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教育“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探析

2016-04-29 00:00:00秦琴
教育与职业(下) 2016年11期

[摘要]随着世界工业的快速发展,新时期国家工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工程教育的发展对于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在认识、保障、执行、效果上存在不足,导致合作难以纵深推进。全面理解“政产学研”合作育人的含义,探析影响政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因素、合作要求及合作标准,改革“政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思路与模式,才能真正达到合作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教育 政产学研 机制 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新建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Y201402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2016年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选研究课题“‘特需项目’工程专业硕士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ZX-4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2-0052-03

德国2011年推出“工业4.0”,将新一代互联网引入制造业,打造智能制造,提升德国产业竞争力;法国2012年开始“新工业法国”振兴行动;日本2013年实施“日本再兴战略”,推动产业重振;中国2015年发布“中国制造2025”,全面部署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在世界工业发展急剧变化和国家工业发展战略重大调整时期,工程教育的发展对于提升国家制造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多年来,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广泛运用,得到了大学、产业界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认可,甚至被认为是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不足,保障力度不够,执行方式不佳,造成工程教育脱离产业实际,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分析当前我国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探寻其核心影响因素,改革产学研合作的思路与方法,对于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满足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产学研合作育人的含义及其运行机制

早在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了UNISPAR计划(University-Industry-Science Partnership,简称“产学研结合”),鼓励高校参与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界与大学、科研院所协同发展。随着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和功能不断发展,“政府”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政策引导、项目启动、资金支持等方式介入,对新时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校企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都是近年来国家与企业、高校共同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典型。“政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介入“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必需元素。

从含义上讲,政产学研合作是指政府、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网络协作系统,以达成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在运行机制上,政产学研合作育人是通过政府搭建合作平台,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利用各自优势,形成紧密互动关系,各取所需、共赢互利,共同培养工业发展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在世界工业急速发展,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目标迈进时期,要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保证高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互融互通。通过国家政策引导,行业企业主动参与,高校积极实施,共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构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系机制。具体来说,高校应密切跟踪行业发展需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人才,设计课程体系,实施教学活动,评价培养质量,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行业发展的适应性。行业企业则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从工程教育的“用户”逐步向工程教育的“参与者”转变,将行业发展的需求反馈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实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赢与发展。具体如图所示。

二、目前我国工程教育“政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据教育部统计,至2014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层次工程教育的在校生达9740995人,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38.2%。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但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却并不乐观。美国《财富》杂志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适合全球化要求”的工程师只有16万,占全国工程师总数的10%,而印度超过70%,美国有54万。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设计/开发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竞争和合作能力方面与国际水平尚存差距。

教育部2014年对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以下三个问题尤为突出:(1)企业参与意愿强,而高校适应力不够。不少高校将当前校企合作开展困难主观地归因于“企业普遍不积极”,而调查却表明有85%的企业有明确意向与高校合作。可见,高校未能深挖潜能,未能主动适应校企合作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形式尚待深化。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形式集中于实习实践、共建实习基地等传统形式,其次是指导毕业设计、评价学生实习成绩、开设课程或讲座等方式,而在企业参与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增强工科人才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3)企业参与产学合作育人的政策保障不足。调查显示,企业普遍认为“国家缺少鼓励政策”是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瓶颈,迫切需要国家出台支持企业参与合作的法律法规和财税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参与产学合作育人。可见,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不足、保障不够、执行不力等严重影响了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效果。

三、政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影响因素、合作要求及合作标准

全面理解“政产学研”合作育人的含义,探究其核心影响因素,从而改进“政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机制与模式,是促进工程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工业—大学联合研究中心(I/UCRC)”与“工程研究中心(ERC)”是政府、产业和大学合作育人的典型代表,其“政产学研”结合的育人机制与模式可供我们参考借鉴。在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上,该中心建立了企业会员制度、企业咨询委员会制度和工业协同制度;在组织方面,政府、企业、大学三方实质性参与,组织标准化、制度化、民主化;在资源保障上,科技研发与转化得到制度上的保障;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政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理念制定与培养过程。此外,该中心的研究表明,“合作”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合作各方的目标与动力、合作方式、相关的支持及保障条件、产权划分以及核心利益的分配等。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从资源保障、跨界管理、研究者、研究目标、互动交流和产权划分与利益分配方面提出了政产学研合作育人的要求与标准,具体如54页表所示。

四、工程教育政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的建构

从新兴工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出发,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形成“科研引领、合作共赢、资源共享、共同管理、合作育人”核心机制,形成政策引导、多元参与、政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开发为引领,专业和产业为纽带,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将“政产学研”合作渗透到工程教育全过程,以此推进工业发展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基础知识技能与科研和创新素质的对接;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推动校企、校际间的人力资源共享;形成多方主体联合办学,密切衔接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

1.成立校企融合的专业教学组织。首先,建立校企融合的专业教育咨询委员会,在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计划、评价教学效果。其次,建立产学结合、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共建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建立相应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师资库。共同开发教学资源、讲授项目课程,举办专题讨论等。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锻炼,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工程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培养面向行业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工科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教育的基本目标,“非技术”能力、跨学科能力、创新力也是工程师的应有素质。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突破原有局限,帮助学生积累多学科知识,形成跨学科思维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也应体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要求。

第一,工程能力与“非技术”能力融合。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社会问题,学生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框架,锻炼思维能力。工程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工程本身所需要的研究、设计、解决问题能力,更要让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工程环境,获得“非技术”能力,如项目策划与管理、项目经费预决算、工程环境评价、工程伦理、团队合作、终身学习等。

第二,吸取跨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德国“工业4.0”战略意即利用物联信息系统打造工业界的智能化,这意味着未来工业发展的关键在于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工程师的培养需要突破学科界线,以跨学科培养为主要特点。因此,课程设计应以项目为引导,搭建跨学科知识平台,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创新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长期以来,创新教育都被认为是精英教育的专利。事实上,创造性也是工程教育与生俱来的属性。美国国家工程院前院长伍尔夫认为,工程师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设计,追求精致的设计是最具创新性的活动之一。因此,工程教育要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欲望,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而创新教育不是通过一门课程就可以实现,而应融入课程体系。

3.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由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如共同制(修)订课程大纲,共同撰写基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以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教材,共同商定理念与实践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室和基地建设等。

4.构建工学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政产学协同育人的背景下,本文提出构建以“1234”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1”是“一个目标”,培养满足未来工业发展需求的多元化、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2”是“两个平台”,一是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二政产学共建的协同中心。“3”是“三个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整体优化开展教学改革、循序渐进安排教学体系和内容。“4”是“四个结合”,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结合,第一、第二课堂结合,校内外结合,政产学研结合。

5.培育产学研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企业和学校协同育人的文化精神。具体来讲就是按照国家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需求,以未来工业发展对工程教育人才素质的需求为标准,以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来营造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独具特色的产学研交融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面向工业界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李正,林凤.从工程的本质看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