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及其内外部策略

2016-04-29 00:00:00郝俊英
教育与职业(下) 2016年11期

[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高技能人才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基于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借鉴日本、美国、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提出促进我国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一要从内部出发,增加实践技能课程,将专业核心技能纳入课程,强化教师高技能培训,完善奖励制度;二要从外部出发,加大对技能教学的保障力度,通过合资办学深度融合校企技能培训,建立高技能人才的终身学习体系。

[关键词]高校 高技能人才 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优秀教师成长规律个案研究”(项目编号:GH-11110)和2013年吕梁学院校内青年基金项目“吕梁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探究”(项目编号:RWQN201305)的最终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2-0055-03

一、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困境分析及现状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度、提高行业服务质量以及提升品牌市场服务竞争力等,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然而,我国受传统人才观的影响,高技能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培养基础薄弱,各行业普遍严重缺乏高技能人才。与日本、美国以及德国等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术都远远低于这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历史发展和自然条件等因素造成我国东部、西部以及中部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无论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还是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方面,东部地区都存在一定优势,经济的差异导致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明显偏向东部,最终造成中西部地区高技能人才严重缺失,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宝贵的人力资本,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面对人才需求量大,高技能人才紧张这一突出矛盾,党和政府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列入我国人才建设规划,并将利用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加快高技能人才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等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

二、国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先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都有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衔接不断完善;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受到企业、社会的重视,是企业的核心支柱人才。

(一)日本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日本企业在职工教育方面具有绝对自主权,绝大部分企业都设有专门的职工教育机构,为不同岗位的职工提供短期职业培训和长期教育培养。日本的丰田、松下以及东芝等大型集团甚至拥有自己的企业大学。日本的企业培训主要分为新员工教育、骨干员工训练、经营者训练、监督者训练、技工训练和技师训练六类。员工进入企业后,职业教育就伴随他的一生。职工一边工作一边培训学习,有针对性地补充实践中需要的知识。相比国内的职业资格、学历证书等资质,日本的职业资格制度并不注重学生的在校学历教育,而更注重统一的行业规范所对应的人才标准,企业的人才选拔和评定严格遵循行业人才标准。此外,日本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和大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积极掌握各项技能,从而扩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可见,健全科学的日本职业资格制度是日本企业人才鉴定的有力保证,是日本拥有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

(二)美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所有培养内容均取决于市场需求,并且学校会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容。首先,美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通过立法得以保障,各种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立法实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有法可依。其次,美国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行分级管理,即在联邦政府的引导下,州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根据地方需求设立社区学院进行自主管理、自主办学。再次,美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是社区学院,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实行产学结合,将人才技能培养与企业运作结合起来,聘请工商企业人士担任教学顾问,参与课程设计、教学评估等环节,并为社区学院提供所需的信息和教学资源。最后,美国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实践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学生必须亲自到企业岗位上进行生产实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和顶班劳动,实现产学结合,切实巩固人才技能。

(三)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生一方面要接受来自学校的文化知识和职业专业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接受来自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实践培养。在德国,“双元制”体现在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以及职业学校联盟,结合市场劳动力需要和受训学生自身特点,共同制订理论与实践培训计划。由于德国职业教育实施“双元制”,由政府和企业参与监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具有高标准、高要求的特点。此外,德国职业教育培训不仅负责学生的技能培训,还要分析劳动力市场对特定职业的技术要求,对培训的考核评价也极其严格。对学生的考核分为书面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种。在专业理论方面,职业学校负责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并由学校统一颁发相关毕业证书;在实践技能方面,由企业进行统一培训。企业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个人兴趣爱好等,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学生完成培训计划后,由行业协会统一负责技能考核和成绩认定,给成绩合格者颁发相应的技能培训证书。

三、促进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部策略

(一)加大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

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多年来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要想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就必须加大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第一,根据各个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来提炼各个专业的核心技能,然后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同时,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市场以及企业岗位需求对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意识,转变学生的思维。第二,依托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校需要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借鉴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理念,借助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硬件设施,引进职业院校的高技能教师,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技能培养资源,提高高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第三,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校外实践基地。联合企业进行高技能人才的双向培养,探索“订单班”“校外实践基地”等合作模式,打造学生走进企业、师傅走进校园的培养模式,仿照“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第四,引进行业办学,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仅凭高校现有的资源不足以完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需要依托企业,紧跟行业发展,加大行业办学力度,将市场理念融入高校,才能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根据市场需要,将专业核心技能纳入课程内容

高校在修正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开发,以适应本校人才培养需求,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职业能力。因此,开发技能培养型课程是当前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高校需要紧跟市场以及行业的现实情况,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另外还需要加强课程之间的融合性,加大通识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课程设置要以学生就业为指导,要加大技能训练以及技能实操课程的比例,要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还要增加实训、课外独立实践以及顶岗实习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通过学生的实操锻炼以及在合作企业的顶岗锻炼,让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三)名师才能出高徒,应强化教师高技能培训

高校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支专业素质强、技能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技能水平,还有稳固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后盾的作用。首先,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严格控制教师的上岗资格。随着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的普及,高校要从技能资格认证方面对教师严格把关,高校教师也要从专业和技能两方面来锤炼自身。其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通过外出培训或者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让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上升一个层次。另外还可以让教师走进企业去洞察市场发展趋势和行业走势,这有助于教师掌控人才培养的方向。最后,要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可以从行业、企业引进高技能的专业人员,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来校兼职,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力量,打造一支新老结合、专兼合理、技能性强、专业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四)完善师生技能训练方面的奖励制度,提升教与学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高校轻视技能培养,知识培养又受保守思维限制,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都需要转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维,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方面,高校应该改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激励体制。高校作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激励技能型人才。例如,可以通过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加强技能锻炼的同时,得到相应的荣誉,增强自信心。学校的激励政策一来可以提高教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二来可以增加学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的动力。

另一方面,社会也需要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激励体制。高校的激励政策往往局限于高校内部,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后,社会激励能继续激发学生不断学习新技能的动力,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经济利益以及社会荣誉的作用,以加强对学生技能培养的力度。例如,可以通过按技能等级发放薪酬的方式,刺激高校技能型人才继续提高技能。通过高校和社会的双重激励,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带动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快速发展。

四、髙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性机制的外部策略

(一)加大社会、企业和学校对技能教学的保障力度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应用技能型人才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该通过立法、制度建设等方式来提高高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一,从社会的角度出发,通过立法的方式来促进高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可以加快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社会需要完善企业参与制度,加大对参与企业的优惠力度,以促使企业协助高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在满足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让更多的企业加入校企合作,以让企业加大对高校的投资以及校外实践基地的搭建力度,从而为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空间。第三,从高校的角度出发,通过制度建设,让教师、学生看到技能的重要性,从而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营造高技能培养的良好氛围。在制度的保障下,高校不仅可以得到来自社会和企业的大力扶持,还可以清晰地判断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做到立足学校实际,立足市场需求,最终促进高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健康有序发展。

(二)通过合资办学途径,深度融合校企技能培训

据统计,普通高等院校针对学生技能锻炼的实验实训硬件设施投入仅仅为职业院校的37.9%,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采用多元化的办学投资机制,可以有效、快速地解决当前资金欠缺的问题。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吸引投资、社会赞助等方式来加大对高校的建设力度,从而提升高校实验教学设施的质量。其次,高校可以通过收取学费、自筹经费等方式进行自我融资,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速度。再次,高校可以通过自我创收的方式增加收入,例如创办校内工厂或者进行校内培训,利用其收取的经费来修缮高校实验基地。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资金短缺问题,加快高校技能培养基地的建设速度,还可以丰富办学模式,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从而体现学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

(三)校企合作,建立高技能人才的终身学习体系

高等教育仅仅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就业的一种准备,同时也是学生终生学习的一个方面。高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让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一个持久的过程。首先,高校不能仅仅只是社会、企业劳动力的培养基地,而更应该是注重学生成长以及能力发展的殿堂,要以提升学生技能为己任,要力争为学生创造多种就业渠道。其次,企业要利用自身的培训机构,或者配合合作高校,建立能对本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的持续性体系,让本企业职工有一个终身提升技能的平台。最后,由于市场对于技能的需求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可以让老员工获得新技能培训机会,提升老员工的技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从而加快整个社会技能更新换代的速度,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吴唐林.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德比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

[2]吉飞.“素质基础、能力核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20).

[3]李玲.产学研合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路径探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