到4273万总吨,年均增速和质量表现处于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成员前列;检验船舶总规模成功突破6000万总吨,其中2010年,完成了单年1000万总吨新造船的历史峰值检验任务;检验服务网点达到74个,新增国内网点11个、国外网点7个,扩展了中国船级社全球服务网络的覆盖面。其时,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时任领导对中国船级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船舶工业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中国船级社功不可没。”

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中国船级社在厚积薄发中收获硕果并增强自信,中国船级社建立世界一流船级社的远大抱负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国际化提速

不难发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几乎没在“十一五”期间对造船相关产业带来直接冲击。然而,金融危机的滞后效应却让造船以及关联产业几乎一夜之间进入“寒冬”模式,并持续至今。

进入“十二五”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航运市场和造船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下,国际海事利益格局和海事治理规则亦随之发生快速而深刻的变化,船旗国履约、港口国控制、海事劳工法规、船舶技术标准等领域的新公约、新机制、新规则相继密集出台,温室气体减排的挑战日益加大,产能过剩带来的连锁反应逐渐蔓延,航运业、造船业面临巨大挑战,此时船级社所担负的作用和使命再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那么,面对市场严峻挑战,中国船级社将如何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呢?

对此,秉承“安全、环保,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的宗旨,依托强大的技术实力,中国船级社不断创新发展理念,重点从安全质量、技术研发、经营模式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增强品牌和国际影响力。其中,中国船级社国际化提速为其进一步巩固海外事业以及在海外开拓新的市场都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中国船级社早日跻身亿吨船级社俱乐部发挥了有力的推进作用。

首先,中国船级社规范标准被国际广泛认可和接受,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与国际同步的规范、法规体系。提交的安全水平法规研究成果,成为国际海事组织制定导则的基础文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与欧洲科研机构合作的技术研究机制,积极参与欧盟相关技术研究项目。

其次,管理体系和业务运行国际化。建立并有效实施了四标合一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满足国际船级社协会质量体系认证计划、欧盟船级条例、国际海事组织以及各授权国主管机关对认可组织的要求,顺利通过各主管机关组织的外部审核。

第三,服务区域和客户国际化船旗国认可度进一步提升,共接受35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授权。2015年,中国船级社争取到地中海航运、法国达飞、美国詹纳、希腊马马拉斯等海外知名船东的新造船和营运船项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二五”期间,中国船级社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检验船队实现量增质提。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船级社检验船队达到9723万总吨,距离跻身亿吨船级社俱乐部仅一步之遥;国际航行船队中非五星旗船舶吨位占比从“十一五”末的40%增长到55%;国际入级船队平均船龄大幅下降,成为国际船级社协会成员中船龄最小的船级社;完成了大型矿砂船、超大型油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船等具有高附加值、高能效船舶的建造入级检验,入级船舶涵盖各类运输船舶和高新技术船舶。

一亿总吨的突破

2016年,中国船级社入级船队规模超过一亿总吨,而这距离2012年中国船级社吹响向亿吨船级社进军的号角仅过了4年时间。

成功进入国际检验船队“亿吨级俱乐部”,不仅意味着中国船级社客户影响力和综合实力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中国船级社实现建设国际一流船级社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未来中国船级社在队伍建设、技术能力、网点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年轻的中国船级社仍有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船级社的能力已得到了国际国内业界人士的普遍认可,其在国际海事界和国内航运、造船以及相关的行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政府参与国际海事组织(IMO)事务的主要技术支持机构,中国船级社积极参与国际海事技术标准制定并在部分领域起到主导作用,为国际海事发展提供来自东方造船大国、航运大国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中国船级社在新造船能效设计指数、二代稳性、噪声规则、极地规则、国际气体燃料规则、无石棉阈值等国际海事技术标准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层面,中国船级社全面参与IACS工作,积极发挥作用并做出贡献;在共同结构规范的研发中,基础共性技术及前瞻性技术取得新突破;“目标型规范”和所承担的国际船级社协会目标型规范共同部分无缺陷通过审核。在亚洲船级社协会中,中国船级社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落实亚洲船级社协会秘书处法律实体在上海注册工作,承担亚洲船级社协会技术办公室工作,有效促进区域性海事技术的研发与合作,在国际海事界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海事大国的良好风范,让业界对中国船级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16年,注定是要载入中国船级社史册的一年。3月1日,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规范》生效;4月1日,中国船级社《极地船舶指南》生效;5月6日,获颁英国海贸集团(Seatrade)“特殊贡献奖”;5月13日,IMO海上安全委员会第96届会议宣布中国船级社送审的散货船与油船结构规范符合该组织制定的散货船和油船目标型船舶建造标准(GBS)的目标和功能性要求;7月1日,第三次出任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主席;7月28日,中国船级社级船队规模突破一亿总吨。这一件接一件的大事,似乎都在为迎接那重要时刻——8月1日,中国船级社成立60周年。

对于中国船级社人而言,一跃成为亿吨船级社,他们有太多的感悟,因为这是中国船级社60年的风雨砥砺而成的结果。60年攀登路,一甲子铸辉煌,曾经的苦痛与鲜花都将化作中国船级社未来前进的基石。中国船级社总裁孙立成在其内部刊物《伙伴》卷首语上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表示:6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中国船级社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因为中国船级社始终与业界相依相伴,无论国际国内经济局势如何跌宕起伏,我们始终手拉手,休戚与共。今天,经历时间的淬炼,我们共同打造的这艘大船愈加坚不可摧,我们的合作精神愈加散发出灼灼光芒,照耀我们前行的路。这是我们战胜危机的法宝,是我们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

对于船级社而言,船队规模始终是一项衡量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亿吨船级社”的背后,是中国船级社被国际广泛认可的标准规范,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船检队伍,40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授权,全球87个分支机构,覆盖国内外主要港口,形成了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全球服务网络,是更强大的实力、更坚毅的信心,是距离“国际一流”的梦想更进一步的里程碑。如今,站上新起点,一亿总吨的突破,犹如新航程中注入的新动力,必将激励船检人朝着新目标阔步前行。

猜你喜欢
船级社船舶检验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从规范要求看各船级社对柴油机认可的差异化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电梯检验中限速器检验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船舶 扬帆奋起
中国船级社实业公司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日本船级社发布LNG燃料船设计原则性认可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