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理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困境和突围

2016-04-29 00:00:00陈晓梅
教育与职业(下) 2016年11期

[摘要]通过从制度层面和现实层面解读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多元化”“两极化”“矛盾化(冲突化)”,揭示导致辅导员职业角色紧张、角色错位、角色冲突、角色失败的职业困境、角色危机。从平等话语权、凸显“教师”身份的角度,提出要加强辅导员的角色建设,即辅导员要深入把握角色内涵,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角色平衡;高校及社会要充分尊重辅导员在教育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教育主导性和管理服务“共同体”作用。

[关键词]辅导员 话语权 角色危机 角色建设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东省德育创新项目重点课题“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DYZZ01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2-0080-04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群体。作为党的干部队伍和高校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该群体在组织要求和现实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角色压力,出现了一定的角色混乱。厘清辅导员的角色危机,澄清危机根源,有利于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从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党的发展增强力量。

一、高校辅导员在职场上的多元化角色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我党根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特色制度,应在组织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加以检验。

1.制度层面上对辅导员角色的二元设计。2006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管理干部”身份源于辅导员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的重要使命,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责任。“教师”身份源于提升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水平,从而提升学生工作水平的需要。辅导员身份的二元设计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既提出了高要求,又提供了动力源。高要求主要体现在辅导员从“政治辅导员”转变成“综合辅导员”,即在全面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重点凸显“育人”职能,凸显专业水平。动力源主要体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辅导员队伍群体的基数大、职务晋升竞争激烈,二元身份给予辅导员更多的发展可能,即在行政职务晋升之外开辟了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的职业路径。

2.现实层面上对辅导员角色的多元要求。随着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辅导员这一职业走上了“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按照“教师”的角色设计,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而且还要名副其实地走上讲台,教授党课、团课、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等课程,覆盖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要“持证上岗”,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创业导师等资格证书,作为自身职业能力的有力证明;要在工作中学习研究,以研究促进工作,申报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软科学等相关的课题,并从事专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学生工作实践、教学研究中,已经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新常态之一,赋予了辅导员“教学多面手”“科研多面手”的角色责任。

基于辅导员的基础性和辅助性角色定位,辅导员职业的内涵很宽泛。特色化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决定高等学校的水平、优势、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要素,因此,每个高校都在挖掘办学优势,凝练办学特色,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无疑是高校发展的重点。但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基层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基础性工作,特色化相对不足,这就导致辅导员队伍成为高校发展的辅助人员。

随着现代大学的发展,“去行政化”成为抑制当前“行政化”挟制“学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去行政化”运动的最终落脚点是将行政功能下放到基层,即下放到二级学院。辅导员作为“两办”(党委办和学院办)的工作人员,承担了大量的行政职能。现实状况迫使辅导员成了“管理多面手”,不仅要承担社团组织、党务、奖助贷、就业辅导、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多项工作,还要写材料、报账、会务安排等,成为“综合辅导员”,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面临“边缘化”的危险。“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成为检验辅导员胜任能力的标准,这虽然彰显了辅导员职责的神圣性、高挑战性,但也暴露出辅导员职责边界不清的现实问题。

二、多元角色背景下辅导员角色扮演的困境

辅导员“双重身份”衍生出来的多重角色使得辅导员在角色扮演中面临诸多“障碍”,引发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失败等角色危机。

1.角色紧张导致的职业幸福感缺失。角色紧张是指个体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因受时间、地点、精力和义务分配上的冲突而产生的心理不适应状态。由于辅导员承担着多种任务,在职业范围内角色关系复杂,容易因为关系不协调而引发角色颓丧感、失落感、疲惫感,甚至逃离感;在职业范围外,经常难以调和职业角色和生活角色的关系,如陪伴家人、打理个人问题的时间少、精力少等,从而引发角色紧张综合征。甚至因为辅导员职业具有高强度、高压力的特点,所以很多人将其定义为“青春饭”,是年富力强、家庭负担少的年龄阶段才能担任的过渡型工作。这与国家、社会对辅导员的职业要求相违背,且随着学生思想的复杂化、学生情况的多样化,辅导员逐步成为一个“老中医”式的职业,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经验越丰富,才越能够驾驭复杂的局面,才能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

2.角色冲突导致的职业认可度(成就感)缺失。辅导员多种角色之间的冲突严重,主要体现在:第一,纵向管理体制导致的角色内冲突。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要“以生为本”,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特点来开展工作。但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辅导员成为落实学校各项事务的一线推动者。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机关强势话语的压制,导致辅导员有时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角色心理和行为产生冲突。

第二,横向身份多样性导致的角色内冲突。管理和服务的标签影响了辅导员“教师”地位的确立和教育作用的发挥。首先,辅导员承担转移户口、购买医疗保险、奖助学金评审、宿舍管理等大量事务性工作,其管理身份不言而喻;历史原因导致“辅导员”这个称呼本身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大多数学生本能地认为辅导员就是学校意志的代言人,无法接纳辅导员与学生群体是“共同体”这一理念。其次,随着学生工作事务管理国际化程度加深,学生工作的“服务”本质被高校和社会广泛接受。最后,社会转型升级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加大,更加倡导极性能力(也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成为基础素质,而不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而导致大学生忽视德育,重视智育。

在以上观念的引导下,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师生关系疏离成平等(缺失敬畏)、有偿(缴费上学)、问责(考核、评价、申诉等)的服务关系。辅导员工作繁重,实际上认可辅导员是“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仅是受过特别帮助和启发的少数学生。

3.角色错位导致的职业效能低下。角色错位指的是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与社会、群体、组织、他人的期待和要求不相符合,无论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还是“不在其位却谋其政”,都是角色错位的表现。多元化的角色要求导致辅导员职责过于宽泛,边界不清,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但抓不到关键、重点问题,甚至出现错位、越位的情况。有的辅导员包揽式地开展工作,疏于提升“教师”应有的专业技术,限制了自身的职业发展,也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有的辅导员仅凭个人经验开展工作,未能充分把握辅导员的角色内涵,在工作中未能遵循法治思想、公正原则和关怀原则,难以得到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认同。

4.角色失败导致的职业效能持续性低下。角色失败是指角色扮演者由于多种原因而半途终止或者退出角色的行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路线主要是两条,其一是在原岗位上被提拔任命为领导干部,其二是在辅导员岗位上被评聘为副高职称以上的辅导员。而事实上,40%及以上的辅导员都在半途主动或者被动地“分流”,因为很多人把辅导员定位为“过渡职业”“临时职业”,一有机会就寻求转岗。其原因在于提拔和晋升的职业路径均非常艰难;相对于提拔的职业路径,辅导员个体对专业技术职称的晋升有更多的主动权,但是晋升为高级职称的辅导员仍然面临艰巨的职业挑战,因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体制还是行政体制,导致高级职称辅导员的工作量有增无减,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需要的增加,精力体力吃不消,职业发展诉求更加受到限制。

高级职称辅导员增加的工作包括:第一,高级职称辅导员作为资深辅导员,被冠以“导师”的名义,必须“以老带新”,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基础上要具体指导新辅导员完成相关工作。第二,高级职称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中的高职称人员,经常被学校相关部门当作“资深顾问”,要参加政策研讨、制度修订工作,或主导一些调研工作。第三,高职称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中的精英群体,要承担更多的辅导员队伍指导和建设工作。第四,随着高校绩效考核的规范性、严谨性不断增加,高职称辅导员无疑面临更大的绩效考核压力,需要在保证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科研产出水平。这些工作无疑有利于体现高职称辅导员的价值,但高职称辅导员还是深陷高强度的管理事务中,“头重脚轻”的职业状态使高职称辅导员陷入了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困境:工作上凌乱不堪,难以承受来自多方面的高期望;生活上无法充分照顾家庭,与子女的关系陷入紧张状态;产生职业倦怠,质疑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坚守。

三、角色危机下辅导员的职业突围

角色紧张、冲突、错位和失败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危机。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是国家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高校应从角色救赎和作用发挥的角度出发,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关注辅导员个体成长的需求,引导辅导员自身加强职业角色建设,并优化辅导员角色成长、角色扮演的环境。

1.突出辅导员角色的核心价值,并致力于维护辅导员的核心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功能,是辅导员职业的应有之义和核心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范畴相当丰富,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诸多方面。如果辅导员的核心价值无以体现,则得不到相应的社会认可和尊重。为此,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立德树人”的专业化程度和业务工作水平,是扮演辅导员角色的重要保障。

第一,学习型队伍建设:注重角色观念的转变和角色行为的引导。高校应制定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开展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提升辅导员在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理论素养及工作技能;加强学术研讨,案例讨论,与时俱进地、多形式地提升辅导员解决新常态下学生问题的工作能力;切实为辅导员参与教育部辅导员能力提升计划(如攻读辅导员专项博士学位)提供宽松的职业环境等。系统培训和引导有利于辅导员把握角色内涵,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念,提升角色能力,确保有效的角色行为。

第二,促进职业化发展:厘清职责,为辅导员“轻装上阵”创造机会和条件。有专家指出,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前提是职业化,建议将“辅导员”作为独立职业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从社会分工具体性、工作内容独特性、职业特征明显性等方面看,辅导员具有作为独立职业的必要性;从培训体系、技能考评、职称评聘、工作规范的完整性看,辅导员具有作为独立职业的可行性。但201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未将“辅导员”纳入其中。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缺乏清晰的专业界限,这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有关,工作内容的广泛性导致辅导员被动或不自觉地从事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大相关的行政工作。

为此,应对辅导员角色义务和角色责任划出较为明确的范围。特别是对口管理辅导员队伍的学工部门、学院党委办等相关组织,应有意识地规定辅导员的职责,杜绝其他职能部门、机构、群体随意指挥,确保辅导员集中精力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高校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主要任务,扎实地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避免过度组织以创新、规模、品牌等为名头的活动,做好细致、切实而长远的实效性工作,强化辅导员在日常思政工作的自主性、创新性、专业性。

第三,促进专业化发展:角色划分的细化和职业采择的自由。纷繁琐碎的“管理”职能阻碍了辅导员发挥其“教师”角色的作用;“多面手”角色冲击了辅导员的“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教育部对辅导员双重身份定位的本意是:基于学生工作事务管理的实践型思政教师;与党的事业发展共进退的学者型干部。为此,我国应顺应职业分工细化、注重专业水平的时代潮流,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学生工作事务专业化发展的标准,划分辅导员的工作事务和职业范畴,给予辅导员在职业发展领域自我采择的自由。辅导员尤其要注重在专业发展的基础上,以“融合”的方式,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实践化,切实发挥学生事务工作在实践思政教育、实践德育中的作用。这样才能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吻合,才能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水平,做出特色化、长效性的学生工作成果,同时为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提供机会。

2.优化辅导员的角色关系,建设和维护良好的角色机制。辅导员的角色危机来源于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误读,以及社会、学生、高校管理体系在观念上的角色误解和行为上的角色扭曲。为此,加强辅导员的角色建设要基于以上两种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协调好辅导员的角色关系,即进行角色机制建设。

第一,个人角色机制建设:认清职业内涵,发挥角色主观能动性。只有重视自身的角色价值,把握职业内涵,才能抓住工作重点,发挥职业作用,从而提升职业成就感,保持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辅导员要明白自身的工作应该“以生为本”,即所开展的工作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要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给予了辅导员工作较高的价值定位,也对辅导员提出了较高的技术技巧要求。辅导员只有认清了自身的职业角色价值,才能矢志不移、目标集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发挥自身的作用;才能够在工作中保持“主观能动性”,有思考、有审视、有批判、有方法地开展工作,即过滤、筛选有利于学生成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达到落实工作、促进德育、服务成长的目的,而不是毫无条件地接受、刻板地执行工作指令。总之,不能因为要履行行政职能而丢失了教育职能;不能因为上层意识形态的立场而丢弃了基层群众的立场。从这个角度理解,辅导员具有政治抱负和国家理想的“双促进”角色,既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呼声,教育、服务好群众,又要敢于谏言献策,维护国家管理或行政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辅导员才能够据理力争,才能保有话语权,才能主动给予学生话语权,才能主动沟通上下、协调左右,应对角色危机。

第二,社会角色机制建设:确立主体地位,维持话语平等。“管理”“服务”职能的凸显使得辅导员的行政职能被普遍认可。学生把辅导员看成学生管理的政工干部,“官”眼相待;行政机关把辅导员看成行政系统的基层角色,“兵”眼相待;甚至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中也形成了“令行禁止”的工作习惯,“指令性”地开展学生工作。这就导致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疏离、师生关系紧张,辅导员思政教育作用发挥不足;辅导员角色扭曲化,话语权被挟持,职业发展困境重重。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责”,并分别论述了三支队伍的具体工作职能。可见,三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分工协作的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也正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责任,辅导员才有必要具有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教师”身份。为此,理顺辅导员角色关系就是要尊重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发挥辅导员作为基层实践型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首先,改革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形式,确立其“教师”地位。增加辅导员与学生对话的机会,避免繁杂事务淹没其“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辅导员必须通过主题教育、专题调研等形式走入课堂、集中研讨、走进学生群体,这既能够帮助辅导员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和基本诉求,正面回应学生的困惑,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又能让学生了解辅导员的思想和现实状况,增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纽带联系。

其次,改革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机制,创造平等对话平台。在行政化的事务管理机制中,话语权被赋予了官方权威色彩,辅导员难以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不切实际的工作内容、不恰当的工作方法变换不得,反馈无力。要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工作系统正确行使话语权,就要建立行政机关和辅导员队伍的平等对话机制,消除话语的不平等性、不对称性和强制性。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尊重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站在共同做好学生工作的角度,以“共同体”的观念悦纳辅导员的“干部”身份。

[参考文献]

[1]李辉.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2]韩延明.中国高校必须强力推进特色发展——研读潘懋元先生高校特色发展理论之感悟[J].高等教育研究,2010(8).

[3]张应强.谈强化高校办学特色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19).

[4]刘在洲,张应强.多学科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理论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3).

[5]王成军.“双重身份”与“多重角色”: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

[6]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7]王鹏,陈岸涛.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文献研究及启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8]刘世勇,王林清,武彦斌.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理论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4(1).

[9]冯广艺.论话语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