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内化过程

2016-05-01 13:30夏添
求知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黑格尔内化马克思

夏添

摘 要: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领军人物,黑格尔的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毋庸置疑。本文所探讨的,是作为其发展过程的马克思的思想,并力求从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将黑格尔哲学内化的过程。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内化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2-08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和其将黑格尔哲学内化的过程。真正理解一种知识,就必须将其内化。最初,马克思将新的知识当成客体来看待,进行理解,然后机械地使用;发展到后来,马克思把理解到的意思和机械使用的规则与思想的其他部分相联结,改造之前的思想,并使其成为之后思想运作的要素之一。本文详尽列举了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学说的具体内容,并比较了两者的异同。马克思接受异己学说的过程有其主观原因,并且基于这种主观需求将这些异己之物内化。马克思转向对黑格尔的研究必有其内在原因,是基于自身思想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内在地需要黑格尔哲学,因此将黑格尔哲学内化为其思想的有机部分,从而加以利用,并在之后的思想运作过程中——在观察世界、思考世界时——让黑格尔哲学内在地、自然地发生作用。

本文以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内化过程为出发点,对马克思思想进行探索。

1.前黑格尔时期

马克思在《根据〈约翰福音〉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中写道:“……这种结合是否必要,它是否由人的本性所决定,人是否不能依靠自己来达到上帝从无中创造出人所要达到的那个目的……”马克思通过“历史”考察“人的本性”。“我们如果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历史这个人类的伟大导师,那么就会看到,在历史上用铁笔镌刻着:任何一个文明……”此处的历史不是指发展过程,而只是量的堆积。其真实意思是: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或历史上的普遍。但这样一来,历史就缺了时间性,反而类似于空间概念了,因为它完全可以替换为人类的普遍状况。

对于“上帝从无中创造出人所要达到的那个目的”,马克思只是用“高尚”来表示。“但是,善良的创世主不会憎恨自己的创造物;他想要使自己的创造物变得像自己一样高尚……我们不能对上帝就这样的民族和人们所作的决定做出判断,因为我们甚至理解不了上帝的决定……”马克思的这段表述表现出了神秘主义倾向。马克思认为,人类普遍不“高尚”,因此需要 “神圣外力”的帮助——需要“同督结合为一体”。这里的问题是“人性”与“神性”之间的矛盾。实际上,马克思提出了人类的目标——“上帝从无中创造出人所要达到的那个目的”。“高尚”,又认定“人性”的制约使人类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只能依靠不知其所云的“结合为一体”。概括而言,这是人类现在的状况与人类应当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认为二者不是对立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但在之后却用“牺牲”来表达。这里的问题在于:个人的完美却是对个人的否定,是对个人的牺牲。概括而言,是人类个体与人类全体的矛盾。

前后两种认识间存在着矛盾,前者认为人类的完满在于“神”,而后者认为人类的完满在于“人”。前者有着很强的宗教色彩,可以说是马克思思想中被灌输进来的内容;后者则带有理想的意味,可以说是马克思个人的思想。

然而,这并不能消解矛盾,因为马克思此时的思想总体上是孤立且不完善的。矛盾并非产生于思想之外,而是由于思想本身模糊而无法与它的异在相区别,因而是自相矛盾的。矛盾源于对立,也源于同一。也正是缺乏进一步的规定,思想的各个方面彼此孤立——因为根本没有规定使二者联系起来。上文所说的 “矛盾”“孤立”,即使不可加之于马克思当时的具体思想,但却可以加于与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

2.初步内化黑格尔思想的时期

在《写给父亲的信》中,马克思记录了其思想的转变过程:“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时机,它好像是表示过去一段时期结束的界标,但同时又明确地指出生活的新方向。”从这段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开始转向黑格尔的哲学,然而,马克思的转变是基于其内在要求的。

“先前我读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些片段,我不喜欢它那种离奇古怪的调子。” 可见,马克思最初是排斥“表述不清”“晦涩难懂”的黑格尔哲学的。然而,“我这个不知疲倦的旅行者着手通过概念本身、宗教、自然、历史这些神性的表现从哲学上思辨的揭示神性。我最后的命题原来是黑格尔体系的开端……”马克思在直视自己的思想时,发现了黑格尔哲学地正确性。也就是说,马克思在思考时得出了和黑格尔一样的观点,使黑格尔哲学达到了内化目的。于是他沿着黑格尔的道路走了下去。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对思维本性的描绘。就像康德哲学讨论的先验能力,读者只有直视自己的认识能力才能理解其意;黑格尔的辩证法,读者只有直视自己的思维发展历程,才能发现它的意义所在。黑格尔哲学是必需内化才能理解的哲学,那种把黑格尔哲学当成一种外在对象考察的方法,只能阻断真正理解的道路。这个转变是痛苦的。但马克思最终接受了这种转变,并且马克思进入了对自己的否定的过程。 “我从理想主义,——顺便一提,我曾拿它和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想主义比较,并从其中吸取营养,——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有的东西与应有的东西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错误就在于,我认为实体和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各不相干地发展,所以,我所得到的不是实在的形式,而是像带抽屉的书桌一类的东西,而抽屉后来又被我装上了沙子。” 马克思发现了自己思想中的矛盾,这一矛盾就是“现有的”与“应有的”之间的对立。这里的“现有”与“应有”,要通过马克思对自己的法学研究的批判来理解。马克思空想 “应有的”形式,然后又生硬地、臆造地将“现有的”内容塞进去。可见,“现有的东西与应有的东西的对立”首先应理解为:空洞的形式与具体的内容之间的对立。而黑格尔哲学可以在形式与内容间架起桥梁。

辩证法是一种有内容的逻辑,以区别于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只提供命题间的外在联系,只能使思维避免“错误”,却不能“寻找”正确,因而是“消极的”;形式逻辑只要求思维形式的正确性,应用时又不得不考虑命题的内涵,因此是“不完全的”。辩证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揭示思维由抽象进入具体的过程。将空洞概念潜在的内容一一展开,展现其联系,最终成为“绝对理念”,实现对概念的完满把握。

马克思在文中的意思只显现到此,但“现有”与“应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此,而是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思想中的萌芽。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已成为黑格尔主义者。“此外,发生、繁荣和衰亡是极一般、极模糊的观念,要把一切东西都塞进去固然可以,但要借助这些观念去理解什么却办不到。死亡本身已预先包涵在生物中,因此对死亡的形态也应该像对生命的形态那样,在固有的特殊性中加以考察。” 这显而易见的是黑格尔式的语言。此处马克思有一段引自休谟的对哲学的赞扬,表达了他当时对哲学的肯定。“如果人们迫使哲学在每一场合为自己的结论辩护,并在对它不满的任何艺术和科学面前替自己申辩,对理应到处都承认享有最高权威的哲学来说,当然是一种侮辱。这就令人想起一个被指控犯了背叛自己臣民的叛国罪的国王。”

马克思接着写道:“……(哲学)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这里的“哲学”,马克思解释为“自我意识”。可以说,此处的“哲学”是“人”的代名词,这里表达了对神的拒斥。在《根据〈约翰福音〉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中显露的矛盾已初步解决。此时“人”否定了“神”,马克思在那里要求的对“人的本性”的考察已不再自相矛盾了。人类应当的状态不再是“神圣”的,而是“人性”的。这样,最初两种认识间的对立也初步取消了。但问题依然存在,那个基于“人性”的人类的目标是什么?这里的“人”是如何体现人类个体与人类全体关系的?马克思的回答是:自由。这可以通过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评价及其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理解中看出来,而且,“自由”本身就含有对个人和全体的关系的考虑。在这个阶段,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内化只是初步的,因为马克思还没有将黑格尔哲学在自己的思想中妥当地安置。内化最后会起到扬弃的作用。一方面,用新知改造思想,这就对原有的思想加以扬弃;另一方面,给新知加上思想的规定,这就对新知加以扬弃。

3.进一步内化黑格尔思想的时期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为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了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了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了对政治的批判。” 马克思思想中的矛盾,到这个阶段可以这样表述:如何实现包括每个人的自由在内的所有人的自由。这里,涉及每个个体,也就是涉及人类的全体,而全人类和每个人类个体所共有的,就只是“现实”。马克思思想中的矛盾,促使马克思专注于对现实世界的观照。

至此,马克思开始了对黑格尔的批判。“作为出发点的事实并不是被当作事实看待,而是被当作神秘主义的结果。现实性变成了现象,但是除了这种现象,理念便没有任何其他的内容。除了成为‘自为的无限的现实精神这一逻辑的目的,理念也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这一节集法哲学和黑格尔全部哲学的神秘主义之大成。”

由此可见,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非现实”的内容。马克思指出,“思辨”的内容是黑格尔主观臆造加上去的,只是为了满足黑格尔的哲学“逻辑”。因为现实的情况是家庭、市民社会构成了国家;而“思辨”的情况却是国家为了实现自己分出了家庭、市民社会。然而,被黑格尔当作内容的,却没有超出现实的情况。因此,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否定。

其实,在这种否定中,马克思也表达了对黑格尔的肯定。“但是除了这种现象,理念便没有任何其他的内容……”这说明,“理念”是表达了它的内容的,只是此外还要实现“成为‘自为的无限的现实精神这一逻辑的目的”。马克思抛弃了辩证法“逻辑上”的规定,却不抛弃辩证法对现实世界的解释。这正显示了黑格尔哲学在马克思思想中最终的归宿。

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当作一种思维方式并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并加入了基于自己内在目的的内容。黑格尔的辩证法在思想中,用于探索思想中的概念;马克思的辩证法在物性中,用于探索人类的历史、社会。马克思把辩证法由理念世界拉入现实世界,将黑格尔“头足倒立”的辩证法颠倒过来,使其立足于现实。

内化最终是要将新知与自己思想的其他部分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也就是形成一个新的思想。马克思基于自己“现实”的要求,改造了辩证法,使其与自己的要求相一致;反过来,辩证法成为马克思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新形成的思想中自然地发挥了作用。

“哲学家们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此时,马克思思想中的“现有的”和“应有的”,不再仅仅是“形式”与“内容”,而都是在现实中,并与人类自由密不可分的。“现有的”是人类的不自由的状态,“应有的”是作为个体和全体的人类都享有自由的时代。马克思急需改变“现实”,而内化于他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则成为改变世界的思想体系中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4.由马克思关注现实所想到的

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就是对马克思思想内化过程的理解。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类似于马克思的观点。这些观点是关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国家中的实体是政治经济的多方面的状况。中国的现状,指的就是中国现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现状的不满往往会导致将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似乎是“马克思主义”导致了中国的社会问题。每一个国家,其政治经济状况都是具体而独特的,无法用某个概念空洞地概括的。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朝鲜、古巴、越南的现状都是不同的,现在国家之间的差异,不是“称呼”上的差异,而是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

对“马克思主义”激烈地拒斥可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政治经济的问题还存在,只是换了一种解释方式。因此,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加以发展,使之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任何一种思想理念如果只停留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当作一种哲学思想,而更多的是变成国家社会变革的指导理念。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阐述,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才能为人们所接受,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说教的思想理念。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它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使我们正确地看待问题,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到统筹兼顾,抓住问题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他不倡导批判德国的精神,因为那种精神已经是极度落后的;应该做的是摧毁这种精神下的制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发展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解决当前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黑格尔内化马克思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最有思想的句子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
别开生面的描绘
“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