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阐述了拓展训练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并从职业规划,熔炼团队、激发潜能,深度体验、发现潜能,反思分享、引导升华四个方面来建构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训练体系,并提出高校应将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培训设置为长期课程,以期提升和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实现其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拓展方案体系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2-0114-02
一、拓展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又称心理拓展训练,是让参与者在自然地域和相应设施的环境下,通过体验精心设计的活动来促进其反思,从而获得知识和行为的改变。拓展训练是一种有效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动态教育模式。拓展训练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领悟道理,在实践的反思中获得心理成长,从而培养其果敢、顽强、自信的品格。学生通过对拓展训练活动进行反思,可以挖掘个人的潜能及培养创新精神,并在团队活动中学会定位自身角色,承担集体责任。拓展训练有助于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传统教育形式的有力完善和补充,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校引进的拓展训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大学新生开展体育拓展训练。高校利用拓展训练来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帮助学生改变个性和习惯、认识团队和集体。二是在大学必修课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教育。高校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来完善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获得内在的、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这主要包括人的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和劳动技能等素质。三是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指导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又称核心能力或就业技能。按照就业能力的普适性和特殊性,就业能力可以分为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不同行业所特有的能力。一般就业能力就是所有行业都需要的能力,即对所有行业具有普适性的能力。文章中探讨的是通过拓展训练来提升大学生一般就业能力的相关问题。大学生一般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中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发展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
三、基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拓展训练方案体系建构
户外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身体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观念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建构拓展训练方案体系:
1.职业规划。在拓展训练之初,教师应针对大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目标定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职业能力进行探讨和分析。例如:工作中需要哪些能力?我已经具备哪些能力?我还欠缺哪些能力?我欠缺的能力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得到提升和弥补?因此,可以通过“高台演讲”“职业生涯之旅”等小项目让大家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并就有疑惑的问题一起讨论、分析;对于暂时不能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应牢记在心,在后续拓展训练中予以了解并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让大学生对自己和职业进行目标定位,更加客观理性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引起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拓展训练。
2.熔炼团队,激发潜能。第一,热身。热身主要采取团队热身操、热身游戏、暖场游戏等形式。一是提高大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把身体的运动能力调节到最好的状态;二是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拓展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对拓展训练的兴趣;三是引导大学生迅速融入环境、适应环境,为团队建设打好基础。
第二,团队建设。一是要遵循民主和自愿的原则选出队长。队长候选人要用简洁概括的语言进行自我描述和推销,并规划如何与组内成员和谐相处、带领好队伍。在团队建设中,可以培养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推销自我的能力,带好团队的职业规划能力,调动和组织成员积极参与活动的社交能力。二是在队长的领导和组织下通过队员的合作,共同确定队歌、队训、队旗与队徽,这对于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制度执行能力都是很好的历练和考验。三是团队展示。各队在队长的领导下以团队的形式来展示自我和团队,这不仅有利于建立集体归属感,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破冰。破冰是拓展训练课程体系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壁垒以及身体上的距离,从而建立互信,融入团队,提升凝聚力。破冰可通过齐眉棍、不倒森林、蚂蚁搬家等项目来进行,鼓励个体敞开心扉、尊重他人,并通过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看到自身的价值和团队的力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制度执行能力。
3.深度体验,发现潜能。在深度体验、发现潜能环节常用的拓展训练项目有很多,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典型项目。第一,高空断桥。高空断桥是一个以个人挑战为主的较高风险的拓展项目,对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冲击,整个过程都需要个体独立完成。“断桥一小步,人生一大步”就是对高空断桥的精辟描述。在跨越断桥的过程中,一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克服恐惧、勇于面对困难的态度,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二是高空断桥每上升一步都是接近成功的全新挑战,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三是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分析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培养其应对危机和抗挫折能力。教师按照“挑战基于选择”的原则鼓励全员参与,并按照成功导向的方法进行鼓励支持。在学生受阻时教师不但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还要调动团队的力量激励队友参与。
第二,信任背摔。信任背摔是个人挑战与团队配合相结合的项目,一个人站在高台上,反手互握、身体笔直地自然落下,其他队员站在高台下为背摔者提供保护,并且安全地接住背摔者。背摔者需要高度信任组内成员,相信大家会拼尽全力保护和接住他,这对于大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心理承受力和抗挫力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信任背摔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有每一个人对他人负责、对团队负责、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好信任背摔这一项目。在活动中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体验和感受背摔者、外围保护、负责接住背摔者这三个不同的角色,领会到不同角色所负有的不同责任,从而让大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第三,电网。电网是在无声状态下,团队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合力将所有成员从电网一侧穿越到另一侧,任何人的身体部位都不能触网。电网需要大学生有目标理解、分析判断、策略谋划、解决问题以及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这一训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处理冲突的技巧,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第四,毕业墙。毕业墙也叫海难逃生,是组织融合类项目。这一项目的难度系数比较大,因此经常被安排在最后一项进行。毕业墙要求在预定的时间内所有成员都爬上毕业墙,如果有一人没爬上去则视为团队未成功。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最后一名成员顺利爬上毕业墙的瞬间,大家异常兴奋。大学生在训练中充分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学会感恩他人、感恩集体。
4.反思分享,引导升华。每一个拓展训练项目完成后,教师都要引导大学生总结、反思与分享。分享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分享方式有:圆桌分享、先开放式分享后闭合式分享。无论何种分享方式,都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分享的机会,对于不太主动分享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在学生分享之后可以适当地给予引导或者提出一些思考的方向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分享要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一般不做定性的评价,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应把拓展训练设置为长期课程,以促进学生在体验、反思与分享中,不断提高其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发展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应加强拓展培训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业务水平与能力,鼓励其学习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领导学等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设置相应的训练项目,让大学生在拓展训练中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这对于提升和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谢恩杰,李萍美,程丽珍.学校拓展训练[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孙玲,王峰.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项目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的差异性[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1).
[3]刘广路,石磊,王辉.论户外拓展培训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