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丹
摘 要:《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其中鲁滨逊在孤岛中的艰苦奋斗激励了无数人,这种孤岛模式也为人深深喜爱,新作品《火星救援》在世界引起很大反响,和孤岛神似的火星也值得深思,本文试在解读孤岛模式背后潜藏的规律还有新变化。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火星救援;孤岛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鲁滨逊·克罗索漂流到了一个无名的岛屿上,他为之命名为绝望岛,因为这岛是凄凉而不幸的,正如自己一样。《鲁滨逊漂流记》无疑是孤岛文学的一个里程碑,开创了现实主义小说的辉煌旅程。宇航员登陆火星的第六天,马克·沃特尼独自一人被留在火星之上,发生了一声绝望的慨叹:“我他妈彻底完蛋了。”安迪·威尔的这部科幻小说被称作“火星版的鲁滨逊漂流记”,随后拍成电影,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从鲁滨逊到马克,这座孤岛从地球的大洋漂移到了浩瀚的宇宙之中,却只为完成一个相同的任务,探索在绝境中的人的种种可能性。
一、广泛收集与精准分配的必要性
鲁滨逊和马克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生存问题,鲁滨逊走过的是原始人类在进化初期同样走过的道路,寻找住所、制造工具、打猎、采集、农耕以及最终的畜牧,在自己的日志中,鲁滨逊详细地记录着每日的收获和分配,他的食谱我们一目了然——饼干、葡萄干、烤羊肉等等,也许数量不多,但是种类不少,地球上的鲁滨逊靠着量入为出过着还算丰富的生活。而火星上的马克没有这样的幸运,空气,水分,土壤这些地球上的寻常之物在火星上就成了必须要靠人类制造才能存在的劳动产物。搜集过团员的储备之后马克发现目前的食物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也只够吃一年,如果想活到有人搭救的那一天就要准备四年的食物。于是植物学家身份的马克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在火星上完成了种植马铃薯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沦落绝境的两个人在收集和分配的过程中都出现了精准的数字,一串葡萄干、一块烤羊肉和两三个鳖蛋组成鲁滨逊的一日三餐,学者出身的马克把每天所需的能量量化为1500卡路里,靠着数学精密的计算还维系生命的基本生存。量化的食物数据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小说来说,这些数字正试图突破现实与虚构的壁垒,让从未到过绝望岛和火星的读者同样设身处地感受到在绝望中挣扎的困顿和艰难。同样的尝试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完成得相当轻松,只要进行初步的数据的罗列还有细节的描述就可以做到,因为鲁滨逊经历的一切只是人类的历史;而在《火星救援》之中,对作者的写作功底要求就近乎苛刻,类型为描述人类未来可能性的科幻小说,却要在现实土壤找到扎根的基础,作者安迪本身就有着扎实的科学背景,“50升O2可以造100升水,因为每个水分子只含一个O。”[1]当这样的描述出现的时候,专业和非专业的读者都会不由自己地折服。不论身处小岛还是身处宇宙,主人公急于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都是基本的生存问题,由此我们基本可以总结出来孤岛文学的一个范式,不论时间和地点是如何演变,其内核都是始终不变的人与所处自然之间的抗争。
二、灵魂的困境——从圣经到肥皂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2]解决了饥饱问题的动物就解决了生存的难题,马克思描述的人的生命和动物却是相区别的,孤岛之上被困住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同样还有人的灵魂,在无法获得社会的资讯,无法正常地进行人际交流之时,鲁滨逊和马克为了避免疯狂做出了不同的努力和尝试。《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心理描写生动而全面,除了为生存必要的忙碌工作之外,鲁滨逊收集了大量书籍(最重要的是圣经),还有供来日常记录的纸笔、墨水,他把每天的生活记录下来,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苦闷,甚至还罗列了生活中幸与不幸、好处与坏处的清单。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情结渗透到了鲁滨逊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染上疟疾,疾病来势汹汹,这时的鲁滨逊身上一点力气都没有,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连声向上帝呼喊,甚至不断反思自己是否是因为罪孽深重才遭遇此等困境,在疾病好转之后,鲁滨逊就紧紧抓住了信仰这根稻草,成为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圣经》在鲁滨逊的“绝望岛”上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道具,从无辜受难到认罪悔改,在对“罪与罚”的对立模式的深切领悟下,鲁滨逊终于能正视艰难的生活,走出了灵魂的困境。不同于深陷在上帝情结中的鲁滨逊,植物学家马克更能平静接受自己的处境,他对于把自己留下来的同伴并不怪罪他们,而认为他们做了恰当的决定,并且为同伴能活下来而高兴。因此马克无需处理多余的负面情绪,每天的工作完毕,他把剩余的时间交给了披头士音乐,美国的情景喜剧《三人行》等等,文中马克遇到了一次重大的危机,为了造火他需要可燃物,可是栖息舱的东西全部无法燃烧,在搜罗了大家的私人物品之后,他发现了木制十字架,把它削成了木棍,同时在心里自嘲道假如有上帝存在的话,上帝也应该不会介意。从肯定上帝的存在到上帝是否存在的模糊,鲁滨逊同马克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同样是社会演变的真实写照,鲁滨逊完成了孤岛朝圣,精神上成了一个完满的人,马克在孤岛上变成了工业时代中大机器的小零件,每天忙着该做的工作,只希冀有朝一日同伴来救他。
孤岛文学还将不断被书写,肉体的生存与灵魂的抗争还将轮番地上演,只是不同时空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一样,从鲁滨逊到马克,人类使用的工具越来越高级,值得未来的马克们思考的是,除了人对自然的胜利之外,人是否还能发现战胜自身的另一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安迪·威尔(著),陈灼(译).火星救援[M].译林出版社,2015:5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