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险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和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视野。文章分析了风险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指出了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并进一步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直面西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冲击,在一元和多元之间把握好尺度,实现一元主导与多元渗透的结合;要直面“知识本位”的教学导向弊端,最终实现从注重学生知识向学生的知识、能力并重的转变;要直面“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弊端,最终实现从注重学生社会化向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并重的转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风险社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 困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风险社会视域下当代中国道德失范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YJC710023)和2016年度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以洛阳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16A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2-0104-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风险社会中,随着人们对风险认知的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面临矛盾与困境。因此,立足风险社会的客观实践,审视和反思我们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风险社会及其基本特征
科技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用“风险社会”一词来描述不确定性的风险导致的人类生存境遇的变化。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从制度主义的立场也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与风险社会理论相关的著作,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风险社会的理论研究。此外,英国学者斯科特·拉什、德国学者尼古拉斯·卢曼等也从主观主义的视角对当前科技和知识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的社会风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他们之所以认为当前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原因在于人们对于风险的感知能力有所提高,从而形成了一种研究当代社会的新理论。
风险社会就是一种风险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与从前社会完全不同的人类社会发展新阶段或社会生活的新状态。风险社会与以往社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的全球性。人类早期的传统社会即使存在风险,但它们的发生发展情况及其影响范围是局部的、有限的,具有区域性特征。随着人类由传统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风险越过了特定区域的限制,突破了国别的束缚,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在风险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都被卷入了全球化的风险之中,必须共同来承担风险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2.不确定性。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往往表现为不可计算性与难以预测性。在传统社会里,基本上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计算的,因而也是可以保险的。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人们开始觉得一切都无法计算,无法测量。虽然表面看起来一切都在人们的掌握之中运转,但在不确定时会突然超出人们所能掌管的范围。不明的、无法预警的不确定性是风险社会的重要特征。
3.反思性。风险与反思性直接相关,一方面,客观存在的风险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人们通过不断反思,对风险的感知能力不断提高。在传统社会里,人们也需要反思性,但更多地依靠经验和传统,反思性在很大程度上起一种解释和阐明传统的作用。但在现代社会,反思性却有了不同的作用,它主要的功能就是依据反思性所获得的内容对人的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进行重塑和再造。随着当代中国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性反思必然随之出现。当反思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必然意味着人们对于现代社会的质疑、否定和肯定,人们也必然生活在普遍的不确定性之中。
4.个体化。在风险社会中,随着细化的劳动分工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流动性不断增强,人们从传统的熟人社会走向单子化的陌生人社会,从集体生活走向个体生活,由此带来的是传统的信仰、习惯等对个体束缚的逐步弱化。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工业社会里,由于自身所在的阶层、宗族、家庭等的限制和约束,个体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这一切限制和约束都被解除了,个体成为自身的主人,成为自身行为的主导者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者。
二、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如果以风险社会的全球性、不确定性、反思性以及个体化特征作为参照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导向还是在价值观的引导方面,都存在着与现代风险社会的诸多要求相背离或者相冲突的一面。
1.风险的全球性特征意味着西方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可以很轻松地涌入中国,使得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教学内容受到冲击和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党的理论、国家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工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作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必须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其课程的重要内容。随着风险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各种西方思潮不断传入我国,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教学内容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各种西方思潮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夸大自身的优点,放大以往教学内容的缺点,利用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进行大肆宣传,妄想通过思想渗透、文化侵略的方式对中国进行打击,颠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风险社会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如何通过占领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去应对西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挑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
2.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反思性特征使得传统的只强调知识灌输,而忽略批判、反思能力培育的教学导向受到挑战。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确定性知识内容的传授和讲解一直被看作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如何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知识。教师看重的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权威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忽视了学生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探索和反思。随着中国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的风险社会,不确定性与反思性特征意味着现代社会的任何事情都是不确定的,都需要向反思开放,接受质疑和询问。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于关注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完整性与权威性。当大学生立足客观现实去反思、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时,原有教学中的确定性和权威性受到冲击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应如何应对这个挑战,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3.风险社会的个性化特征使得传统的只强调社会本位,而忽视学生个人需要与个性特征的价值取向受到抨击和批评。在我国,国家、集体和社会的利益一直处于被优先考虑的地位,个人的利益一直处于被“兼顾”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追赶、超越西方先进国家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取向上强调“社会本位”有其特殊的历史合理性,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凝聚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促进共同目标和利益的实现。但这种只强调“社会本位”,而忽视个人需要的价值取向在现代风险社会必然会受到批评和抨击。现代的风险社会是一个以个体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意味着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必须要考虑个体的需要和个性差异。因此,如何处理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矛盾,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面临的另一大难题。
三、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抉择
风险社会在反思、质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为我们立足风险社会的实际进而做出改变提供了契机。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直面西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冲击,在一元和多元之间把握好尺度,实现一元主导与多元渗透的结合。根据自组织理论观点,当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西方思潮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冲击时,必然会造成混沌,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适应风险社会客观要求的措施,去防范、化解风险,从而确保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进行思想斗争时的主导地位,实现“混沌中的有序”。第一,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树立鲜明的旗帜。第二,在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分析,廓清真伪,积极吸纳其合理的部分,坚决批判其消极腐朽的内容,从而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对多元思想文化的整合与引领。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直面“知识本位”的教学导向弊端,最终实现从注重学生知识向学生的知识、能力并重的转变。在传统“知识本位”的教学导向下,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学生自身的理性反思与批判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开发,这与学生要全面发展的主张是相违背的,也与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反思性要求格格不入。因此,高校必须在对学生进行确定性知识传授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性反思和批判能力,不仅要告诉学生学的是什么,更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学。只有学生同时具备了完整的理论知识和反思、批判的能力,他们才有可能在风险社会的多元困惑和选择中摆脱不确定性、反思性所带来的种种冲击和挑战,从而有效规避风险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困境。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直面“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弊端,最终实现从注重学生社会化向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并重的转变。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对人的个性化特征、主体性地位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更多考虑的是社会的需要,对个体的自身需要及其个性特征缺乏应有的关注。这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上,更多考虑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工具化价值”,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塑造人方面的“目的化价值”。因此,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过度强调“社会本位”的做法,提倡个性化与社会化的互动共生,相辅相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实现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有效互动。另一方面,要强调社会化的教育和引导,确保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会脱离既定的社会目标和要求。只有完全实现了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李清聚.风险社会视域下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探析[J].学子:理论版,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