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河南省高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实际出发,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学生就业的多种因素。高校作为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坚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完善校企合作,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加强正确引导,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
[关键词]高等院校 艺术设计类毕业生 就业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2-0116-02
1999年起,我国普通高校开始实行扩招,因此各高校开始根据学生需要和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教育规模,普遍增设艺术设计类专业。据此,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特别是艺术设计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开始逐步显现。在整体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国内宏观就业形势压力重重和用人单位有效用人需求下降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大学生积极适应新常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舞台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长期待业,不仅会影响到个人才能的发挥、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针对高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正确分析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对策,已经迫在眉睫。
一、河南省高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毕业人数多,竞争激烈。近几年,艺术设计教育不断繁荣,专业方向逐年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但也正因为持续、盲目扩招,不可避免地给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带来了难度。据河南省近四年来的招生计划统计,全省共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安阳师范学院、许昌学院等20多所本科院校招收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河南省高校招收学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艺术设计类专业之所以如此火热,原因之一是有些人认为此类专业容易就业。通过对专业设计人员的调查发现,技能型从业人员多为大专毕业生,有少数是中专生甚至是高中毕业生,他们只是经过短期的软件培训后就上岗就业。这些层次较低的从业人员,设计创意能力较差,而软件使用能力较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会面临他们的激烈竞争。
2.适应能力弱,频繁跳槽。不少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对新环境、新情况的适应能力较差,经常变换工作,随意跳槽。据对河南省近300名往届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抽样调查问卷显示,22.2%的毕业生有过跳槽经历,其中“寻求更准确的发展定位”“行业发展的吸引”“期待薪水提高”是跳槽的主要原因。而通过人情找到工作的学生,其辞职概率比一般毕业生高出11.3%。此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艺术设计类专业为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逐步细分出更多方向,如“平面设计”“室内设计”“插图设计”“动画绘制”“会展策划”等,这些新兴行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由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未能与市场需求及时接轨,所以学生即使有机会面临这样的工作,也不能及时转换角色、做到很快适应。
3.供需落差大,人岗不适。当代大学生大多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生活、成长,独立性、自立意识普遍较差,加之,不少是独生子女,被家长捧为“掌上明珠”,备受呵护,寄予厚望。因此,在就业时,很少有学生能俯下身子选择真正适合自己专业的岗位。很多学生争相报考公务员、教师,争相涌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而不愿意从头做起。这就造成艺术设计类人力资源市场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大量的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艺术设计类企业大量缺员。
二、影响高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增大。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高校扩招以来,人才市场毕业生数量激增,很多学生因为市场饱和、需求下降等原因而未能及时就业。这给即将毕业的学生带来无形的压力,进而会影响他们对自身就业的准确定位和判断。
2.高校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投入不足、学科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评价体系不完善、专业成绩认定不统一等老问题依然存在。大部分高校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这就加剧了艺术设计行业需求与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之间的矛盾。
3.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调查中发现,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在就业观上存在误区,就业观念比较保守,就业期望值过高,过分注重经济利益。一方面,他们对就业前景充满各种期望;另一方面,他们内心自信和忧虑共存。很多大学生都是抱着要到大城市闯一闯、拼一把的决心,而不愿意在中小城市发展。当代大学生在自身的就业价值取向上表现出种种弱点和不良倾向。
三、提升高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水平的对策
如何解决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切实解决。现在有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转型发展使专业设置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为学生更好的就业打下基础。
1.坚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调查发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排名中,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排在了所有专业的首位。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赖于学校的培养,这就促使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教师要立足于时代发展与时俱进。除了不断加强本专业范围内的知识学习外,还应多接触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新思想、好眼光的教师。另外,教师还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并结合教学需求和学生特点及时优化专业知识构成。同时,学校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的培养方式应该更加灵活。一方面,学校应尽量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深造。这样不仅能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能促使教师更好地与其他院校教师沟通交流,丰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因为设计主要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只有创造经济效益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教师只有把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融入设计教学中,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完善校企合作,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加强实践锻炼,是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要发展,就必须更好地与市场接轨,开展校企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培养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因此,高校要了解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关系,掌握不同企业、行业对设计人才的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使企业有价值的供求信息及时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从而真正做到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既能提高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使学生、学校、企业共同获益,实现“多赢”的局面。
3.加强正确引导,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想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但是,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艺术方面的教育,在资金投入上远远高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想尽快得到更好的回报,对就业期望过高,因此,他们往往对一些基层的岗位或待遇较低的岗位视而不见。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是因为高中文化课较差,为了接受大学教育而经过短期的突击培训进入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习。他们在学习中一般比较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汲取,但设计理念落后陈旧,设计作品往往缺乏文化内涵。鉴于以上情况,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使学生在内心深处认识到设计专业在很多行业均可立业,也可自主创业,但前提是必须先在社会上谋生存、积累经验,才能在将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在就业问题上,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让学生科学理性地分析自身优势,立足现实,提高素质,不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以便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文吉.就业困境与负责任的美术教育[J].美术观察,2009(7).
[2]林秀元,王春晓.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
[3]李涵.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9(1).
[4]尹少淳.当代美术教育的特征[J].中国美术馆,2007(8).
[5]杨学斌.毕业生就业指导实用手册[M].北京:北京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