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动态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文章叙述了动态教材的内涵以及发展动态教材的必要性,详细分析了动态教材所具有的教材系统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媒体表现形式的动态扩展性、教材资源内容的动态更新性、教材使用过程的互动性、教材使用评价反馈的及时性和多终端输出等特征,进而提出应从动态教材的建构、动态教材的应用、动态教材的管理和改编、大数据的后台管理等四个方面对动态教材进行具体建设,从而促进动态教材系统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 动态教材 互动性 教材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2-0106-03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动态教材的内涵
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教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教材因其内容固定、更正周期长,难以适应知识的更新速度,已不能满足人们获取最新知识的需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已从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方式转变,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已成为新兴的常态阅读方式。人们开始尝试使用幻灯、投影、电视、广播等视听媒体制作教学材料,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以及虚拟场景等有机结合起来呈现教学内容,用以弥补传统纸质教材的不足。
动态教材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它将新一代电子教材和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整合,打破了传统的教材建设模式,把教师和学生引入到教材的建设中,使教材建设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真正实现了教材的动态可生成性。动态教材将教材开发、教材应用、教材管理和大数据管理在网络平台上融为一体,把教与学融入教材开发中,从而实现了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的互动与融合。在动态教材建设中,不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而且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动态教材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加新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和个性化。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动态教材发展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引领下,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互联网技术更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动态教材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与信息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第一,动态教材是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的,各种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及时上传,体现了资源的共享性。第二,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引导人们的学习行为走向个性化、自主化、分散化、网络化和终身化。第三,“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极大地加强了教学互动性,由于教材资源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迫切需要网络平台作为技术支撑。第四,网络教育、游戏化学习、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模式不断涌现,都需要以动态教材为依托。第五,动态教材的网络平台数据记录,能够帮助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性化的、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因此,动态教材是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不仅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也符合人类学习认识活动的变化规律。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动态教材建设的特征分析
在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学习已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入终身化学习时代。动态教材建设以后现代课程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互动理论和认知灵活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并结合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规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构建网络化、动态化的教材体系。由此可见,动态教材适应了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大背景的教材建设理念。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动态教材建设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教材系统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通过申请加入网络化的动态教材系统。在动态教材系统中,一切教材资源都是开放和共享的,教材资源的建设和修订也是开放和共享的,更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探讨和更新。另外,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动态教材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在多个教学平台同步使用,也可以随时备份学习情况,可移植性强,便于数据的恢复。
2.媒体表现形式的动态扩展性。动态教材建设可以利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网络等多种媒体资源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建构教学资源。多种媒体方式的选择使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及时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补充,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3.教材资源内容的动态更新性。一方面,学科知识在不断变化、发展,与传统教材相比,教师在使用动态教材过程中可以依据知识的更新情况和学生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教材资源,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及时提出新的学习需求和疑惑,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也可以成为教材资源的提供者。另一方面,动态教材还可以与公共数据库相连,从而进一步拓宽教材资源的维度。
4.教材使用过程的互动性。动态教材使用过程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输过程,而是双向、多向的知识传递过程。例如,在动态教材中的讨论答疑模块,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实现人机互动、教师与学生的同步或异步交流。
5.教材使用评价反馈的及时性。动态教材教学资源是否适应学生,学科知识更新是否及时,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等,都可以通过动态教材系统的点击率、讨论答疑模块的发言情况得到及时的反馈,通过教材建设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与沟通,还可以随时调整、补充动态教材资源。
6.多终端输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时间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多种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化学习,从而满足了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
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动态教材系统的具体建设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动态教材系统应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以“教材在云端”的硬件系统设计为技术平台,从而解决动态教材重复建设的问题。互动性是动态教材的重要特征,动态教材系统应建立包括平台管理员、教材开发者、教师、学生等多个角色用户系统。动态教材系统的具体建设应包括动态教材的建构、动态教材的应用、动态教材的管理以及大数据的后台管理等基本内容。
1.动态教材的建构。动态教材的建构是指动态教材开发者利用动态教材开发平台创建基本的动态教材框架,导入相应的教学资源,完成动态教材的“第一次开发”。动态教材建构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设计动态教材的基础内容,使其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与学习。因此,在形式方面,动态教材开发者应分析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设计清晰的教材导航,这不仅能增加动态教材的吸引力,也便于教师和学生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在内容方面:第一,动态教材的建构要重视分析、收集和整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的使用和需求情况,从而完成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章节创建、知识内容添加、各种教学资源管理等基本框架。第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动态教材开发者在教材设计中应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设计模拟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实现动态教材内容的动态真实性和发散性。第三,动态教材的建构还应考虑如何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互动交流与协作,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性和互动性。
2.动态教材的应用。动态教材的应用是指教师和学生运用动态教材系统中的应用模块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动态教材应用模块的设计应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使用动态教材应用模块主要完成三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引导学生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动态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三是教师利用动态教材应用模块提供的习题和试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主要使用动态教材应用模块来完成自己的个性化学习。学生是教材资源信息的使用者,应充分利用各种教材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并随时依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记录学习笔记,还可以在模块中与他人共享学习心得和笔记,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由于动态教材应用模块提供了讨论和答疑功能,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同步和异步讨论,学生可在系统中随时提出疑惑和意见,及时得到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解答,从而更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
3.动态教材的管理和改编。动态教材的管理和改编是指动态教材的开发者在其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动态教材进行的第二次开发。动态教材使用一段时间后,动态教材系统不仅会收集到教师和学生对动态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教学资源的评价与反馈,还会收集到大量的新增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主要是教师资料,包括新增加的相关课件、相关视听资料、相关的文献链接等。动态教材的开发者应对这些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教材资料进行筛选、识别与组合,并通过动态教材平台与教师、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完成动态教材的更新与完善工作。
4.大数据的后台管理。大数据的后台管理是指动态教材的平台管理员利用后台管理功能实现系统管理、新闻管理、角色管理和用户管理以及教学数据统计等活动。动态教材平台管理员是动态教材平台的技术支持人员,他们不仅要维护动态教材的正常使用,也要利用数据系统为教学活动服务。大数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动态教材的使用情况,分析基于动态教材的各种学习互动行为,从而不断地完善动态教材。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及分析,记录动态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分析教师与学生使用动态教材的信息轨迹,动态教材开发者可以把握知识更新要点,清晰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该学科知识的发展动向。
五、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便携式移动终端和系统软件的创新发展为动态教材的产生与更新提供了技术架构和支持。动态教材满足了现代教材改革的需要,相较于传统教材,其更新速度更快、使用方式更加个性化与便捷,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动态教材把教材建设与教材应用结合起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融入新的读写技能,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动态教材的发展指引着未来教材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传统的出版社还是新兴的数字内容服务商、教材建设者以及教师、学生,都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信息化带来的一系列变革,从而促进动态教材系统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荣怀,郭芳.立体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08(10).
[2]范春煜.浅谈动态教材与动态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3]郑哲.高职动态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工学结合课程为例[J].职教通讯,2013(27).
[4]李晓红,曾波.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立体化教材建设探索——以《物流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
[5]初天斌,李少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立体化教材出版的应用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