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牧:梦系乌兰布和

2016-05-03 18:55陈志国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奶牛有机沙漠

陈志国

引言

2008年逝去不远。那是令人心跳的一年——亚洲金融风暴袭击中国,经济跳水,首当其冲的是国人最为敏感的房地产业。秋天来了,首先是在广州,房价快要跌破银行“按揭”红线;寒冬来了,中央政府出台“救市”政策——4万亿人民币投入房地产业,并且各省市区共匹配18万亿,共同“救市”,期望3年内……其结果是,“力推”、“力挺”房价一路走高,令人咂舌!

也正是2008年,9月,在中国发生了一件令国人心悸的食品安全事件。当事人多人坐牢,河北省石家庄市主要领导人受牵连被撤职。中国乳品行业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地震”,一时间中国乳企陷入了集体灾难,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事件。“三鹿”一夜之间砸了招牌。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个厂家69批次奶粉都检出三聚氰胺。温家宝总理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时为此十分痛心地致歉。几十个国家禁止中国奶粉制品进口。进口奶粉冲击国内市场。一时间,人们“谈奶色变”。奶妈业却开始蹿红,奶妈薪水直线上升。

这场行业地震深深刺激了国人对食品安全的神经末梢。

中国的乳品大王伊利、蒙牛受到重创。

蒙牛的一位高管,在香港的一次“三聚氰胺”事件新闻发布会上,作为蒙牛上市公司发言人,在回答中外媒体提问时,唯一无法回答的是“中国好的奶源基地在哪里?”嗣后,随着奶粉事件的不断发酵,这位高管的脑神经同样受到莫大刺激,他决定离开蒙牛。

此人是谁?姚同山!

生于1956年的姚同山,内蒙古呼和浩特人,198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工科硕士学位。1989年起先后担任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国际信贷部主任、内蒙古景通投资顾问公司总经理、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财务总监等职位。

2001年10月,姚同山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加盟了蒙牛集团,先后任财务总监、集团财务副总裁;从2004年起,成功运作了蒙牛公司的上市,任中国蒙牛香港上市公司CFO。从此,蒙牛对赌资本市场,依托资本市场,成为市场的一个传奇。

2009年10月,53岁的姚同山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民营企业——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

在姚同山看来,“三聚氰胺”最大的问题就出在蒙牛现代化的乳品加工产业和上游养殖业,分散运营已经不相适应了,需要变革,这是整个乳业的事情,不仅说的是蒙牛。此前,农业龙头企业分散养殖带动农民致富的模式很好,但是也有不妥的地方,就是不好把控食品安全,因此,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在产业模式上创新。

事实上,出走蒙牛选择创业,姚同山并不是第一人。作为蒙牛1999年股改发起人的“乳业最硬的10个脑袋”:牛根生、邓九强、侯江斌、孙玉斌、邱连军、杨文俊、孙先红、卢俊、庞开泰、谢秋旭如今都已相继淡出。

此前,跟随牛根生一起创业的蒙牛元老离开蒙牛后又开始新的创业,蒙牛前副董事长邓九强创立了现代牧业、蒙牛前副总裁孙先红参与投资了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蒙牛原总裁杨文俊创办了赛科星澳源牧业等。

圣牧高科目前80%左右的管理层人士都来自蒙牛,正如当年蒙牛创立时很多管理层人士都来自伊利一样。目前,蒙牛还持有圣牧高科4%左右的股份,圣牧生产的有机奶中45%供应给蒙牛,15%供应给伊利。

对于蒙牛的很多元老创业的事情,乳品行业称,这是好事,因为蒙牛的离职元老在创业中,选择的项目大都是奶源的上游,对中国乳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他们很专业,做出模板后,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升级。

“我们要建造世界一流的奶源基地”、“中国一定能够产出让世界放心的牛奶”。站在三鹿奶粉事件喧嚣呈上的风口浪尖上,姚同山这样说。如果不看营业执照上注册资金6.4亿人民币的话,谁能相信?

拭目以待吧!

三鹿事件渐渐平息下来。人们逐渐将目光放在了有机食品上。圣牧高科就此瞄准行业最高标准,立志打造全程可控的有机奶源基地。在中国,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都市和城镇普遍存在土壤、水源和空气受到污染的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搞有机奶源基地建设,难度极大。

对此,有乳业专家认为,如果做到有机,意味着苜蓿草等饲草料整个种植过程都不使用化肥、农药,不仅如此,生产饲料、加工、包装和销售等全产业链都要符合有机标准。在目前国内气候环境下,饲料种植环节想做到纯天然很难,且奶牛不可能不生病,生病就不可避免地使用抗生素。

根据行业标准,有机奶也被称为生态奶,是最干净、最安全、无污染、无残留、最有利于健康的一种牛奶。有机奶必须符合以下4个条件:条件一:源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条件二:种植、养殖全过程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严禁使用化肥、农药、无机生长调节剂、催奶剂、食品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条件三: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有机食品加工规程进行生产加工;条件四:必须取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

圣牧高科采用的是世界最高的乳品行业标准——欧盟乳业标准,目前是中国唯一一家通过欧盟标准的沙漠有机产业链。有机牧场和传统牧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可追溯性,他们可以对养殖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包括每一批奶是从哪个牧场、哪头奶牛产的?吃了什么饲料?饲料是哪个基地生产的?所有环节一目了然,因而具有可追溯性。

据悉,圣牧有机产品通过中绿华夏和爱科赛尔的国标和欧盟双项有机认证,前者是中国农业部推动有机农业运动发展和从事有机食品认证、管理的专门机构;后者是国际上最大的有机认证机构之一,在全球拥有29个分公司,业务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119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独立、严格和高效的有机审查、检测与认证。

在中国,有机食品认证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彼时,有机产品基本上都外销,国外的认证机构派检查员来中国检查,并颁发国外有机证书。1994年,当时的国家环保局牵头建立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制度,并批准一些机构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活动。

早在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就发布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随后的2011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修订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并制定了《有机产品认证目录》。

根据美国有机贸易协会统计,2011年美国有机食品销售额已占其全部食品销售的4.2%,7成美国人消费过有机食品;而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有机食品在整个食品行业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估计还不足1%。

有数据显示,丹麦的有机乳品比例超过50%,荷兰达到20%,美国达到10%,而这个数字在中国则是0.4%左右。姚同山做有机牛奶,一是和他最初的目标相一致,想让中国乳业真正崛起;二是参照了发达国家有机乳业模式,也了解了国际乳品行业的最新发展,有机奶是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乳业发展趋势,符合世界潮流。

为此,姚同山的队伍便踏上了寻找有机净土之旅。经过多方调研:南方热带地区养奶牛,奶源不宜保鲜;东北零下30多度不宜运输;西北地区缺少水资源;华北地区的山西和河北人多地少,养殖和防疫都是问题。只有乌兰布和沙漠地处沙漠黄金奶源带(北纬40度——43度),这里简直是上天赐予养牛人的“风水宝地”。

最终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乌兰布和沙漠,并先后成立了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内蒙古圣牧控股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草业有限公司和内蒙古圣牧高科奶业有限公司,将有机产业链的大本营锁定于乌兰布和沙漠,正式开启了全程沙漠有机奶业的探索之路。

贫瘠,荒凉,死寂,人类不宜生存的地方。

多少年来,沙漠一直被视为人类的禁区。酷烈的阳光蒸发了每一寸生存的希望,狂暴的风沙和死一般的寂静交替地统治着这里。

中国的沙漠总面积,包括戈壁及半干旱地区的沙地在内,达到130.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6%。自古以来,荒凉的沙漠被人类称之为“死亡之海”,肆虐的沙尘暴不断地侵害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国每年有2460平方公里土地被沙漠吞噬。

治沙历来是人类伟大的壮举。我们国家从解放开始,每年都要投入数以百亿的资金防沙治沙,但过去的传统模式治理不得法,收效甚微,始终缺乏一种有效的、科学的、符合自然规律的模式。

沙漠真的是害,难以驯服吗?

有一个声音洪亮而有力:“换一种思维看沙漠,沙漠不是害,而是宝!”

1984年,钱学森创造性地提出“沙产业”的概念,通过生物,包括动物、植物,依靠科技、延伸链条、对接市场、创造财富,造福百姓的沙业系统工程,也可简化为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钱学森说:“沙产业属于第6次产业革命!用100年时间来完成这个革命,现在只是开始,沙漠地区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

接替信息产业革命的第6次产业革命,我们将迎来以生物技术为中心的知识农业时代。这一现代大农业的范畴,涵盖了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沙产业。

沙产业是使用系统思想、整体观念、科技成果、产业链条、市场运作、文化对接来经营管理沙漠资源,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

草产业是“以草原为基础,利用日光,通过生物,创造财富的产业”。

这两大产业连同农业、林业、海产业被钱学森并列为第6次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即知识密集型的沙草产业。

按照发达国家标准,未来牧业将占到总体农牧业产值的70%,农业的有机循环经济模式,全靠牧业带动,把产业模式升华到更高级的商业模式:

1.牧业产业提升可提高整体农牧产业的附加值;

2.牧业产业提升可以形成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

3.牧业产业的提升可解决和提高农牧产品运输范围和效率;

4.牧业产业提升解决了农牧产业销售。

199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一份报告上批示:“钱学森同志和宋老(宋平同志)指出,在我国西部戈壁沙漠发展沙产业,这些重要的理论和意见值得重视。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办好这件事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社会和生态意义。”

内蒙古把沙、草产业写进了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自治区“十一五”规划。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圣牧人正在理论指导着实践,践行着政府规划。

有机产业对环境的要求极高。由于空气、土壤和水源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都市周边推行有机产业,显得不太现实。反而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有资格溅起有机的浪花。

2009年11月中旬,位于“胡天八月即飞雪”的乌兰布和沙漠,早已进入了冬季。姚同山带领他的圣牧先遣队第一次冒险进入乌兰布和沙漠腹地,他们满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沙漠有机产业的美好憧憬而来,这头“红色公牛”却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肆虐的狂风携着漫天黄沙铺天盖地而来,队友们近在咫尺,却看不清彼此。在距离目的地还有60公里的途中,汽车陷进了沙窝子,这60公里路,整整走了7个多小时。这一次探险也让姚同山有了意外收获。当地人告知:有好多大企业都派人来过这里,还有当地企业也来尝试过,有的最多呆两个月就撤了。这里环境太恶劣,种下的植物可能一夜之间就全埋了。这些信息看似耸人听闻,但对姚同山来说却是意外的收获:要在这里扎根,首先要做好防风固沙,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啊!

圣牧人要真正驯服这头千年荒漠“公牛”并非易事。

勇敢的圣牧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开始了沙漠的开发。围绕着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益草则草、益林则林”,遵循“三同步”的开发原则,即同步进行防沙、防风林地建设;同步进行水利及节水灌溉体系的建设;同步进行交通道路、电力网络及基础设施建设。

无数次,圣牧人从睡梦中惊醒,猛然发觉帐篷已被大风掀起,被褥几乎被黄沙掩埋;无数次,圣牧人吃饭喝水时只能以黄沙下饭;无数次,圣牧人的施工车辆陷入黄沙中,需要使出吃奶的劲儿推车;无数次,圣牧人的青春颠簸在吱吱纽纽的沙漠开发之路上……

为了将沙漠变良田,圣牧人曾经付出过惨痛的代价。第一年,由于没掌握沙漠气候的“脾性”,3000亩颗粒无收,投入的600万元随沙尘飘走;第二年,一场场风沙将绿油油的幼苗摧残殆尽,漫长的干旱期让好不容易存活下来的幼苗奄奄一息;圣牧草业的负责人不禁对着数万亩的受灾草场痛哭失声。姚同山带领着他的团队一同驻扎基地寻找失败的原因,连续四个春节没有回家与家人团聚。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与教训,圣牧人终于摸清了土、肥、水、种的适应情况,茫茫的沙漠上绿色逐渐蔓延。

为了改良贫瘠的沙漠土壤,圣牧人每年春秋季将有机牧场产生的有机粪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肥力。乌兰布和沙漠的春天,风沙正疾。2009年,彼时还没有公路直达目的地,一条有着杂乱车辙的坎坷沙土路见证了他们蹒跚的“有机之路”。这条“路”的两旁,三四米高的沙丘随处可见。狂风随时都会裹着沙子碎石扑面而来。风沙大的时候,驾驶员根本看不见前面的路,抛撒的牛粪被刮得到处都是。一天的工作完成后,大家的身上都是浓浓的牛粪味和满身沙子。

圣牧在“三聚氰胺”的阴影下创立,更加清楚牛奶质量对企业的重要性。哪怕吃再多的苦,受多少罪,也要在沙漠循环有机产业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圣牧人策划防风固沙方案时,另一个意外的惊喜送上门来。内蒙古盘古集团听说圣牧高科要进驻乌兰布和沙漠种草养牛,就找上门来希望联手合作。

原来,早在1996年,一位叫秦国庆的民营企业家决定利用沙漠发展农业,他领导的盘古集团便与巴彦淖尔盟磴口县政府签订了合同,购买了80万亩乌兰布和沙漠。秦国庆最初的想法是,利用沙漠种树,发展造纸业。

盘古集团乌兰布和生态农业公司在以草业为主,草林结合的思想的指导下,依托百万亩生态基地、30万亩耕地,保护沙漠地区特有的植物、动物资源,体现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内涵。

盘古集团利用50万亩可开发的沙漠资源基础,可以建立沙漠肉苁蓉等沙生植物的种植,是无污染的天然药材基地,成本极低,潜力巨大。

盘古集团在乌兰布和沙漠里与大自然抗争了16年!16年来,盘古人给30万亩黄沙披上了绿装,栽种了近4000万株杨树、沙枣树和梭梭树,积累了丰富的防风治沙、改良土壤的经验。现如今,先前栽下的杨树早已成材,可是无法转换成资金流,“即使砍一颗已死了的杨树,也要林业部门批准。”盘古集团提出建设造纸厂,但经过多次调研后发现如果建造纸厂,势必对乌兰布和沙漠造成严重污染,这就改变了保护乌兰布和的初衷,盘古集团只好放弃建造纸厂的打算。但由于没有延伸的产业链,产生不了经济效益,盘古集团投入了3亿多人民币,快“撑不住了”。因此,与圣牧高科合作算是最佳选择。就这样,圣牧挽着盘古的手一起走向沙漠深处。

为了做到100%全程有机,圣牧人在乌兰布和沙漠做了3件事:有机种植、有机养殖、有机加工——形成封闭循环的有机生态圈。沙漠内自给,沙漠内循环,成了圣牧的“有机天条”。就是在这片圣洁的沙漠中,圣牧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封闭沙漠有机奶循环产业链,形成了一整套可循环、可持续的“沙漠变良田”生态循环体系。

要做好3件事,其背景首先是有机环境。

乌兰布和沙漠中段,方圆百里,人迹罕至,没有工业园区,无工业污染和化学农业污染,阳光照耀下的炽热沙子形成天然的有机屏障。远离现代文明,使这块原始土地保留了最纯净的空气,最洁净的水源和无污染的土壤。

乌兰布和沙漠是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冲积形成,沙漠下黄河千年古道白垩纪时代形成的十几米厚的红胶泥层,涵水保肥,且如今依然与黄河毗邻;沙漠中,有“百湖之乡”美誉的磴口县境内,冬青湖等大大小小200余个湖泊如明星般镶嵌点缀,加之乌兰布和沙漠整个地势都低于黄河水面,有优越的引黄灌溉条件,黄河水阴渗弥补了降雨少,蒸发量大,干旱缺水等不利因素;沙漠浅层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宜于灌溉。圣牧耗费巨资,将凌汛期排放至沙漠中的黄河水引入了有机种植基地,建成蓄水库13座,均衡了地下水的利用,保障了有机种植的用水需求。

在沙漠地区发展有机养殖,可有效利用沙漠丰富的光热资源。高温干燥的环境有效地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隔离外界污染源与病毒,利于有机养殖,奶牛不易生病,远离疫情;纯净的沙漠也可有效治疗和预防奶牛乳腺炎,使奶牛健康成长,充足的光照为奶牛提供了钙质保障,健康的奶牛带来了高品质的健康牛奶。

乌兰布和沙漠就是最适合开展有机生产的一个巨大的有机奶“保险柜”!

有机种植

2016年1月10日,我在磴口县约见并采访了姚同山年轻的助手、有机种植的领头人刘文光。

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刘文光,199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次年就职于伊利,负责开发辽宁奶粉市场,使伊利奶粉在辽宁由不知名品牌一跃成为辽宁市场奶粉品牌前三甲;两年后转岗蒙牛,成功开发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时尚产品——奶片,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覆盖全国市场,单一产品销售贡献达到1.5亿元;与全球最大乳品公司丹麦阿拉福兹的成功合作,为蒙牛奶粉注入了国际品牌的活力,开发了世界级高端乳粉品牌——美雷兹,并成功推向市场。

2011年,刘文光进入圣牧高科集团,现任圣牧副总经理、分公司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据有关资料称:像刘文光这样的直接来自伊利、蒙牛的高管精英们能有十几位,在姚同山身后,组成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部队。

刘文光领导的草业公司坐落在县城北郊的盘古工业园区。10年前,这里还是3米高的流动沙丘。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枪毙死刑犯的地方。阴森、巩怖、冰凉、畏惧。

小车沿着东西向的穿沙公路驶向我要去的地方。

这条穿沙公路是国家投资实施的拉动内需项目,工程总投资61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880万元,地方配套投资3220万元。该公路起点是磴口县补隆淖尔办事处“二黄河”西侧的黄土档子村。它穿越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最终到达巴彦淖尔市与阿拉善盟交界处,全长71.6公里,路基宽8.5米,沥青路面宽6米,桥涵与路基同宽,属三级公路。2009年建设,次年通车,交通部门为它取名“黄阿公路”,以“黄阿线”3字镌刻里程碑数立于公路两侧。

穿沙公路现已形成了3大效益:一是经济效益。穿沙公路的贯通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为当地农牧民开通一条绿色致富通道,方便游客到乌兰布和沙漠进行大漠风情游、沙漠生态游,拉动整个沙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公路两侧栽植的一片又一片梭梭林,可嫁接肉苁蓉,沙产业发展前景可观。有企业到穿沙公路两侧进行投资造林。二是生态效益。目前,公路两侧沙生灌木成活率很高,沙漠腹地已呈现片片绿洲,绵延几十公里的流动沙丘,变为成片的灌木林。

以穿沙公路为基础,磴口县在实施刘拐沙头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时,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成功地修筑了一条南北长32公里、宽7米的奈伦湖观景道,这条通道与穿沙公路形成十字交叉。全县计划用3——5年时间,在刘拐沙头西侧形成一个大型"丰"字型生态屏障,有效保护母亲河的安全运行。三是社会效益。穿沙公路的修通,使当地群众拍手称快,树立了磴口县治理乌兰布和沙漠的信心,在建设过程中筑就的治沙精神,成为该县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着全县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和激情。

小车向西驶来。

虽然是“三九”寒天,但,晴空万里,风和日丽,风尘尘不动,树梢梢不摇。前后5天,我在乌兰布和沙漠里,东西南北中,纵横数百里,居然都是这种天气。我就奇了怪了。刘文光驾车,我坐在副驾,我的第一个问题自然是:“刘总,天气咋这么好?”刘文光说:“沙子给锁住了,绿色多了,风就少了。”

地绿了,天就蓝了,天蓝了,风就没了,千年沙漠终于安静下来。“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天不刮风,不叫三盛公”,这口诀是不是要改一改了?磴口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而且会越变越好;袁成忠、杨力生、李志远那些老红军、老八路、老一辈治沙英雄们终于可以安息了,长眠了。

小车继续向西挺进。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刘总,我小时候在这一段揉过蒿籽,沙漠能有几十米高,今天咋就看不到了?”我得到的回答是:“让风刮跑了!”他的解释很叫我信服:“现在的乌兰布和沙漠里,东西都有锁边林带,北部固定与半固定沙丘已被开发利用,中部的流动大沙丘渐渐被风刮小了。”至此,我渐渐理解和相信了:“人进沙退”之说。

留心观察道路两侧,经过几年的整治,已经形成整齐划一的景观林带,樟子松、垂柳成活率在95%以上。每隔几里路,就可看到一个井房。刘文光回答我:是由治沙站负责栽种和养护的。景观带外侧的沙丘已被各种天然或人工植被锁定——沙蒿、白茨、梭梭、花棒……

在里程碑23公里的地方,一条“丁”字路出现在视线中,路边立一块大石头,镌刻“冬青湖”3个大字。我下了车,脚踩麦草封沙格,登上最高的一座大沙丘,东南西北极目远眺,激情澎湃,浮想联翩。

穿越沙漠,穿越时空。

我似乎看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王朝,北疆河套,一马平川,人民富足,社会安定,朝廷在这里设置3个县,“40年间,其人口总数,竟从原来的四、五万人,增加到237000人”(候仁之语)。

好景不长。新莽篡汉,匈奴南下,汉人撤退,良田撂荒。农耕文化被游牧文化长期替代,其结果是植被没了,沙子来了,并且越堆越高,越积越大,形成浩瀚无垠的乌兰布和沙漠。

我仿佛看到,53年前的候仁之等4位科学家,顶着7月流火,骑着骆驼,跋涉在今天的穿沙公路一线,在寻找汉临戎县、三封县遗迹。

车过23公里界碑,星罗棋布的圣牧奶牛养殖场随处可见。刘文光向我介绍说:从这里到54公里处区间的东西10公里、南北20公里的大体范围,分布了24个养殖场,每场3000头奶牛。

远处的阴山依稀可见,视线中的沙丘变成了的黑亮亮和绿油油的良田。看得人特别舒服,田里堆积着腐熟了的牛粪。刘文光这样回答我的提问:“我们把高10米以下的沙漠推平,开发成人工草场。这其中还有和韩国合作的七八百亩公益林。”

在56公里处,汽车别了黄阿公路,向南驶来。但见:阡陌纵横,林路相依,黑色的土地与远方的波浪式的沙丘形成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在巴彦淖尔市与阿拉善盟交界处,我俩下了车,刘文光手指南方向我介绍:我们在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和平嘎查租用7户牧民沙漠5万亩,已全面开发利用,井黄双灌,建设牧场4处,饲养奶牛12000头。

刘文光同时告诉我:在土地租赁过程中,圣牧高科切实保障农牧民土地权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经与牧民充分协商,确定了租赁标准,没有因用地补偿发生矛盾和纠纷。计划待第三轮土地承包开始后,继续签订土地租赁协议。

圣牧高科计划开发60万亩沙荒地,35万亩半熟地,将这些沙地用作种植适合奶牛饲用的饲草料。

刘文光为我详细介绍了种植的各类沙生植物,主要有4类:

1.紫花苜蓿:多年生豆科作物,在沙漠中生长周期可长达7-8年。为奶牛提供优质蛋白粗饲料的同时,通过固氮作用为土壤补充氮素,改良土壤,其发达的根系也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2.青贮玉米:为奶牛提供优质的养分,其丰富的根系为土壤增加了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3.油葵:主要种植于盐碱度较严重的地区,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可令其在盐碱地上生长,吸收重金属,改良盐碱土地;

4.沙生牧草:以沙生、旱生、盐生类灌木和小灌木为主,作为防风林带建设用树种,对当地恶劣环境有着极强的抗逆性,并保护牧草作物不受到风沙侵袭。

好牛奶是种出来的!沙草有机“四个零”:零农药、零化肥、零转基因、零环境污染。

零农药:乌兰布和沙漠环境纯净,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降水量少,气候干燥,人迹罕至,有效隔离和过滤了外界污染,形成了圣牧奶源地的天然环境保障,牧草在这里健康成长,鲜有病虫害,仅使用物理方法防止病虫害,不使用任何农药;

零化肥:三亩地的草养一头牛,一头牛的粪便还三亩地,圣牧在乌兰布和沙漠草牧结合,畜粪还田,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循环体系;

零转基因:不使用转基因品种,杜绝转基因污染;

零环境污染:乌兰布和沙漠由黄河古道千年冲击形成,方圆百里无工业,无污染。

这些适合沙漠生长的作物,为我们有机沙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饲草料,同时也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从2012年6月至今,在姚同山的直接策划和领导下,刘文光具体实施组织开发建设圣牧草业有机牧草种植基地,使圣牧草业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有机饲草生产基地;为圣牧有机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限公司是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一家集饲草料种植、加工、收购、销售;林业种植、生态开发、农牧业投资、农副产品购销;有机粪肥收购、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大型农牧业高科技企业。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注册资金22868万元,主营业务为有机饲草料种植、收购、销售;有机粪肥生产、销售和生态农业等。

公司自成立以来,通过结合对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的治理改造,已整合开发有机牧草饲料种植基地41万亩,已开发建成基地20万亩,待开发建设基地21万亩,主要种植有机青贮玉米,有机苜蓿,有机玉米,有机燕麦草,有机向日葵,有机小麦等牧草饲料作物。未来拟在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及周边农牧结合带进一步以治理沙漠及改良现有低产田为主,建设节水高效的有机牧草饲料种植基地,并充分利用圣牧有机牧场的牛粪提高土壤有机质,牛粪还田,种养结合,有效遏制土壤沙化,以实现土地开发与沙漠治理并重的双重效果。

公司有机饲草种植项目所选地区处于河套平原西部,紧邻黄河灌区。引黄灌区从东南到西北贯穿乌兰布和沙区腹部,地下水源丰富、水质良好,符合有机种植的需要;且该地区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大,光照时间是全国最长地区之一,气候干燥,宜于北方各种作物生长。大气、土壤、水资源无任何污染,被环境学家誉为“一块罕见的天然净土”,是从事有机产业开发难得的宝地。

公司成立以来,获得了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得到了来自国家牧草与青贮饲料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持,同时也获得了相关产业同仁的广泛关注。目前公司严格遵循科学技术指导开展有机牧草饲料种植,从土壤、灌溉水质检测、有机肥生产、良种选择、科学播种、高效节水灌溉、精细化田间管理、气象监测到全程大型机械化种植管理,全面科学管理,致力于为圣牧有机牧场提供安全放心、优质高产的有机牧草饲料。

公司已于2011年5月11日取得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并获得了北京爱科赛尔认证中心颁发的欧盟有机认证证书。截至目前,公司已通过有机认证的产品包括:苜蓿、玉米、油葵、青贮玉米、燕麦草、羊草、大豆、小麦、棉籽等有机牧草饲料,可满足圣牧有机牧场十万余头有机奶牛的日粮需求。圣牧高科有机种养基地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引领示范效应的有机产业基地。

圣牧沙漠生态有机草产业,是圣牧有机产业体系的最上游的一环,草业的发展直接决定着其他产业环节的运营和发展。沙漠有机,草业先行。

草业的第一性生产过程是牧草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的过程。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利于牧草干物质的积累,且人工草地对于光能的利用率高于天然草地,可更有效的固定太阳能,充分利用沙漠地区的太阳能、热能资源。这也印证了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第一个环节“过光转化”,即把阳光、叶绿素、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植物蛋白。

刘文光说“根据圣牧3亩地的草养一头牛,一头牛的粪还3亩地的有机循环理念,通过牧草养牛,牛粪还田,沙地团力结构成分加大,5—10年时间预计这里的土壤可达到东北黑土地土质的条件。”沙漠适合牛生活,要突破传统观念,传统印象牛应该生活在草原,其实沙漠养牛有更好的优势。在乌兰布和沙漠里,与世隔绝的牛场位置是天然的疫病隔离屏障,横穿沙漠的黄河故道里,生长出无污染的优质玉米和苜蓿草资源,生长环境与美国加州科罗拉多河完全一致,沙漠沙床是奶牛最舒适的“席梦思”,充裕阳光为奶牛的钙质合成提供了保障,自由的沙浴使奶牛皮毛润泽光亮,躺在能治疗和预防乳房炎的明沙里,奶牛是何等幸福呀!高舒适度也带来了健康的牛奶品质。

寻找纯净的有机净土很难,保护这方有机净土更加艰难。为了保证土壤不受污染,有机种植杜绝使用任何化肥,农业和转基因品种。有机牧场里的牛粪成了有机草场最好的肥力来源,“一头牛的粪还三亩地”,经论证,如此循环,沙漠一年可增加一厘米“有机质”,再加上黄河故道的红胶泥拌上沙即成当地老百姓赞誉的“沙盖耧”,配上节水灌溉设施,昔日的黄沙变成了有机牧草的生长沃土。

阳光照耀下的炽热沙子,形成天然的病毒隔离带,加上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有机草场鲜受病虫害侵袭。圣牧草业还进口了现代化大型中耕机,杂草防除全靠机械完成。

7年时间,圣牧人将原来人迹罕至的沙漠,变成了一座“绿色花园”,并且实现了路通,电通,水通,网通,基础设施完善。在圣牧现有的草场基地,绿色的大型的喷灌圈逐渐布满了整个基地,泛黄的沙漠上绿色逐渐蔓延。在乌兰布和沙漠上鸟瞰,喷灌牧草地如同一幅至美的画卷般赏心悦目。已经修建好的穿沙公路和“圣牧有机大道”连通着沙漠内外,现代文明源源输入,有机理念频频输出。

此为有机奶的发端——种植。

种出来的草料是用来喂牛的,那么,有机养殖是怎样的过程呢?

“粮草”已有,“兵马”出动。打造安全的奶源基地,有机牧场是核心环节。

每个牧场均建在草场中心区域,设有办公区、生活区、饲草料区、养殖区、挤奶区,建有多座宽敞明亮、配套齐全的牛舍,配备有兽医处置室、青贮窖、有机粪肥处理厂、机械库及饲草料加工、清粪等机械。泌乳牛的牛舍与挤奶区间建有通道,奶牛会在固定的挤奶时间自行到挤奶区挤奶,形成了工厂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生产要素集中集约集聚。

围绕规模化发展,圣牧高科通过流转、租赁土地等方式实现有机草场大面积、规模化发展,并以机井为圆心,以大型喷灌设施臂展为半径,形成一个个喷灌圈,每个喷灌圈可覆盖800~1200亩土地;现已建成24个大型有机牧场,每个牧场存栏奶牛3000头,有效降低了单位面积草场和奶牛的种养殖成本,实现了良好的规模效益。围绕循环化发展,按照3亩田的饲草养1头牛、1头牛的粪肥还3亩田的循环体系推进草牧场建设,种植的牧草用于饲养奶牛,奶牛的粪便加上秸秆进行发酵处理后成为有机肥,牧场的废水、奶牛的尿液经过处理后作为液肥,与有机肥共同还田用于改良土壤。经过改良的土壤用于种植牧草,形成了草—畜—肥—田—草的有机循环发展方式,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促进了生态改善。围绕机械化发展,圣牧高科土壤耕作、饲草收割全部采用现代化的大型机械设备,引进的德国克拉斯自走式收割机不但具有收割速度快、浪费少等特点,而且可将秸秆和玉米碾碎,有效节约了后期加工成本;在挤奶区安装了80位转盘式自动挤奶设备,每小时可完成400头奶牛的挤奶工作,只需配备6名工人进行消毒、套杯等简单操作。奶业公司不仅原奶化验检测、牛奶加工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且清洗车间实现了清洗过程标准化、程序化和自动化控制,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产品安全。

为了保证沙漠全程有机产业链全程可控,牧场的每一头奶牛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号”。工作人员将号码输入系统,牧场可以随时查询奶牛的身体状况、饲喂情况、产奶情况,确保加工成产品之后,做到全程可追溯。

牛均占地60-80平方米,有专门的营养师,专业的保健体系,专属的环境体系,每个有机牧场都严格遵守卫生标准,奶牛享受着高规格的动物福利。比如饮水,通过反渗透技术净化,定时化验,相当于给牛喝矿泉水。这里的奶牛堪称目前中国“最纯净的奶牛”:第一,百里明沙隔离带,天然杀菌,远离疫情;第二,牛卧干沙,粪便还田,没有污染;第三,吃在沙漠,喝在沙漠,长在沙漠,全程有机。

有人质疑“奶牛不可能不生病”。事实上,腐蹄病和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病。而在圣牧的有机牧场,干燥的环境和充足的阳光恰恰是圣牧奶牛的天然福利。每一间牛舍,每一头奶牛都铺设有沙床,工作人员一天三换沙子,牛卧干沙,舒适的卧床几乎杜绝了乳房炎;柔软透气的沙粒同时降低了患肢蹄病的几率;倘若有机奶牛发生“伤风感冒”,有机牧场工作人员会将患病奶牛即刻隔离,安排专门医生治疗,直至奶牛痊愈,期间奶牛所产牛奶全部丢弃,保证有机奶源的纯净;此外,圣牧每个有机牧场的奶牛存栏数约在3000头左右,没有超大牧场,便于从源头上控制大规模动物疫病发生。

阳光充足,奶牛反刍加快,蛋白质转换率提高,所产原奶的营养价值也会提升许多。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第二个环节“过腹转化”,即把植物蛋白通过家畜、家禽的消化转化为动物蛋白,在此又一次得到印证。

关于有机肥料的制作还田,圣牧高科利用牛粪和秸秆制作有机肥,经过90度高温发酵处理,仅用18天就能生产出成品了,而一般有机肥行业生产标准为3—6个月时间,缩短生产日期就能大大降低成本。目前,核算成本还不到化肥的一半价格。

前后5天,我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采访数家企业,到处可见圣牧牧场。每个有机牧场附近,都建有有机肥场,每头牛所产粪便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经过发酵堆沤的牛粪保留了较高的养分与有机质,于每年的春季、秋季用于还田,补充有机草场的土壤肥力,形成有机循环产业链。

此为“养”。

那么“加”,是怎样的与众不同呢?我要看看。

在磴口县工业园区,圣牧建有加工厂,新鲜纯净的有机原奶运抵这里。

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最后两个环节分别是:“过加工”,即企业通过先进的加工工艺,完成了从原料到商品的转化;“过市场”,即产品通过商品化、品牌化的市场营销,增加了整个产业链附加值,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

由于圣牧全程有机产业链贯彻的“草场—牧场—工厂”全封闭式有机循环,牛奶从工厂到消费者手中,没有一滴牛奶是从散养农户中收购,且当天的牛奶3到5个小时保证送到工厂,减少了中间环节,确保奶源的新鲜纯净。

圣牧引进全球最先进的瑞典利乐A3无菌灌装生产设备,严格遵循有机奶的加工流程,力求“零污染”。圣牧用以生产液态奶产品的所有原料奶均由专属有机牧场供应。在生产过程中“零香精、零色素、零防腐剂”,兑现“纯牛奶、真有机”的品质承诺。工艺标准超越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AD)和欧盟法规的食品安全标准。

圣牧全程有机奶均印有获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可的条形码,以便追溯每件产品的生产源头,作为质量控制措施。做到一包一码,即每包产品都印有由国家认监委授予的有机追溯码,消费者可随时登陆国家认监委网站(www.cnca.gov.cn)在线查询。

种、养、加,只是产业链的三个过程,你能否占领终端有机市场,消费者说了算。

经过长达3年的全程监控,“圣牧全程有机奶”光荣地获得了跨国“毕业证”,成为中国唯一获得欧盟有机认证的全程有机奶,也是首家获得国内、国际“双认证”的牛奶。

2014年7月15日,“中国圣牧”这个全国最大的垂直整合有机乳品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向全球发售股份4.448亿股,每股发行价2.39港元,共募集资金10.63亿港元,所募资金用于牧场建设、扩充液态奶生产设施、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此举将进一步夯实圣牧在中国有机奶产业的龙头地位,并为其走向世界打下坚实基础。

圣牧高科的成功上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继伊利、蒙牛上市后借助资本市场发展的又一乳品企业,这对进一步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呼和浩特乳品企业群,强化中国乳都的作用都具有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圣牧高科可日加工有机奶700吨,圣牧也从7年前的小乳企,一跃成为市值120亿的上市企业品牌。

至此,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与圣牧专属的沙漠全程有机产业链完美融合。钱学森对沙产业提出“多用光少用水,兴科技高效益”的12字秘诀,在圣牧人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从初到沙漠时的寸草不生,到指日可待的万顷绿洲,圣牧在7年期间携乌兰布和沙漠大跨步迈入了现代文明。

圣牧的生态效益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习近平

昔日黄沙漫天,如今绿野田畴,一个沙产企业让荒无人烟的乌兰布和沙漠有了不一样的生机和活力。没有有机环境,就没有有机产品。圣牧作为中国有机奶龙头企业,在进行有机开发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环境。

圣牧结合盘古集团16年的防风治沙经验,在草场开发的同时,“益草则草,益林则林”改造荒漠,采用了旱生乔木、沙生灌木、多年生牧草与一年生牧草相结合的模式,以一年生牧草作为先锋植物,充分发挥了草本植物防风固沙的优势。加强矮灌木型草地结合多年生牧草人工草地建植,以消除大规模沙尘暴沙源。在新开发的土地外围,圣牧建植了以冬青、红柳、柠条、梭梭、花棒等低矮沙生灌木为主,新疆杨、胡杨、沙枣、榆树、槐树等速生乔木为辅的防风林带,不但可阻挡风沙,防止土地进一步沙化,形成了保护人工建植草场的屏障,并形成了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

圣牧在沙漠建植以紫花苜蓿、玉米为主的人工草场。豆科牧草丰富的根系含有大量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物质的有效循环。玉米丰富的地下生物量可增加土壤有机质,避免土壤板结,丰富的地下根系可固定表层土壤,避免耕层土壤流失,增加土壤保水保肥性能。

圣牧还通过利用休闲地等贫瘠土地及盐碱危害严重的土地种植沙打旺、毛苕子、草木樨、箭筈豌豆、红豆草等豆科作物作为绿肥,改良盐碱化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有机牧草收获后,残茬可耕翻入土,为后茬作物增产,提高土壤中生物量,改善土壤结构,固定土壤,提高综合种植经济效益。此外,人工建植牧草地还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作用。

此外,有机养殖可为有机牧草种植提供大量较清洁的有机肥料。有机种植中通过施用有机肥,可使沙化土壤团粒结构增加,保水保肥性能提高,提高土壤肥力,同时提高了作物的抗旱能力。圣牧有机牧场每年可生产数十万吨优质有机肥料,总体积达50万立方米,按照1cm厚度铺于沙漠上,可覆盖5000公顷的土地,预计5到10年时间,圣牧种植基地的土壤就可得到彻底改良,建立起种植业、养殖业于生态环境之间良性的能量于物质循环链,进一步促进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圣牧在建设沙漠有机产业体系过程中,在中国西部沙漠走廊的咽喉地带种了6000多万棵绿树,筑起了一道严密防沙屏障,绿化沙漠20余万亩,建成了可饲养10万头有机奶牛牧场;创建了完整沙漠有机产业体系,这一伟大的创举造就了有机产业治沙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圣牧每生产100升有机奶,就等同于每年给当地沙漠带来60平方米的绿草地和12棵防沙绿树。

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极大支持公益环保事业,圣牧在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抉择中趟出了一条科学、有机、可持续的新路子。

圣牧的社会效益

有机产业是朝阳产业,潜力巨大。中国有机奶市场起步晚,底子弱,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作为中国有机奶龙头企业,圣牧高科责任重大。

圣牧全程有机产业链以乌兰布和沙漠的纯天然无污染生态环境为依托,整个产业链贯穿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奶牛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有机肥还田利用及奶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为原始沙漠的改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数十万亩黄沙披上绿衣的伟大壮举,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为各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出了标榜。

圣牧全程有机产业链引进先进的种植、养殖以及液态奶加工机械设备,创建了优秀的技术专家团队,引用现代化的种植、养殖及加工技术,为当地农牧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圣牧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巴彦淖尔市及周边地区提供了数千名就业岗位,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

此外,圣牧高科有机奶完整体系的构建,这标志着我国乳品产业技术能力的进步,有效推动我国有机奶产品的供应能力,缓解了国内市场目前的“奶荒”,满足了国人对高品质有机奶的需求,开辟了国内全程有机可追溯液态奶的新篇章,提升了行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国人对国内乳品行业的信心,让乳品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人也可以生产出最优质的牛奶”,不再是一句空话。

圣牧人在沙漠中追逐着有机牛奶的梦想,在漫漫黄沙里书写最壮美的诗篇;圣牧人携着乌兰布和沙漠这头红色公牛,昂首阔步大跨步迈入了有机现代文明。凝心聚力,圣牧正在践行作为一个“生态建设践行者,食品安全守护者,有机生活奉献者”的承诺!

沙漠不再暴虐,圣牧已然崛起!

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的世界首个沙草有机循环产业链。2014年7月15日,以“中国圣牧”这样的股票名称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继伊利、蒙牛之后第三家上市乳品公司,是目前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

圣牧的核心使命是以内蒙古地区为核心,专注于发展集约化精品奶源基地,开发优质高端的乳制品,为国人提供最健康的有机乳制品。

截止2015年底,圣牧的有机奶牛存栏量7万余头,日产有机原料奶1000吨,日加工有机奶产品700吨。

圣牧的战略目标

圣牧的第一步战略目标:计划用9年的时间实现有机GDP100亿。

预计到2018年,圣牧将在沙漠里建成由1亿棵绿树组成的防沙林带,种植40万亩草场,有机牧场奶牛增至13万头,日产有机原奶2300吨。日加工销售1800吨各系列有机乳制品,出售有机原奶350吨,创造有机GDP100亿!

在创造有机GDP100亿的同时,圣牧将带动相关的物流及下游的市场发展,全部产业链条贡献GDP达200亿元。

圣牧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计划用15年的时间实现有机GDP150亿。

到2024年,圣牧在沙漠里种植的防沙绿树将超过2亿棵,生态修复面积达48万亩,有机牧场奶牛增至16万头,日产有机原奶3300吨。每天加工销售2800吨各系列有机乳制品,创造有机GDP150亿!

圣牧高科颠覆传统乳业的发展模式,从源头干起,创造了从草业,到牧业,再到工厂,最终到市场的全程有机产业模式,开创了世界首个沙草有机循环产业链。圣牧高科国内首家做到了真正的“四场合一”:农场,牧场,工厂,市场。且“种、养、加”都集合在同一座沙漠,构筑了无可挑剔的“有机链”。

经过长达3年的全程监控,“圣牧全程有机奶”成为中国唯一获得欧盟有机认证的有机牛奶。同时,也是首家获得国内、国际“双认证”(欧盟有机认证和中国中绿华夏有机认证)的牛奶品牌,并连续三届夺得“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

圣牧公司具备“一个最大”,“三个唯一”:

“一个最大”是指:圣牧是中国最大的有机乳品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有机奶牛牧群数量,拥有有机奶牛7万余头,日产有机原奶1200吨。

“三个唯一”是指:第一,圣牧是中国唯一符合欧盟有机标准的有机乳品公司;第二,中国唯一100%用自产有机原料奶生产有机液态奶产品的有机乳品公司;第三,圣牧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将沙漠有机体系与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相结合的有机乳品公司。

一路走下来,刘文光多次提到姚同山老前辈,让我不要写他,写姚老。遗憾的是,此次磴口县采访,我未能见到令我辈仰慕的沙漠王姚同山。

就是这位沙漠王、“有机”神仙,53岁出山创业,短短几年,圣牧公司在呼和浩特周边及乌兰布和沙漠共建设牧场36座,拥有奶牛11万余头,日产鲜奶1500多吨,将20万亩沙漠变成绿洲,并在磴口县境内建设了国际一流的有机奶加工厂。圣牧创造了中国乳业的又一个奇迹:打造了种、养、加一条龙的有机生态产业链;有机原奶产量占据了中国有机奶的半壁江山!

圣牧公司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不仅提高了我国乳品品质和有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了内蒙古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更改造了沙漠,改善了祖国北疆的生态环境,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平添一抹绿色。

创模式和建体系是姚同山的法宝,奉献和领先是他真实的写照,朴实的他,凭籍信念、执着和韧性,在荒芜的沙漠风尘中战天斗地,秉承财聚人聚,共同富裕的理念,让沙漠增绿,让百姓增收。作为世界乳业的沙漠之狐,在最原始的荒漠中发现了最具爆发力的商机,把不毛之地变成了有机殿堂!

年届6旬的姚同山,跃马扬鞭于荒无人烟的乌兰布和沙漠,年轻而又执着的一群圣牧人,追随其后,使他们,不!使全国消费者渐渐知道了什么叫有机奶,有机梦终于成为现实。这是一种何等功绩啊!

我只代表我,以一个老作家的实地采访后的颇受感动的心情,为圣牧高科有机奶品点赞!

责任编辑/王沣

猜你喜欢
奶牛有机沙漠
小奶牛便签夹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有机白菜
走进沙漠
喝有机
奶牛吃草
穿越沙漠
2016年高考“有机推断与合成”试题例析
《奶牛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